重读《论语》之“君子务本”
作为老师,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而学生不领情,我们就会认为现在的学生太不懂事了。班级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很大,为什么有的班级学习氛围很差,而有的班级学习氛围很好?为什么有的老师非常受学生的尊敬,而有的老师却和学生很有距离感。
《论语》里有着一段话: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鲜矣。
这段话的意思也很清楚,就是一个人懂“孝悌”的人,是不太可能犯上作乱的。“孝”是相对的,强调“父慈子孝”,也就是说“子孝”的前提是“父慈”,如果“父不慈”,则有可能“子不孝”。这对我们的启示就是作为老师,首先要待生如子,老师要关心学生,发自内心地爱护学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自尊,只有我们老师尊重学生,学生才有可能尊重老师。
反观我们现实,师生矛盾、家校矛盾的点都在于老师没有尊重学生的自尊,没有用心去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学生考的不好、习惯不好,经常违规违纪,我们老师通常就疲于应付这些,并且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缺乏艺术性,也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因素在里面,为了省事,不习惯于思考,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比如,抱怨学生、惩罚学生,在惩罚里没有任何人文关怀,或者动辄向学生家长告状,苏霍姆林斯基说:“记分册成了一种吓人的东西,儿童把它看成一条鞭子,教师会借助其母亲或父亲的手去使用这根鞭子。遗憾的是这种事还是经常发生。”紧接着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老师:“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给教师的建议》第324页)喜欢“犯上作乱”的学生,大多是因为自尊遭到了伤害,“父不慈”就不能怪“子不孝”,所以,呵护学生的自尊就显得尤为重要。
懂“孝悌”的人,有深厚的情感,这种人是不喜欢捣乱的,即“好犯上者鲜矣”,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学问的根本在于自己做人上,学问的根本在于培养“孝悌”,培养人性的光辉的爱。由此,《论语》有云: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呵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懂得“孝悌”的道理,培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爱,这样才能保持班级稳定,才能目标一致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跟学生相处好,建立真正的师生友谊,才能提高教育效果。
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在做着远离“本道”的事情。眼睛只盯着成绩,为了提高成绩,一切办法都是为了提高成绩,如果学生成绩不好,或者不能完成作业,就会采取有损学生尊严的措施,“以爱之名”做着伤害学生的事,并且还认为自己非常负责任。殊不知,我们努力做的事是远离我们的教育的根本的,不是说不重视成绩,而是强调呵护学生的自尊才能让学生获得自尊感,才能在求知的过程中解除对学校、对班级、对教师的恐惧感,才能身心愉快地接受教育,才能真正做到自律、自强,而不是被胁迫着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