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连载】儿时的游戏—— 翻绞绞
与绷马绳不同的是,绷马绳以男生为主,男女生都可以玩,而翻绞绞绝对是女娃玩的游戏。六七十年代,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男女生阵营那绝对是界限分明,如果你不小心与那个女生走的近了,那绝对是要被小伙伴们嘲笑的。
翻绞绞需要准备的材料很简单,就是一团线绳子,大约两三尺长,两头连接,使之成为一个圆圈。翻绞绞一般是两人玩,也有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一些花样。单人的玩法是将绳圈套在双手上,用双手手指或缠或绕或穿或挑,经过翻转将线绳在手指间绷出各种花样来。
我们主要说两个人玩的。一人两手指撑开,使绳子形成一种图案花样,再由对方用十指过“勾”“挑”“分”“翻”等技巧动作,绷挑在自己的指头上,同样要组成某种图形。两人交替翻挑,随意变幻图形,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若一方在翻的过程中将绳翻散后,或者结成死疙瘩,则为输家。
有一段《翻绳谣》唱得好:“花绳新,变方巾;方巾碎,变线坠,线坠乱;变切面,面条少;变鸡爪,鸡爪老想刨;变个老牛槽,老牛来吃草,它说花绳翻得好!”,体现了翻绞绞的变化无穷。
当然,翻绞绞是有一定的方法技巧,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不同的图案入手不同,哪儿勾那儿挑,怎样分怎样翻,勾里层还是勾外层,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不能有丝毫的差异,不可以拉错线,翻错弯,否则绳子可是会打结。
如果翻绞绞的孩子单纯要靠死记硬背记住这么多的图案花形的变化,那是比较困难的。她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悟性。因为那是大多是口口相传和当场示范相结合。没有画图,没有视频解说,而且一般都是大孩子带小孩,一般一两遍说过,大的就不耐烦了。丢下一团线绳子,嘟囔一句“你真笨,自己玩去”就撒腿便跑。
在决定从别人的手上翻花绳的时候,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在我的手上要形成怎样的图案,这个图案要能难住对方,这是关键。这也许就是自己童年时期对“胸有成竹”最为深刻的理解。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翻绞绞是一项高难度的游戏,需要参与者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动手创新能力。因为撑、压、挑、翻、勾、放等动作都是很精细入微的,需要左右手配合一致,需要每根手指巧妙地分工。
其花样有挂面条、勾马槽、掏棱形等,幼儿手工网有对翻绳花样的图解,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一些幼儿园也把这一游戏引入日常的保育保教活动中去,通过翻绳培养幼儿手指、手腕、双侧肢体的灵活性、精确性和实际操作能力。但是,我简单地了解了一下,发现现在所教育引导的只是用绳子摆出某种造型而已。不过这也就够了,毕竟我们要因材施教。不能太难了,揠苗助长,反而不好。
户县天桥镇中心幼儿园就曾对此作过专题研究。对于这些能够将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园丁们,我在此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地感谢之情。因为这些民间游戏不仅仅锻炼和培养了孩子的能力,而且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之所以说它是传统文化,那也是有依据的,绝对不是信口开河。清朝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梅女》中就有这方面的描写。封云亭与梅女因长夜难遣,聊为交线之戏。此处所指的交线就是翻花。二人“促膝戟指,翻变久良”,“愈出愈幻,不穷于术。封笑曰'此闺房之绝技也’”。 至于更为久远的,因为作者的懒散,没有翻阅资料查阅,有兴趣的可以再查查,我们共同进步。
要说的是,翻绞绞不仅乾县有,天南地北很多地方的孩子都曾经玩过,国外也有很多人在玩,叫法也基本相同,差别不大。还有,因为这项活动主要是女孩子在玩,所以作者对其中的方法技巧就知道较少。同时,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我也不愿意从网上不负责任的复制粘贴,所以说的很少,希望有兴趣的可以跟帖。
最后,以喻德荣所写的一首小诗《翻绞绞》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线线儿,绕圈圈,小小手,左右翻。
大拇指勾起“彩虹桥”。小指头挑开“房一间”。
左边一绕似“小剪”。右边一缠像“大山”。
翻呀翻,翻绞绞,要翻什么随心变。
你绕我绕,翻,翻,翻,胸有宏图心儿甜。
长大用咱巧巧手,再把世界细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