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5-15) 2024-06-11 14:38:49 “不耻下问”是孔子治学一贯倡导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在回答子贡提问时便直截了当地讲到这个方法,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孔文子,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yǔ),辅佐卫灵公。“文”是谥号,“子”是尊称。敏,聪敏、勤勉。下,地位比自己卑下的人。 【译文】子贡问:“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为人聪敏而爱好学习,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据《左传》记载,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冬,卫国太叔疾逃到宋国。太叔疾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她的妹妹随嫁。后来子朝因故逃出宋国,孔文子就让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儿,随后把自己的女儿孔姞嫁给了太叔疾。可是太叔疾却派人把他前妻的妹妹引诱出来安置在“犁”这个地方,并为其修建一所宫殿,就好像是他的第二个妻子。孔文子为此大为恼怒,准备派兵攻打太叔疾。孔子得到消息立即劝说孔文子打消念头,最后孔文子把女儿强行要了回来,转嫁给太叔疾的弟弟遗。由此可见,孔文子作为臣子,因私犯上作乱,明显不符合儒家理念,而且随意将女儿嫁来嫁去,也与儒家伦理纲常相悖。 孔子与孔文子有过很长时间的交往,并对其有过相当高的评价。而按照当时的社会伦理,孔文子是个颇有争议的人,或许这个卫国大权的操持者本身就是希望借与孔子之交而沽名钓誉。因此,子贡对此很不理解,特别是对这样一位具有极不合礼行为的人,死后居然被授予“文”这一谥号,更是大为不解,从本章提问的质疑语气可以看出子贡的满心疑惑。 孔子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正是孔文子之所以为“文”的优良品行,这也和孔子本人的治学态度完全契合。孔子有“敏而好学”的态度。春秋时代,物质、文化均十分匮乏。曾经有人问孔子为什么能够学到那么多知识,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说,我并非一生下来就知道这么多知识,而是因为我不断学习古人传下来的这些经验,通过勤奋的追求而获得知识。孔子就是认真学习古典文献,从古人的知识里汲取智慧,然后不断加入自己的感悟和体会,逐步融会贯通、融为一体,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孔子有“不耻下问”的品行。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经常向自己的弟子们请教,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同时,还善于向普通百姓学习,更是做到以万物为师。 所以,我们不仅要虚心向老师、长辈求教,用心聆听教诲,而且还要虚心求教于地位、知识、家庭处境等都不如自己的人,而不以这样做感到可耻。那些看似低微卑贱的人,并非一定缺少伟大理想、真知灼见和高尚品德。放下所谓的身份,放下所有的虚荣,向生命中能够遇见的所有人学习,才是正确为人处世的大学问,才会永远保持安身立命的精气神。 赞 (0) 相关推荐 大梦春秋139|孔子称赞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你知他是谁吗 公元前488年,孔子在流浪列国八年多后,再次回到卫国,然后留在卫国,接受了一份俸禄,当然也是闲差,卫出公姬辄没想给这个老头儿一个堪比卿位的高职,只是出于对他的尊重,让他得以衣食无忧. 事实上,姬辄曾经 ... 《史记》中对孔子的记载 孔子一直被称为孔圣人,那么在孔子被称为孔圣人之前,正史是如何记载孔子的呢?本文介绍下<史记>中对孔子的记载.资料来源:<史记>的<孔子世家>和<鲁周公世家&g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六十二:不耻下问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他谦虚谨慎,聪敏勤恳,善学好问,学识渊博,在卫国有很高的声望.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像孔圉这样聪明的人,也犯了一次糊涂,改变了当时很多卫 ... #每日学论语#5.15【2016-10-21】 #每日学论语#5.15[2016-10-21]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hào)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 ... 孔子父母亲的爱情、婚姻与家庭 在解决了孔子父母的"野合"是否合于礼之后,我们要讨论的是孔子父亲与母亲的爱情.婚姻与家庭. 这里有一个问题挺有意思,那就是叔梁纥和颜徵在(从本节开始,本文所说的"征在&q ... 孔子原来不姓孔,祖籍也不是曲阜,背后有这样一个血腥的故事 作者:学思知行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深远. 如今,人们都把曲阜作为孔子的故乡,其实,孔子的祖籍并不在曲阜,他的祖上是春秋时宋国的贵族,被封于栗邑( ... 【听】晓易讲《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听】晓易讲《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每日学一句论语·荀卿庠视频】公冶长5.15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原文]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 ... 【第106期】音频学《论语·公冶长篇第15章》孔子因何认定孔文子谥号为“文”? 音频学<论语·公冶长篇第15章>孔子因何认定孔文子谥号为"文"?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宋史 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第一百三孙觉(弟览)李常 孔文仲(弟武仲 平仲) 李周 鲜于侁 顾临李之纯(从弟之仪) 王觌(子俊义) 马默 孙觉(弟览)李常 孔文仲(弟武仲 平仲) 李周 鲜于侁 顾临李之纯(从弟之仪) 王觌(子俊义) 马默 孙觉,字莘老,高邮人.甫冠,从胡瑗受学.瑗之弟子千数,别其老成者为经社,觉年最少,俨然居其间,众皆 ... 经典荐读|《〈论语〉人物列传》之陈(田)文子 <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quo ...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三思而后行"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遇事情的时候,要反复的多思考,然后再去做再去行动.季文子是当时鲁国的大夫,这个人做事情以小心谨慎著称.提到季文子大家对他的评价是" ... 论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5-20) 凡事三思而后行,总会利多弊少.孔子一贯倡导谨言慎行,但一个人做事如果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就会导致犹豫不决,引发各种弊端.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注释] ... 【每日学一句论语·荀卿庠视频】公冶长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原文]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翻译]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荀卿庠视频·每日 ... 【第354期】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14章》公叔文子的所言、所笑、所取因何不使人厌恶?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14章>公叔文子的所言.所笑.所取因何不使人厌恶? 14·14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 ... 【第111期】音频学《论语·公冶长篇第20章》孔子因何不赞成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 音频学<论语·公冶长篇第20章>孔子因何不赞成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鲁国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