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伤寒六经与十二经关系之我见 | 山海精舍

图 | 网络

《伤寒论》是一部理论指导实践的中医经典著作,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籍。而如何理解它、掌握它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医疗,解决广大人民的疾病,则是学习它的主要目的。

众所周知,伤寒是以“六经辨证”为纲领,而“六经辨证”则是以十二经与脏腑学说为基础,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而辨证施治的。但是长期以来,《伤寒论》的注家,对于“六经辨证”与十二经的关系,始终未有统一认识。有的认为伤寒“六经辨证”,“是六种证候群,与十二经截然无关。”① 有的认为:“仲景的三阴三阳和针灸家、运气家完全不同……,就是和《热论》的三阴三阳,亦基本两样。”② 究竟是否“截然无关”或者“基本两样”,作为学习《伤寒论》者,这是应当搞清的,否则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辨证施治,将会缺乏充分的依据。

(一)六经辨证是以经络运行与脏腑活动为基础

何以说“六经辨证”是以经络运行和脏腑活动为基础呢?《伤寒论》序言中这样写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说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是由五种元素变化而产生,而人体内在脏腑、经络活动,阴阳构通,也是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这就突出说明人体生命基础,是脏腑和经络;脏动于内,而经络行于外,表里汇通,运行不息。伤者受也,寒者邪也,受邪以后通过经络而传于脏腑,邪在表时属三阳,邪入里时属三阴。从这个意义分析,六经”不过是归纳了经络、脏腑的疾病现象,由博返约而已,怎能说它与十二经“截然无关”呢?从下列条文也可说明它们的关系。

《伤寒论》24条说,“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太阳中风,理应服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可是初服桂枝汤后,不但病势未减,反而加剧了烦躁,这是阳气拂郁在表,当汗不汗,邪无去路之象,这时应当针刺风池、风府,疏通太阳之经,再服桂枝汤解肌发汗,邪随汗出自然而愈。

为什么刺风池、风府能以解烦呢?《内经・热论》说:“巨阳(即太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刺热论》也说:“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仲景根据这些理论,所以提出刺风池、风府,是启其风邪入侵之户,使风邪有其去路,阳气畅通无阻,再以桂枝汤解肌发汗则烦自解。

再如108条说:“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日纵,刺期门。”109条说;“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尽管以上两条,注家提出异议,但刺期门是无疑的。因期门乃足厥阴经之穴位,无论是肝乘脾的纵,还是肝乘肺的横,属肝木过盛所致,所以刺期门以泻其纵横之邪,使木郁则达之,气滞以行之,则满胀自消矣。

再如142条说:“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鞭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太阳与少阳合并发病,呈头痛、项强,或者头昏目眩,胃部胀满,时如结胸那样心下痞鞭,这时应当针刺大椎、肺俞、肝俞,但是不可发汗。如果不慎而解表发汗,势必劫阴伤津,以谵言妄语,脉弦风动。若出现这些证候,迨至五日仍然不好,应当针刺期门以泻厥阴肝木之邪。

另如143条说“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妇人中风,发热恶寒,是风邪在表之证,值经水来潮,且七八日之久,尽管热退而脉静身凉,但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言妄语,此乃热入血室,而非真正热退之脉静身凉,应当针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以上两条,皆有表证未罢而传入里,因而时如结胸那样心下鞭满、谵言妄语。时如结胸而非真的结胸,故不用陷胸汤丸;谵言妄语,而非府实燥屎所致,故不用大小承气。且证情未稳,文有或、如之词,故汗下均非所宜,仲景用循经取穴法,刺期门以迎而泻之。

通过上文可以清楚看出,上述条文所论皆属十二经之范畴,“六经”不仅是十二经的简称,而且还反映脏腑的疾病,怎能说十二经之外,又有什么六经呢?如果说六经是孤立的六组证候群,那么对于上述条文,又当如何解释?

再以太阳经的循行部位与发病证候而言,《经脉篇》说,“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額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蹲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至小趾外侧。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腰似折……。”从本条描述来看,无论是经脉运行路线,还是本经证候表现,与太阳病之头项强痛,完全相符,怎能说六经与十二经“截然无关”呢?又怎能说与针灸家所论之十二经完全不同呢?

(二)十二经与脏腑病位的关系

十二经即手足三阴三阳经之总称,是五脏六腑加心包而成为六脏六腑运行于体表的外卫系统。这个系统,既能反应内在脏腑的动态,又能反应外在体表的变化,它是人体内外汇通的复杂系统,是人体组织的细致结构,因此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

但是这个系统,无论枝节多么复杂,结构多么细致,而其循行路线始终有一定的方向,一定的活动范围。手三阴经由脏走手,手三阳经由手走头;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足三阳经由头走足。何以如此规律?因阴受气于五脏,阳受气于四肢。其运行路线,始于手太阴肺,而尽于足厥阴肝,复交于手太阴肺,如环无端,运行不息。所以《灵枢、海论篇》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本脏篇》说:“经络者所以行气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者也。”由于经络内外构通,运行不息,时刻反映脏腑及体表状况,所以《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以上文献说明,经络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体表与内脏的联络者、维系者,而且是气血营养的输送者,疾病的反映者,因此能决生死而处百病。所谓中医的整体观念,正因为重视了十二经与脏腑的密切关系,体表与内脏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申而言之,十二经的循行,既然代表着各自的脏腑,自然也就反映其脏之病位。如《灵枢、邪客篇》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盖因手太阴肺与手少阴心之经脉均经肘中,足厥阴经脉布于两胁,足太阴经脉循膝骨内廉而入腹中,足少阴经脉出腘中内廉。此又证明内脏有病能以反映于体表者,皆由经脉循行的作用,内呼外应,各自反映其本脏的病位。据此,则人体除十二经与脏腑互相关连外,尚未发现其它什么“六经”独立存在而与十二经无关,且仲景本人也从未谈及“六经”与“十二经”截然无关。而少数注家,硬性规定它们无关,似嫌证据不足。

(三)六经与《热论》的关系

在《伤寒论》序言中,仲景特别指出他引用的参考书有:“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由此可见,仲景在治疗伤寒的过程中,主要是参考了上述各种文献,在其理论指导下,采用了《素问・热论》中的“六经”归类法,作为治疗伤寒杂病的纲领,创造性地运用了辨证施治,为后世医家树立了楷模。

而少数注者,认为“仲景的三阴三阳,和《热论》的三阴三阳,亦基本是两样,如《热论》的三阳经证候,都是仲景的太阳证;《热论》的三阴经证候,都是仲景的阳明承气证;而仲景的少阳和三阴证,《热论》里没有谈到,因此,不能把《热论》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混为一谈,抹杀了临床事实,来作回曲附会之词。”③ 这种一口否定之辞,似乎有些欠妥。

《热论》明明写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里所指的热病,只不过是伤寒的一部分,如冬伤于寒,其即发者谓之伤寒;至春而发者谓之温病;至夏而发者谓之暑病,暑即热也,所以说“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如果因其不是全部,就肯定《热论》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不能混为一谈,那么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又是来自何处?

殊不知疾病是发展的,怎能设想仲景只用一篇《热论》,就指导治疗整个伤寒杂病,可是他运用“六经”归纳法作为纲领,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这是不容非议的。况且《素问》之中不只是一篇《热论》,还有《刺热》、《逆调》、《评热病》等论,都为伤寒“六经辨证”提供理论依据,所以仲景言《素问》九卷,而未言《热论》一篇。

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医学理论、治疗法则,自然也要相应的发展,所以一部医学史即是一部疾病发展史。《伤寒论》之所以有别于《热论》者,正是因为汉末时期,群雄並起,连年兵灾,气侯异常,疾病又有新的发展,所以仲景根据当时情况,发展了“六经辨证”,正如明末清初,温病流行,由于病因、病机不同于伤寒,因面发展了营卫气血学说,是同样的道理。

中医理论基础,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根本。六经即十二经之简称,如果认为十二经之外,再有什么六经存在,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源无本,即是脱离实际的空谈。

1978年湖北中医学院编写的《伤寒》,在六经病每篇之前,突出阐述了六经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运用脏腑、经络学说,解释各经的病变,合情合理,有依有据,深得仲景之旨。所以在学习《伤寒论》当中,一定要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应当独立思考,不可人云亦云,注解仿寒者有百家之多,正确者固多,曲解者亦复不少。前人有曲解者,今人亦难避免,今之视昔,犹后之视今。一管之窥,不够全面,尚希批评指正。

注:

① 1959年北京市中医院《文献資料汇编》。

②《伤寒论语译》,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

③ 同上。

(0)

相关推荐

  • 近世医家对六经实质的见解

    有关<伤寒论>三阴三阳问题研究概況 作者 王琦 陈庚 近世医家的见解 建国三十二年来,<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的 研究逐步深入,有的宗古人某种观点或有所发挥, 有的融合古人多种观 ...

  • 学术探讨 | 漫谈阳旦与阴旦

    该文在传统伤寒六经辨证方证基础上,新增"阳旦"和"阴旦"两个方证.提出阳旦证是表证即将传入三阳经时的特殊证候,阴旦证是表证即将传入三阴经时的特殊证候.进一步阐明 ...

  • 对《伤寒论》六经辨证及其传变的看法

    2021-08-08 15:27·徐小丽LittleLily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急性热病的中医经典著作,它以六经辨证的规律,揭示了急性热病的动态变化,说明了急性热病的发生.发展.变化 ...

  • 伤寒六经求真(十二)

    第五章阳明病下夺病势阳明病下夺的病势是伤寒阳性病过程的最高阶段,或愈或死于此大致结束.仲景于此理法很完备,辩证很为缜密,治疗十分精细.本章收入三十二条条,证状表现各有等差.若以变化的观点看,三十二证各 ...

  • 六经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开心小丫 2018-09-15 收藏 赞 分享 这是个千古难题,至今中医已经有几千年了,这个问题还在争论中,大部分的观点认为,两者来自不同体系,一个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一个是内经经脉辨证,前者用药,后 ...

  • 耳与十二经脉关系耳为清窍之一,为宗脉所聚...

    耳与十二经脉关系 耳为清窍之一,为宗脉所聚.清阳交会流行之处,与全身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如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胆经入耳中,脾主升清而濡养于耳,肺主声.令耳闻声: 研究发现,循行于耳及其周围组织经络中 ...

  • 是“六经”还是“十二经”?

    转载 2016-07-16 20:51:26 想要学针灸推拿,就要有一个基础,除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之外,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经络穴位.针灸推拿系的同学在科班里学习的时候,就分的很仔细,经络腧穴,穴 ...

  •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十二)脏结 肿瘤癌症 方外语

    近百年来,肿瘤也罢,癌症也罢,中医方面更多的是探索一种方向,不是像普通人感觉的那样,一定有什么秘诀,专病专药,对中医越深入,越没有本事说,这个事情一定可以?并且方向是对的?或许是市场的导向需要特效药这 ...

  • 伤寒六经求真(十九)

    第六编 第一章少阴病概说少阴病理阶段是伤寒表病位的阴性病理过程.少阴与太阳是伤寒邪在表部位依据器官功能盛衰与体液盈亏而分化的两种过程,因此少阴与太阳有着因器官功能盛衰而相互转化的机理. 然而,对少阴的 ...

  • 伤寒六经求真(十八)

    第五编  第二章伤寒阳性过程的合并病 1."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撤,因转属阳明,续自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 ...

  • 伤寒六经求真(十六)

    第四编  第三章 少阳三焦气机失调病势 第三章 少阳三焦气机失调病势 1."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疼,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 ...

  • 伤寒六经求真(十五)

    第四编  第二章少阳病纲领本章为少阳病的辩证纲领和治疗法则. 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此条之解释见上章少阳病概说. 历代医家对此条有不同的解释,用热病论与运气学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