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这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是孕育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的大河之源。原高路险却又并非与世隔绝,神秘而多元的西藏文化在这里孕育成长。
本次展览汇集北京、西藏、河北、重庆、青海五省市21家文物收藏单位,共221组件文物。其中,西藏地区文博机构和寺庙13家,提供文物185组件,这次西藏参展文物中,大昭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夏鲁寺、敏珠林寺、丹萨梯寺、故如甲寺等寺庙提供的文物均为首次与公众见面。
展览分四个单元展示了西藏的历史与文化:
第一单元-文明溯源:孕育了古老东方文明的几条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滔滔河水蜿蜒流淌,也为雪域孕育了生命和文明。细小的石叶,质朴的陶器,透着神秘色彩的金器,默默地诉说着一个民族的由来。
第二单元-高原天路:自然环境的阻隔挡不住的是人们交往的脚步。青藏高原北接河西走廊与新疆,西南连接中亚、南亚,东与巴蜀为邻,那些高山峡谷、河道山口自古是人们活动的重要通道。中印之间,西藏地方与内陆乃至周边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高原天路源远绵长。
第三单元-雪域佛韵:许多人前往西藏,是想远离尘世喧嚣,为心灵寻找一片净土。雪域高原上不仅有纯美的自然风光,还有庄严的寺庙和虔诚的信徒。佛教怎样成为藏民族的信仰,又为何呈现风格迥异的宗教艺术,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第四单元-和同一家: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历史故事家喻户晓,唐蕃会盟和同一家,开启了西藏与中原地区正式交往的开篇大幕。此后历代政教僧俗往来密切,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西藏,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出卓越贡献。
此篇主要展示佛教造像。
噶当塔 11-13世纪
噶当塔为佛塔的一种,以铃铛形塔身为特征。相传为11世纪印度高僧阿底峡传法时首次传入。因流行于阿底峡弟子仲顿巴所创立的噶当派盛行时期,被称之为“噶当塔”。
铜鎏金弥勒佛像 北魏和平三年(462年)
这尊弥勒佛像与释迦牟尼像造型一致,底座背后的铭文记录造于北魏和平三年,并写明此尊像为弥勒。
铜鎏金四臂文殊菩萨像 明永乐
文殊菩萨是诸佛菩萨智慧的化身,是藏传佛教艺术领域最为常见的一种题材,与观世音菩萨、手持金刚菩萨并称为佛教三大牯主(保护者)而受到崇拜。此尊铜鎏金四臂文殊像,身严大宝饰,双目微合,眉眼细长,面部略呈方形,具有明显的中原审美特色,其莲座前台錾刻有“大明永乐年施”款,为明宫廷施与西藏佛教场所之物。
铜鎏金阿底峡大师像 清
阿底峡(Atisa 982~1054),古印度僧人、佛学家。汉名无极自在,本名月藏,法名燃灯吉祥智。
乾隆款铜鎏金无量寿佛像 清
此像为紫金琍玛造像,琍玛即铜合金“紫金琍玛”,是自尼泊尔引进的一种合金工艺,《藏汉大词典》中解释为多种响铜铸成的器物。在藏族民族文化中认为古响铜铸造的佛像比纯金造佛像更为贵重。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清宫造办处奉旨造紫金琍玛无量寿佛9尊,至9月造完后,又奉旨将这些佛像上原刻的“大清乾隆年敬造”款磨去,改刻“大清乾隆乙已年敬造”款。
铜鎏金松赞干布像 清
松赞干布(Songtsen Gampo ,威利:Srong-btsan Sgam-po,藏语拼音:Songzain Gambo;617-650年)。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吐蕃王朝的立国之君。这尊松赞干布像头巾上露出阿弥陀佛佛头,以显示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为雪堆白生产的造像。
铜鎏金弥勒菩萨立像 13世纪
铜鎏金金刚手菩萨立像 13世纪
铜鎏金莲花手菩萨立像 13世纪
铜鎏金金刚手菩萨立像 13世纪
铜鎏金毗瓦巴像 明
毗瓦巴是活跃于9世纪的印度佛学大师,萨迦派道果法的实际创始人。传说中毗瓦巴学法多年无成就,在行将放弃时在佛母教诲下大悟。此像的莲花座上铺有兽皮,象征在家修行。
铜鎏金阿瓦都帝巴像 明
阿瓦都帝巴,萨迦派道果法第三代传承人,因为他常被看到于孩童为伍,很多造型都将他塑成带有孩童气息的形象。这尊像人物面部描绘精致而生动,五官生动,眉须均为细笔描绘。
铜鎏金扎马日巴像 明
扎马日巴,古印度著名瑜伽士,是萨迦派道果法第二代传承人,由他将道果法传给阿瓦都帝巴。“扎马日巴”意为“持法鼓的人”。此像右手高举,应持有法鼓,今已佚。
铜鎏金扎巴坚赞像 明
扎巴坚赞(1147--1216),萨迦派道果法传承人之一,八思巴就是从它的弟子继承而来。扎巴坚赞出生于豪族家庭,从小跟随父兄学习佛法,悟性极高。出家僧人穿红衣,而未出家者身着白衣,此像应是扎巴坚赞在家修行时的形象。
铜鎏金多闻天王立像 明
铜鎏金时轮金刚像 明
从4世纪开始,布顿·仁钦珠大师的出现,使夏鲁寺成为西藏境内时轮金刚的最大传习基地。这件铜鎏金时轮金刚造像的供奉,不会是偶然的出现与一种简单的巧合,而应该与该寺院独特的教义传承有着密切关系。该造像经过分体铸造和细节设计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材质精良,体态优美自然,装饰精美,神韵十足的艺术典范。
合金四臂大黑天像 元
大黑天藏语称为“Mgor-Po”意为牯主(保护神),是藏传佛教各大宗派相对共通的神灵,他有几种化身,均属于忿怒相。噶当造像受东印度风格影响,部分学者认为与同时期的印度佛像关系密切,造像主要用天然通与金银合金、紫铜合金,及八中金属合金材料浇筑,质量很早,工艺精湛,将这一风格归结为噶当金铜佛像。
铜鎏金八臂摩利支佛母像 元
红铜镶嵌珠石文殊菩萨坐像 元大德九年
此像底部刻有铭文:“奉佛高全信一家,舍财造文殊师利一尊,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一切众生共成佛道,大德九年五月十五日记耳。”此像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确定纪念的元代藏传佛教造像,此尊菩萨像可作为元代流行“西天梵像”的参考。
铜鎏金观音菩萨立像 9-10世纪
这件观音菩萨造型独特、优美,胎体厚重,为红铜合金材质,硕大的三叶宝冠及其一次性完成的铸造工艺,都具有比较明显的早期呢艺术特征。
合金阿閦佛像 12-13世纪
阿閦佛为五方佛之一,又称“不动佛”、“不动如来”,为藏传佛教金刚界五智如来中的东方如来,代表大圆镜智,亦称金刚智。此尊阿閦佛五莲瓣佛冠高耸,双目睁视,眉间施白毫,双耳两侧宝缯与佛冠相连,衣纹简洁,右手呈触地印,左手呈禅定印,结痂跌坐于莲花宝座上,眼睛和胸饰嵌银,为典型的古格造像。
合金法赞药师如来佛坐像 清
八大药师佛,又称八大如来佛,解救众生于病痛与苦难,在大乘佛教和密教中都备受尊崇。此尊为八大药师佛之一的法赞如来,螺发,面部鎏金,双目低垂,鼻梁高耸,眉间施有白毫,座前以金粉书写藏文“曲扎”,造像简洁精美,面相完美,比例匀称,色泽光亮泛紫,工艺精湛,为西藏中部造像风格。
铜鎏金忿怒莲师像 清
铜鎏金莲花生大师像 清
铜鎏金六臂佛母像 明
银错金无量寿佛拥妃像 清
在藏传佛教中,无量寿佛与白度母、尊胜佛母统称为“三长寿佛”。此尊为密宗本尊之一的无量寿佛拥妃像,是密宗五智如来的本尊形象。此造像头戴花冠,衣服上用错金工艺錾有精美的莲花、云纹,结痂跌坐于双层莲花宝座上,造像做工精细、雍容华贵,通体嵌有松石、珊瑚、珍珠等。是一尊精美的“雪堆白”造像。
铜鎏金绿度母像 清
铜鎏金无量寿佛像 清
铜财神骑狮像 清
藏传佛教中财神的信奉十分普遍,此像为多闻天王形象,全身镶嵌绿松石,右手所持宝幢缺失,左手持握吐宝鼠,具有西藏中部风格。
合金铜释迦牟尼像 元至元二年
佛像头顶平缓,肉髻高隆,形同塔状,面部方正,眉弓隆起,如弯月,躯体造型挺拔,衣纹写实,带有元代宫廷造像特征。
合金莲花手观音立像 元
此尊观世音菩萨立像面部轮廓清晰,棱角分明,身体各部位的袒露处饰泥金,合金材质呈灰褐色,宝冠、缯带等装饰硕大,四支粗壮,造型古朴,是比较明显的晚期帕拉风格艺术作品。
铜四臂观音菩萨像 清
铜度母像 10-13世纪
合金大日如来像 10-11世纪
大日如来属五方佛之一,按照佛经,其错出位置在须弥山正中央。此尊大日如来造像设计独特,大日如来报身像,宝饰严身,双手结无上菩提印,结金刚跏跌坐于一朵盛开的象征着获得佛位的莲花之上。
合金铜五方佛像 11世纪
木雕金漆菩萨立像 清乾隆
此尊菩萨立像将汉、藏、蒙风格融为一体,此类真人大小的菩萨立像是专门供奉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寺院及北京雍和宫和其他佛教中心而定制的。
黄金面具 公元3世纪
天珠 3世纪
天珠又称“天降石”。在《藏汉大辞典》里天珠的解释为:“亚玛瑙,猫睛石,一种宝石,俗称九眼珠。入药能治脑溢血” 。最早的天珠为象雄天珠,象雄天珠诞生于古代横跨中亚及青藏高原最强大的文明古国--古象雄王国,它是雍仲本教的圣物,是藏族七宝之首”。
象雄天珠由大成就者和高僧大德供奉加持装藏供佛或者伏藏传世而来,现存世(老)天珠皆为古人遗存,无比珍稀罕见。象雄天珠是目前有实物见证的最古老、至纯的天珠,是极为稀有难得的珍宝。 象雄天珠是古象雄文明时期的产物,从医学的角度而言:天珠是治病救命的良药,有着不可思议的神奇功效。
兽首胡人纹银壶(复制品) 唐(吐蕃时期,约7世纪)
展室中央展柜里的这件银壶,供奉于大昭寺松赞干布修行殿,内装青稞酒。系用银片捶揲而成。银壶上端开有圆口,口缘饰八曲纹,口缘的下方做成空心立体羊首,羊首前端上下唇间衔有一个圆管形小流,羊首下为喇叭形的细颈,颈下部接球形瓶身。壶身錾刻有一组生动活泼的图像。单人弹琵琶和成组人像各二组,相间布置。其中弹琵琶者呈“反弹琵琶”的姿态,与著名的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如出一辙。另一组人像中,有一位系有“肇囊”的壮汉正在弯腰扶持一长须醉汉,另一位穿着高腰靴的青年男子屈蹲在醉汉的胯下,抱持其右足。五世达赖喇嘛在其撰写的大昭寺目录中,讲到“dnguldamrtamgoma”,即马头银圣壶,系宗喀巴大师掘藏圣物。而更多的研究人员认为这是一件吐蕃银器。
银朵玛 清
朵玛是藏语音译,意为“食子”,其原形是以面、糌粑、酥油花等捏成。用以供神施鬼的食品丸子。是藏传佛教礼仪供品之一。此件银质朵玛用于寺庙之礼仪供器,亦作灌顶加持之器物。整体为“朵玛”形制,器身錾刻精美的缠枝莲、火焰宝、莲瓣图案。并以绿松石点缀,做工精湛,装饰精美,为“雪堆白”之佳作。
乾隆款金釉五彩法论 清
银錾花座青花藏文款高足杯 明宣德
此碗为明代仿藏式器具,碗腹中一圈青花藏文:日安宁、夜安宁,日夜长久安宁,愿三宝保佑安宁。
银质龙纹八宝盖盒 清
金刚铃杵 明宣德
铃与杵都是密宗法器,使用时一手握一只。铃分碗铃、杆铃和碰铃。佛教僧人修行六度时,摇动金刚铃和碰响碰铃,意在宣扬法音,令众生耳闻而得以加持。
金刚杵是用来表示般若智慧无坚不摧,犹如金刚,用金、银、铜。铁或硬木制成,长度一般在十几厘米至二十多米,中间为把手,两端有刃头,刃头有独股、三股、五股,九股之别。
金刚铃,是藏、蒙古、纳西、汉等族打击乐器。通体用铜铸成,大小规格不一,常见者高20厘米左右。铃身外形似钟,下口圆,顶部及铃身用繁复花纹装饰。铃身内悬有铜制铃舌。铃柄铜制或银制,装饰繁缛,多铸有佛像。金刚铃用于喇嘛法事诵经及佛乐中。
银翅錾龙凤纹白海螺 清
法螺通常在螺号上镶镀黄铜或银,称为“镶翅法螺”。法螺吹奏者因在佛教仪仗队伍中引导众僧,固有“佛号”或“法号”之称。法螺是僧人举行佛事活动召集僧众或在诵经时表示佛音远闻的号角,根据佛叫经典记述,释迦摩尼说法时声音洪亮,如大海螺的声音响彻四方。法螺音色圆润柔和,无固定音阶。
双龙戏珠纹菊瓣金盘 18世纪
此盘内部为内陆流行的双龙戏珠图案,制作精美,但并非内陆所产。盘的外壁有藏文铭文,标注该盘的藏制重量及所用之处,由此可知该盘是布达拉宫的御厨房专用。应为一件有内陆图案的雪堆白作品。
永乐款铜鎏金香炉 明永乐
香炉为佛前供器,此器雄浑大度,器形规整,颈部阴铸“大明永乐年施”汉藏两种文字。
粉彩缠枝花卉纹多穆壶 清嘉庆
白釉暗花藏文僧帽壶 明宣德
壶的腹部有暗花铭文,意为:“日吉祥。夜吉祥、日夜吉祥,愿三宝保佑吉祥”。
【 结束语 】
纵横在世界屋脊上的那些离天空最近的道路
一端连着雪域高原
一端连着祖国内陆
世界也因此与我们相连
千百年来
天路上行进着无数不畏艰险的贤者
一串串脚印
一行行车辙
连接着人们的血脉
世上本无路
天路 是每个热爱西藏的人走出来的
也包括驻足在此的你和我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