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365】七岁儿子总爱打人怎么办?

图画:焯焯

案例——

儿子7岁了,9月份马上上小学,最近在上幼小衔接课,老师反映小孩子经常不好好听课,而且喜欢打其他的小朋友,动不动碰一下。几乎每天都要打别人一下,而且他总有理由说是别人哪里做的不好,所以他就去用武力解决问题。我真不知道怎么样去教育引导这个孩子了。

解析……

对于7-10岁的孩子来说是真正养成行为规范的年龄段,而这个年龄段也是孩子最多动的时期。随着学习环境的改变,教师同学的更换,上课时间的重置,一切都需要一个适应的阶段,对于孩子来讲这是一个全新而未知的世界,唯一熟悉的就是“行为规范”了,何况在非正式进入校园前就接受与幼儿园不同知识的学习,就更加重孩子对于行为的挑战和试探,对于孩子来说,他并不知道遵守规范的意义是什么,只是单纯的知道大家都这么做,不这么就与众不同,就会遭到老师和伙伴的别样对待,也会让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改变。

所以,一切的遵守意识都是建立在“周围人如何看我”的基础上,而不是自己真正的认知上,而这样做的后遗症就是孩子在未来的某个时期是非常躁动的,也就是平时大家认为的多动症(幼儿期不存在多动症),这个规律理解起来也不难,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不让孩子有自己的行为,比如在幼儿园上课的规范,在家吃饭睡觉的规范,甚至是孩子在玩耍时的规则意识,都是被控制和限制的,那么,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神经和精神主导的有机体怎么可能像机器人一样无机表现呢?这是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误区,更可悲的是明知故犯,所以,孩子就是本性出演,他会抓住一切释放的机会让自己动起来,俗话说:憋久了就该动动。物极必反,如果继续强加禁止活动,减少孩子的运动量,那么,孩子就会朝着自闭沉默的方向发展,事物的规律从来是对等的,没有例外!

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的行为规律是随着生理机能的发展而变化的,就能理解孩子为什么这个时候有这样的行为,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感慨:一点也不像小时候听话。这句话已经倒出了人的发展规律就是动静交替的,听话就是静,不听话就是动,而且这里还有家长操控的部分,超出了自己的操控范围就是不听话了。看来,家长们不是不知道、不明白这些基本的尝试,而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自己对自己太有自信了,那么结果很可能就是,你的孩子不自信,自卑,自私,自利,这是他需要保护自己的本能而已,本能是值得尊重的,也是需要被引导的,但就是不能控制!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需要被关注,希望得到对方的重视,希望对方可以和自己玩,他认为用“打人”的方式来和伙伴互动是正常的,甚至他认为这是游戏的一个操作方式,而“打人”的行为则是成人定义的,孩子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更别提伤害和保护了,9岁左右才是孩子对道德的理解,对规矩和规则的认知,而法律对于很多成人都是晦涩难懂的,更别提青少年的理解了,所以,从法律的制定角度也能看出对于年龄的考虑也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在孩子的初期教育就很难清晰这个概念了,更多的是本人的亲身经历来完善和健全的,我们称之为“成长的经验”。

对于孩子总是证明自己对,别人错,这是一个清白感的表现,是可以探索平时家教对于孩子的影响,或者幼儿园及其他长辈的反应,当孩子做了一件成人认为的错事时,过度的责备和不公的判断,就会给孩子造成清白感的养成,这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这一点他很清楚,大家都对做了不好行为的人责备或者谩骂,对于听话的人就和声细语、慈眉善目的对待,人都喜欢看到温和的表情,不喜欢严肃的面孔,这也是本能反应,所以,当孩子总是要表明自己的清白感时,家长就要注意了,自己是否经常指责孩子,如果自己没有,是否在外面经常被别人指责,搞清楚来龙去脉,才好对症下药。

这时,就可以告诉孩子错误的意义是让我们下次更正确的处理和解决,而不是逃避和推卸,同时,每个人都会犯错,这不是见不得人的事儿,既然改变不了事实,那么做什么可以让这件事更好的发展,总而言之,把孩子的注意力放在接下来怎么办而不是停留在被指责的情绪上,当下很多青少年不能承受更大的压力而选择轻生的极端行为,也是因为小时候的正面引导缺失导致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慢慢地从错误中领悟到正确的意义,才不至于推脱和逃避责任。我们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为什么对这位“母亲”如此排斥和鄙视呢?

总结,作为少年期孩子的家长,对待孩子的各种行为都是接受的态度,才有可能让孩子更能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陪伴和引导一直是贯穿整个家庭教育的两件事,只是很多家长对于怎么陪伴和引导却是迷茫的,这需要通过自身学习来提升,同时需要家长对于自己的成长进行反思,在没有更好的方法之前,请保持自己的一个观念就好了:孩子只是孩子,他已经做了他能做的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