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王莽建立新朝后, 当了15年的皇帝, 这15年里, 他都在干什么?

乱上加乱的新政
王莽登基以后,针对西汉末年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依照《周礼》实行了一套“复古”新政。这套新政改革中,最主要的是两项,一是针对由于土地兼并所引起的问题而提出的“王田”政策;一是针对私蓄大量奴婢而提出的禁止买卖奴婢的法令。此外,还有五均六管、币制改革等工商财经经济政策,以及多如牛毛的定爵位、改官制、制礼作乐等内容。而尤以土地和奴婢问题最关键,这两个问题不解决,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矛盾就得不到解决。

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就颁布了实行王田奴婢的政策。
予前在大麓,始令天下公田口井,时则有嘉禾之祥,遭反虏逆贼而止。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
每八人不超过“一井”,这样的标准来源于《周礼》中的井田制。王莽就是要按照这样的标准,将土地收归国有,进行再分配。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感。由于这样的政策根本没有考虑土地实际,其结果,超过“一井”的要分出多余田地,势必削弱豪族利益;官府手中官田无法满足无地的百姓,又增加其怒火;最后,“男口不盈八”这样模糊的标准得以上官吏可以上下其手、营私舞弊。其导致结果“民人至涕泣于市道”,仅三年王莽就不得不宣布停止了。
再说与王田制一同颁行的奴婢制,仅仅是改奴婢“私属”,不准买卖,实质上是冻结现状,承认剥削奴婢的合法性,并没有缩小奴隶制残余。既然王田制无法改变土地兼并问题,就无法阻止农民与土地的脱离,而在使用奴婢并非违法的情况下,也就不能可能阻止破产农民沦为奴婢,而王田奴婢法令颁发后,又促使大量奴婢所有者,调整所拥有奴婢数量,如此一来,反而是奴婢买卖更加兴旺,结果是,奴婢所有者因为这个政策损害自身利益,归怨王莽;奴隶因这个政策没有改变自身处境也对王莽不怀好感。这个法令,在王田制废除的同时,也被废除了。

王莽的“王田奴婢”政策,本来是希望解决西汉末年积累下来的社会矛盾,给臣民一个与民更始、万象更新的美好印象,以维护新王朝的统治,结果却适得其反,导致豪强贵族与其分裂,加剧了统治阶层与底层群众的矛盾。
钱币改革,当时流行沿用魏国时期的五铢钱,王莽上位后大量铸造新钱币,一种叫刀形币,另一种叫圆形币,可此两种钱币的寿命也很短暂。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叫宝货的钱币,分6名28品,这些杂乱的钱币混入西汉社会后,导致整个经济系统更加混乱不堪,同时也加快了全部钱币的贬值速度。之后,就连王莽也有心无力了,眼看着诸多产业凋零,老百姓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
其他领域的改革也大多事与愿违,他的经济政策由国家对工商业经济活动进行管制,目的要抑制富商大贾对百姓的过分盘剥,但最后却成为了对底层群众大肆掠夺的政策。他频繁地币制改革,完全是经济掠夺,给百姓极大损害;还有他的管制改革,更多的是更多的是颠来倒去变革名号,没有实际用处。
无事生非的边境战火
王莽称帝后,任命了12个五威将,颁了42篇符命,让这些人带着符命、印绶到全国各地和边陲,宣传符命,并将新朝的印绶分别授予更改名称的王侯、各级官吏以及匈奴、西域和周边其他少数民族首领,顺便收回以前汉朝颁发的旧印绶。但这帮人完全是灾难的制造者,他们在内陆,敲诈官吏、盘剥百姓;在边境,制造事关,开启边衅。他们把西南的句町王降为侯,把西域的三十多个国家的国王降为侯。
特别是在匈奴,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汉昭帝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和亲,汉元帝时期的”昭君出塞“更是千古佳话,经过几代人努力,使汉匈边境出现了“城关不闭,牛马蔽野,边境晏然’的局面。但是新朝却挑起了事端。
王莽派五威将王骏等人,携带金帛,赠予乌珠单于,说明新朝已经代汉,要求单于交回汉朝授予的“匈奴单于玺”,授予新朝的“新匈奴单于章”。起初,单于并没有发现印章文字的改变,就交与了使者。使团中的右率陈饶担心单于发现文字改变范围,反悔索要旧印,干脆毁坏旧印。第二天,单于发现文字改变,认为去“玺”加“新”,自己与汉朝臣下没什么分别,要求归还旧印。这时,陈饶等人向单于出示毁坏的旧印,单于大怒,出兵边塞。

面对匈奴的挑衅,王莽开启了全面讨伐战争,安排六路三十万大军讨伐匈奴。
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万人,转众郡委输五大夫衣裘、兵器、粮食,长吏送自负海江淮至北边,使者驰传督趣,以军兴法从事,天下骚动。
这场无谓的战争,带给百姓的更是一场浩劫。三十万大军无法同时集结前线。先期到达的将领士兵无所事事,大肆骚扰边境居民,抢劫财物,勒索钱粮;内陆各郡催征军资,急于星火,不少人被逼得家破人亡,成为流民。“吏士放纵,而内郡愁于征发,民弃城郭流亡为盗贼”。这场战争还未开始,边境和内陆已经乱了。
在对匈战争中,王莽突发奇想,广泛招募有“奇技术”可以攻取匈奴的人,并“将待以不次之位”。诏书发布后,有一万多人毛遂自荐。有自称不用舟船就能渡水的,有称能够连续驾马飞车,接济百万兵马用的粮草;有说能制造领导妙药,士兵吃下去不觉得饥饿的;还有能日行千里,到匈奴后方侦察敌情的,等等。总之,想象有多大,牛皮就有多大。
谁知王莽对一个自称会飞的人来了兴趣,让他当场表演一番。这个人没有办法只要硬着头皮进行表演,他满身插上羽毛,爬上山头,由高向低处飞起来,结果可想而知。虽然王莽知道这些人不过是来骗取官位,但还是给他们一一受职,让他们整装待发。从中也可以想象王莽与匈奴之战的结果。
与匈奴开战后,王莽又成功地挑起了与东北、西域、西南的战事。王莽下令高句骊派兵助战,但高句骊不愿参战,王莽就胁迫他们参战。高句骊人一到边境就逃亡塞外,劫掠边境。于是,王莽不得不派兵讨伐开启东北战事。西南因为将句町王降为侯,导致其“怨怒不附”,被地方官杀害,他的弟弟为其复仇,起兵反叛,导致“三边蛮夷愁扰尽反”。西域更是不容乐观,当初王莽将三十多个王降为侯,已经埋下不合的种子,由于与匈奴开战后,匈奴又插手西域,再加上王莽一系列的错误政策,导致西域与中原关系断绝。

王莽称帝后,对匈奴、东北、西域和西南的战争一直持续了十多年,可以与基本上与新朝相始终。连年征发,民不堪命,青壮年战死前线,老弱妇女辗转于沟壑,大量社会财富销蚀于烽火,极大破坏了几代人辛苦建立起来的民族友好关系,成为了大规模农民起义,新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众叛亲离的结局
王莽的正妻为王莽生下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次子在他篡位称帝前被他赐死,三子王安因病而亡,四子王临、孙子王宗被赐死。
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王莽受到排挤,赋闲在南阳封地。他的二儿子王获杀死了家中一名奴婢。这种事情在当时经常贵族家中经常发生。依照汉朝法律,主人在处死奴婢之前向官府打个招呼,就合法了。即使不打招呼,虽然以违法论,但惩罚也不重,对于这件事,王莽只要谴责一下他儿子,或者报官依法交点钱,问题就解决了。但是王莽却严厉斥责儿子,并命令王获自杀。王莽此举大有深意,由于奴婢地位低下,而奴婢数量又因农民破产激增。奴婢和土地问题都成为社会关注点。此举不仅让社会有识之士大加赞赏,还获得普通百姓和底层奴婢的敬仰。

元始三年,发生了吕宽之狱,葬送了王莽的长子王宇的性命。汉平帝继位后,王莽生怕平帝外戚随之入朝,对自己专权构成威胁,所以,坚决阻止平帝外戚入京。他严令平帝之母卫姬、帝舅卫宝、卫玄,平帝祖母冯昭仪等都留在了原来封地中山国,不准前往长安。王莽长子王宇认为此举对待平帝外戚不太妥当,害怕平帝亲政后怨恨王莽。王宇与自己妻兄吕宽、老人吴章商议,因为王莽信奉符咒,所以,他们通过夜间撒鲜血在王莽大门前,制造惊异,然后趁机劝说王莽,结果吕宽办事不密,被守门者发现。王莽知道情况后,大怒,首先将王宇送进监狱,逼迫他饮药而死。还牵连卫后家族、刘氏宗室等数百人。
王宇死后15年,他的儿子王宇也步入了父亲的后尘,他画了自己穿着天子衣冠的全身相,又刻了有“维祉冠存已夏处南山藏薄冰”“肃圣宝继”“德封昌图”字样的三个印章。他所造符命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自己应该替代王莽做皇帝,同时,王莽发现王宗舅父吕宽的家属被充军后,仍然与吕宽保持密切联系,这更是违反自己禁令,他气愤异常,下令穷治,王宗自杀。
四子王临被王莽立为皇太子,但不知何故王莽又废掉了他。其实,之前王临就已经开始谋划暗害王莽,只是计划没有实行,就被逐出长安。第二年,王莽妻子病危,王临想到母亲病危自己不能在身边随侍,父亲对自己猜疑,心中苦闷,就给母亲写了封信。信上悲切地说,“上于子孙甚严,前长孙、中孙年俱三十而死。今臣临复适三十,诚恐一旦不保中室,则不知死命所在!”。谁知道,这封信竟然落到王莽手里,他愤怒异常,更怀疑王临有不轨之心,经过拷打王临亲近之人,获得王临全盘计划,于是,王莽派人送毒药给王临,勒令他喝药自杀。王临得药后,拒绝饮用,自刺身亡。王临死后不久,他的三子王安也因病去世。王莽正妻所生的四个儿子都先他而去,再加上图谋不轨的孙子王宗,后辈中死去五位男子,直接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后来,大臣刘歆、王涉的叛乱再次给他沉重打击。刘歆是经学大师,文官之首,王涉是王根之子,因为此时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王莽政权垮台在即,为了保全宗族,所以他们联合大司马董忠,想劫持王莽,向更始政权投降。结果消息走漏,王莽杀死董忠,逼迫刘歆、王涉自杀,并将其宗族全部诛杀。
总之,王莽的15年皇帝生涯,让国内民怨沸腾,让边境战火连绵,让自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一个叫杜吴的士兵一刀结束了王莽的性命,为王莽这混乱的十五年划上了句号。
本帖内容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