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互乡难与言(7-29)

孔子经常向各地的人们宣传其思想主张,可是到了互乡这个地方就遇到了阻碍。当有一个童子前来时,孔子便抓住机会给予教诲,由此更体现出孔子“诲人不倦”的态度。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注释】
互乡:地名,现具体所在已无可考。
言:谈话、交流,引申为交道。
与:赞许、赞赏。
进、退:进步、退步。
洁己:洁身自好,努力修养成为有德之人。
保:保守,引申为计较。
往,过去,既往。
【译文】
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与其交道,但孔子却接见了那个地方的一个童子,弟子们疑惑不解。孔子(解释)说:“应当赞许其进步,而不赞许其退步。何必太过分呢?人家有洁身自好之意以求进步,应当赞许其洁身自好之意,而不要计较他的过去。”
互乡是一个地名。虽此地现已无法考证,但可以推测这里的人应该有点不喜欢说话,甚至可能自大傲慢、比较粗野,不通情理,不达时宜,听不进去好的意见建议,根本不接受外来的善意,不好打交道,很难与他们交往沟通。
孔子时时处处以仁德之心育人,可遇到互乡之地的人也显得无可奈何。但是,当互乡的一个童子前来拜见时,孔子接见了他。弟子们对此感到非常疑惑,觉得孔子不应该与他相见。孔子便借机教导弟子要懂得包容,要以宽仁之心待人。
本章充分体现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有教无类。只要有人能学、愿学,就会用心施教,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管来自何方,没有分别、没有歧视,一律同等对待。二是当下立教。教育不能勉强,但机会稍纵即逝,任何有可能施教的机会都不能放过。如果一个人有好学之心,产生了愿学的动力,也付诸学的行动,孔子总是做到当下就教,而且非常认真,准确把握“时”与“势”,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即使此次受教之人离开以后,未来还可能会重新产生退步退却、不愿再学的想法和行动,但都不会影响孔子当下立教、引人向善的仁德。
弟子们的疑惑不解与孔子的当下立教形成鲜明对比。孔子准确捕捉到弟子们思想上的薄弱环节,也是抓住当下,利用一切机会教导弟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抓住当下,既往不咎,亦不问未来。育人如此,做事也应如此。诚心施教,诚心待人,推广仁德,不舍一人,就不会有半点遗憾,也不会有丝毫烦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