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音乐|主要音乐成就综述
二、主要音乐成就综述
1.汉代音乐文化的交流
域内交流:南北音乐文化的共生性增强;楚乐文化对北方中原文化产生广泛的影响。
域外交流:传出方面,西汉初期,居住在今甘肃河西地区的月氏族和乌孙族先后将中国的音乐文化带到中亚和南亚;燕人卫满率人到今朝鲜境地,促进了中朝文化的交流;东汉时期,匈奴族分裂,北匈奴西迁,定居于东欧匈牙利,把中国的音乐文化带到他们所经地及居住地。传入方面,张骞出使西域,将《摩诃兜勒》一曲带回长安,胡笛、胡箜篌及杂技、舞乐随西亚文化传入中国;东汉时期,佛家由新疆传入中国内陆,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入。
2.汉乐府
汉承秦制,官方设太乐和府乐两个音乐机构,其中太乐是掌管宗庙礼仪的雅乐,乐府掌管皇帝巡行、郊祀、宴享等礼乐大典事宜的俗乐,后者更加充满活力。汉乐府最早可以追溯到刘邦的《大风歌》,后君为追思高祖功德,常规配置120人甚至更多,在主观上为适应宫廷享乐所需,但通过各地民歌的采集,促进了民间音乐的发展。
3.主要音乐作品
相和歌,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两汉及魏晋时对民间歌曲作艺术加工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最初表演形式是没有伴奏的歌谣,后逐步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加入敲打一类的伴奏乐器,是一种俗乐个歌曲,相和歌作品数量相当丰富,大致分为九类,有歌有乐的有“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有调无辞的有“但曲”。
相和大曲,是一种有歌、有舞、有器乐曲的多段式歌舞大曲形式,《宋书·乐志》记载了汉魏时期15首歌辞,如《陌上桑》、《碣石》、《东门行》、《白鹄》等等。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吗,东汉末年就有关于此曲的记载,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密谱》一书标,谱中标有“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分段小标题,全曲45段六个部分。采用“慢商调”定弦,以正声为主体,深入细致展现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思想情绪,刻画他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正声后主要表现对他英勇壮举的歌颂和赞美。
《新声二十八解》,李延年根据《摩诃兜勒》创作改编,魏晋后丢失。
4.音乐美学
汉代音乐美学思想与同时代的文化思想共同发展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论著都论及音乐,主要有汉初刘安的《淮南子》、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以及《乐记》等。
《淮南子》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方术之士编制而成,论文字虽零散,思想却全而系统,对音乐多种矛盾关系作了探讨,涉及音乐创作、表演、欣赏和功用等多方面问题。
《春秋繁露》以汉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去改造原始的儒书术,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强调礼乐是治国的必由之路。
《乐记》的作者不详,曾有所王禹所献24卷和刘向所校23篇两种传本,虽遗失,但其文字部分散见于西汉代戴圣《礼记》、司马迁《史记》、刘向《说苑》、班固《白虎通》和应劭《风俗通义》。它强调音乐与伦理、社会政治的关系,将音乐视作教化的工具,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系统的理论,被人们公认为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经典。
三、器乐
1.吹管乐器
排萧:先秦已有的排萧,汉代普遍应用于鼓吹、骑吹的乐队中。
笛:汉代时,笛已经有横吹、竖吹两种。
羌笛:是我国羌族的乐器,原只有四孔,后来京房在后加了最高音的按孔成为五孔。
竽:先秦以来即一直流行的编管乐器,多与瑟组合。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22管竽。
笳:出自西域,又名胡笳。最初大概是卷芦叶而吹之,后来可能把芦苇制成哨,做成类似管子一类的乐器。
角:最初源于动物的角,后来有用竹、木、皮革、铜等材料制成。
2.打击乐
编钟、编磬:2000年出土汉代文物显示,编钟一套19件,分上下两层悬挂,每个钟的正、侧鼓部均可以发出构成大三度或小三度音程的两个音,全套编钟七声音阶齐全,可达四个八度之多,是迄今发现的第一套西汉早期编钟,被誉为“西汉第一编钟”;编磬有完整的音阶,七个音阶,音域达到八度以上。他们可以齐奏或合奏。
筑:先秦时期已流行的击弦乐器,史籍有“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的记载。马王堆3号墓出土一件筑,其前端似琴,尾部细长,可张五弦,演奏方式是左手执筑,右手持细棒击弦。
3.弹拨乐器
瑟:西周时期已广泛应用,长与琴合奏,称“琴瑟和鸣”。秦汉时期,瑟被广泛用于相和歌、清商乐中。
箜篌:又称空候、坎候、坎坎等。有卧箜篌、竖箜篌两种。卧箜篌与瑟相似,横卧式弹奏,又称“箜篌瑟”,源自本土。竖箜篌又名胡箜篌,竖式弹奏,汉灵帝时又西域传入。
琵琶:秦汉时期流行的琵琶为直颈、共鸣箱为圆形的弹拨乐器,又称秦琵琶、汉琵琶、秦汉子,后来又名为阮咸,即后世的阮。东晋时期印度传入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共鸣箱和颈连接成梨形,便于横抱或斜抱演奏。
4.古琴
西汉中期至汉末三国之际,琴成为随着相和歌、相和大曲的重要伴奏乐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七弦琴体长82.4厘米,共鸣箱约占琴长的三分之二。
四、主要音乐家及音乐理论家
1.李延年(?-前90)
李延年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他“性知音,善歌舞”,被汉武帝封为协律都蔚。他善于歌唱,“每为新歌变曲,闻者莫不感动”。他还擅长作曲,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祭祀天地所用的《郊祀歌》十九章,便出自他手。他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明确记载,善于运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人,他曾根据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摩诃兜勒》,“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他是乐府机构的领导者,为乐府的繁盛做出了突出贡献。
2.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时期的思想家,河北信都人,公元前112年为武帝所用。他所提出的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兴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著有《春秋繁露》一书。他提出的音乐思想主要有:强调礼乐是治国的必由之路;认为创作音乐必须以天下大治、人心和乐为前提;强调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张“先质而后文”,即音乐的内容作为形式的先决条件。
3.京房(前77-前37)
西汉学者,本性李,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人。京房的地位得益于他的音律学造诣,他把传统的十二律扩展成了六十律,提出了六十律的理论。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利用第一律和第十二律之间存在的音差,继续损益推算,将一个八度分成六十律,后世称之为“京房六十律”。京房发明了一种由十三根弦组成的成为“准”的定律器,后世成为“京房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