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解字︱号(hào)
这是 村庄物语 第285篇原创推送
中医诊治,“号脉”往往是第一步。
老先生指按患者的脉搏,闭着眼一动不动。偶尔,须发皆白的老先生发声,少许询问。这是“号脉”的经典画面。
这个词中的“号”字,较为特殊。字典上说,“号脉”意为摸脉,切脉。那么,其“号”,就该是摸和切。一代又一代皖北农人的言语中,把这个“号”之意,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从前皖北乡间集市上的交易,尤其是大牲畜,或者大件交易,事前,往往都有个反反复复“号”的过程。
这里问问,那里看看,再摸一摸,摇摇头,又点点头。但就是不做最后的决定。这个犹豫,不只因要价与心理价格上的差距,更为关键的还有质量难以把控。
以耕牛为例。农人买一条耕牛,一般要赶几个早集,到几处牛行看一看。是慎重的考虑,更是生怕“买哧手(高价买了便宜货)”的考量。耕牛最重要的参考之处,就是“牙口”——它能确定年龄。偏偏这“牙口”,又最难以确定。没有个若干年的历练,吃不准。三下五除二,买下了,结果是一条时日不多的老牛。
因此,皖北老农买牛,“号”的时间,都很长。
现今,这个“号”,在皖北人的日常话语中,还很常用。买个家电,手机,稍贵一些的,都习惯“号一号”。这个商家走走,那个商家看看。网购也是,性价比合适了,才下单。这其实就是“货比三家”的同义语。
从前的皖北乡下,人上了年纪,大都要为自己的身后事,做些准备。一个,攒几个钱,为自己做“老堂屋(棺材)”。再一个,不明着说出来,都是悄悄地去做。那就是为自己“号”一块坟地(墓地,也叫阴宅)。
这个“号”的过程,少则几年,多则能有几十年。闲来无事,背着手,村子外边各处溜达。依着农人自己掌握的“阴阳”之学,先确定几处为候选,再筛选。村里有老人去世,孝东家也是请来阴阳先生“看地”,也即选坟地,这里“号号”,那里“号号”。
记得我老家,就有这样一位老者。他活着的时候,大概不到四十,就开始“号”。这几年倾向于在这儿,那几年又倾向于在那儿,换了好多地方。他也并不忌讳。“号”的差不多了,跟人家换地种,理由就一个,为自己选一块“睡(埋)”的地方。后来八十几岁而终,就“睡”在他亲手“号”的那块地。果然,他那一门人,辈辈人旺财旺。
村人都说,真叫他“号”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