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智者知人而不自知,所以不如明者的无所不照。知人所以能胜人,而自知的明者,则能自胜,这比胜人者更强。自胜,就是自我控制,这比控制别人更难。对付别人,只需用勇气与力量。而控制自己,则靠理性。得道者,用道控制自己的心与气,不让刚强之气支配自己,而让自己的心变得柔弱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强。

智是外向的,只能用来知人,明是内向的,主要用来剖析自己。外向的智,往往忽略自己的问题。内向的明,对自己的长短一清二楚。古人云知己知彼,可知智与明二者不可偏废。外向的智,是为了与人争胜。内向的明,则是为了修养自己品德,所以说至人尚德不尚力,务自胜而不务胜人。

明太祖注:能知人者,有智。能知自己何如,是为小善。能善胜人者,虽不用力,是谓有力。自胜者是为强。强然如此,此数事皆能知足为当。

知己只不过是小善,这是明太祖的看法。知人与知己,胜人与自胜,都是需要的,但要适当,不可过分,即所谓的知足。

孔子也说克己复礼,克己的功夫,不是用勇力所能做到的,所以它比有力者更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赞同内圣外王的理想,内圣就是向内的功夫,在自己的内心中努力,追求本性与道德的统一。这种智慧,超过一般的智慧,所以是大智慧,而称之为明。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足与不足,是人心的一种状态,其界限可由人心来调整,所以二者总是相对的。人的行动,是由人的意志支配的,志向不同,决定不同的行动。意志坚强,则行动彻底。然而知足与强行,都要有一个中心。这就是不失其所的问题。具体来言,就是要符合道的精神,其满足的层次与行动的方向,才能持之以恒。死是生命的停止,生命停止了,但生命过程中产生的精神则不一定消失。关键要看这种精神是否有价值。有价值的精神,可以在人死之后永垂不朽,这就是死而不亡。无价值的人生追求,随着生命的停止而消失,甚至生命未停止之前,也只能算是一具行尸走肉了。

富与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人在往往混淆二者,认为富了才能满足。求道的人,有与此不同的满足观。他务内游,而取足于身。内游,就是在精神世界内畅游,由此亦可得到绝大满足。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是物质上的富所无法比拟的。孟子曾说过,万物皆备于我,这里说造化在我,都是从内心世界的角度讲的,都是精神上的富足。

明太祖注:吾有己物,守之而不贪,于我物甚坚,故得当富。又“强行”者,言君子终日虑道不息,是为有志,既有志,事将必成焉。不失其所者,只谓此数事能常常守之行之,将名垂万古而不朽,是谓死而不亡者。寿孰不知?释氏云不生不灭,即此是也。然犹恐人愚迷,特言虚无,此云实行大道得如是。

人各有自己的物,守住自己的物,而不贪求别人的物,这就是富足。明太祖这样理解富与足。君子据道立志,故有强行的精神,其事必能成功。能守住己物,能立志求道,这就是做人的根本,一生坚持下去,其生命就有了永垂不朽的价值,虽死而不可谓之亡。古代哲人的思想,为后人所仰慕和继承,这就是死而不亡。

人的真性,就是原初由道生发出来的本性。它本来是极其纯净无杂的,但在人生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不纯而复杂了。求道,就是恢复人的纯真本性,能恢复真性,这样的人可谓死而不亡。恢复真性的人,不会贪求财富,志专在道,内游于精神世界,所以说万物皆备也。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四十八章《为道日损》悟读述杂【48】

    《道德经》四十八章《为道日损》悟读述杂【48】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冲动时的举动,人们称之为勇敢.这种勇敢举动的结果,是勇敢者身死命丧.所以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冲动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贸然行动,这是勇于不敢.古人常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唐玄宗在这里强调了越分.远分.守分的问题.关于分,是唐玄宗最为重视的概念.所谓的分,就是人的名分所限定的本分.不同的人,在一个社会里,有不同的名分或本分.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行大道也不能有心或用心,凡有心或用心,就是不自然,不自然,就不符合道的精神.所以老子明言不可介然有知以知大道.了悟大道,本身也是知,但不可以知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无有入于无间也,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柔与坚,很有意思.人之正性,可谓未受任何外在因素影响的本性,未受外物的影响,就有很大的灵活性,无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以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道的精神就是清静无为,道的无为是对万物不加干涉,让万物各按自己的活动规律进行活动.这就是道对万物的作用.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这个意思.道与万物的关系是如此,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人各有其志,有的人爱好道德典坟,进德修业,要做一个君子或圣人.唐玄宗大概就是这种人.但有的人却不爱好这些,而喜好兵谋韬略,愿从事攻战杀伐,立功疆场之上,如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道是唯一的,所以又称之为一.得一就是得道.天地神谷万物之类,它们如何得道?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人可以通过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 以大道治天下,从老子的思想看,是因为天下万物的本性都在道的主宰之下,都统一于道的精神之下,所以执大道治天下,就能获得天下往的效果.天下万物都顺从于道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道在万物之中,这就是它的广泛性.这种在不是物质形态的在,而是理念性的在.万物不论有如何的差异,都不能超出道的原则,这就是道对万物的在.所以说万物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