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那个叫池家岗的村庄,住着一群诗人
皖北颍河岸边的池家岗,是一个普通村落。绿树掩映下,几口池塘的水面,波光粼粼。农舍,村路,人家,布局井然。
而耕地,向着四周延展。五六百亩耕地,四五百口人,延续着一人一亩多的传统。当然,如以现今在籍的人口算起,早已经不足一亩了。但人均地亩的规矩,从20世纪80年代之初,就那样定了下来。
我的记忆中,池家岗作为高洼不平的一个所在,人们在种庄稼上,做了很多艰辛的摸索。这里,种过黄麻,甜菜,花生,薄荷。这个种几年,那个种几年,都有效益,但都不是很成功。最终,池家岗人把种植结构,稳定在一麦一稻的轮作上。
池家岗既是村庄,池家岗人当然就是农民。但很久以来,我一直觉得,他们其实是一群诗人。一代一代的池家岗人,有诗念,有诗心,有诗情。唯一没有的,是他们没有一部厚重的诗集。他们的诗,都写在大地上。村子外边,那一垄一垄的庄稼,就是他们写就的诗行。
池家岗西边,是一个湖。他们叫它西湖。当然不是杭州西湖,也不是颍州西湖。它就是池家岗的西湖。一到夏季的连阴雨,西湖就是白茫茫的一片。西湖的西北角,自西南的邵圩孜,引来一弯小溪流。
小溪流曲里拐弯地北去,沿着池家岗与邵圩孜,沈巷孜地面的分界,注入北边的一条曹池沟。而曹池沟,就是池家岗除颍河外,一条最大的水系。
村里人,习惯上把各处不同的地块,都起个名字。就像很多的地名,一样。池家岗人,就把小溪流注入曹池沟的地方,唤作小龙口。挨边的那一方地,也就都是小龙口了。
西湖的北边,有一方地实为高岗。它向南伸展,约摸一百多米处,戛然而止。高岗止处,几近西湖的最低处了。站在这里,向东,南,西,三面环顾,颇有一点儿一览众山小的意味。这个地方,池家岗人唤作莲花瓣。
从高往低,一垄一垄的庄稼,都是一顺头。因为排水方便的需要,每一块地的墒沟,都是自高而下。一年四季,无论种的啥庄稼,其实你都可以看到,那确实就是一瓣一瓣的莲花。
上哪去?
去小龙口。
搁(在)哪里干活?
搁莲花瓣。
这样打招呼的对话,于池家岗人而言,再平常不过了。他们张口就来,似乎他们心底,就埋着一片小龙口,就藏着瓣瓣的莲花。
事实上,你真的站在小龙口,莲花瓣,你看到的,也不过就只是相同且又普通的耕地。地是那样的地,庄稼也是那样的庄稼。但池家岗人,是有一颗诗心的吗?他们怎么就想起来,用小龙口和莲花瓣,来给地块命名?
古往今来的诗人,多的是。他们识文断字,有高深的学问。他们写出来的诗章,很多都印在纸上,供人欣赏。但世上,也可能有一些诗人,只有一颗诗心,诗心里存着诗念。他们把这样的诗心和诗念,融合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看似枯燥乏味的日常劳作之中,在村庄的田野上,写就一篇一篇的诗行。那诗行,随着四季的转换而变幻,随着田间风儿的飘拂而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