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梁高泻月,樵路细侵云,吴湖帆绘《庐山》
吴湖帆是近代著名海派画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吴湖帆早期和中期的作品讲究“以古为师”,在作品中处处可见前辈名家的笔墨特征。他在60岁以后,抛开了传统技法的束缚,开始通过写生描绘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一位名家,不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敢于挑战自我,寻找新的创作方面,这一点相当难得。吴湖帆的创新,是根据他已经形成的风格进行调整,并不是进行改头换面般的变化。这幅《庐山》是吴湖帆在1960年画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些许尝试。
20世纪50年代,上海准备成立画院,吴湖帆参与了筹备工作。为了做好新的工作,吴湖帆在绘画风格上有了明显变化。画院成立后,吴湖帆在创作上开始尝试创作新派山水画。吴湖帆发挥他彩墨并重的特长,尝试在传统山水画中引入光影和透视。根据画中题款可以知道,吴湖帆看到庐山美景,觉得很像李商隐诗句中描写的景色。于是他有了创作灵感,欣然提笔画了这幅《庐山》。远方山峦处于云遮雾掩之中,通过墨色变化,画出天光乍现的感觉。墨色融融,带有润泽水汽,为接下来描绘瀑布提供铺垫。
在画面二分之一处有一道石梁十分显眼,这道石梁将画面分成两部分。上部分古雅,下部分明艳。两种色彩体系既对立又统一,画出了庐山的美感。庐山的美是多角度的,可以灵动,可以厚重,可以清新,可以浪漫。再仔细看,这道石梁也构成了简单的透视。石梁的尽头延伸到画外,强调了庐山的壮美。至于画中透视运用得是否成功,那就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了。石梁构成的平面在构图上略显突兀,画面的节奏到此为之一变,造成了画面的割裂感。另外,石梁作为“分割线”在焦点透视方面不是十分精准。
当然了,对于一位长期“以古为师”的名家,不能要求他一次就转变成功。艺术创作要经历无数次尝试,才有可能略有小成。吴湖帆的改变,让他的作品有了新的面貌。与此同时,他没有丢弃传统技法中的精髓。画面下方的怪石、密林、飞瀑,体现了吴湖帆在笔墨上的掌控能力。
欣赏这幅《庐山》,联想吴湖帆的创作之路,就能看到一位勤奋画家的默默付出。名家之所以可以成名,少不了背后的努力。看到名家光鲜夺目的一面,也要想到他笔耕不辍的一面。拓展阅读 创作是一辈子的事,钱松喦晚年作品《枫桥夜泊》 寻常题材画出新意,谢稚柳绘《消暑图》 爱画大作品的大画家,朱屺瞻绘《江山图》 看不懂的作品,吴冠中绘《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