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残美依旧-麦积山石窟壁画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故有此名”。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麦积山,最开始修建是在十六国后秦(公元384年至417年)时期。据梁《高僧传》载,南朝宋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学徒三百余人,可知当时佛事之盛。西魏刚刚立帝时,在这里“再修崖阁,重兴寺宇”。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此戴发修行,赐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大诗人庾信为此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隋文帝仁寿二年,杨坚在全国敕葬“神尼舍利”时,秦州使将舍利葬在麦积山顶上,现在山顶还有高九点四公尺的隋代舍利塔巍然屹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不断开凿或重修。

麦积山石窟原是一个完整的山体,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5年),天水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整个窟群便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麦积山石窟各个时代的造像特色非常明显,麦积山高142米,石窟多凌空凿于20-80米的悬崖峭壁上,由崖阁、摩崖龛、山楼、走廊、小洞组成,栈道“凌空穿云”,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洞窟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麦积山石窟历史上虽遭多次地震、火灾的破坏,现仍保存窟龛194个,泥塑、石刻造像7800多尊,壁画千余平方米。在艺术造型和特点上,泥塑生动优美,石雕技艺精湛,壁画古朴素雅,不论是北朝的“秀骨清像”,还是隋唐的“丰满圆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温婉可亲,极富生活气息,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这种“形神兼备”的传统技法,充分体现了上集六朝精华,下启唐宋新风的民族艺术魅力,不愧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麦积山石窟艺术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体现了中国艺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传统手法,赋予作品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情趣。作品上彩不重彩,或者直接用素泥表现佛像质感的独特手法,也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麦积山石窟现存六世纪中期以后北魏晚期、西魏、北周至隋代的佛教故事和经变画、在我国绘画史及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大型佛本生故事,有睒子孝养盲父母、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等。大型经变画有维摩经变、西方净土变等。这些佛教故事画场面宏大、内容丰富。特别是经变画,经历了由炳灵寺西秦石窟始现的图解形式的简单画面到大幅表现较复杂、多种内容的过程。127窟形制不大壁画内容却特别丰富,为麦积山诸窟之冠。窟中所画《西方净土变》,人物和建筑众多,构图严谨,气势宏伟。是中国石窟中已知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净土变。这一时期的壁画中的人物服饰趋于世俗化,人物形体修长,面容削瘦清秀。画法古拙,色彩强烈,风格独特。北周洞窟数量也较多,出现了以绘为主、绘塑结合的“薄肉塑”新形式。

麦积山石窟的西方净土变和维摩变是北朝时期的作品。在第127、135窟《无量寿经》描述了一个完美的西方极众世界。这个世界里,人们不必操劳衣食,悠闲自得,幸福无比,宫殿庄严,鲜花飘散。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个妙乐世界,不过是人间社会的升华,壁画中所看到的西方极乐世界、上有庄严的宫殿,两侧门阙高耸,树木参天,下有莹潋莲池,灵鸟游戏其中,主宰西方世界的无量寿佛端坐宫殿中央,两侧侍立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佛前一组伎乐分侍成「八」字形,手拿乐器演奏或作舞。虽为净上,但也有人间社会的等级观念,等级不同的圣众、罗汉、天王、力士等大小不等,分成若干组井然有序地列于两侧,画家以概括的手法描绘了一个虚构的天堂。意在劝导人们修持净土信仰、死后进入这个美妙世界。维摩诘变是表现《问疾品》的,维摩居士和文殊菩萨对坐为维摩变构图的基本形式,站在维摩与文殊中间的娇态的天女,将鲜花撒向天空落在佛弟子衣襟上,以说明佛弟子六根不净邪恶末除,这是表现《观众生品》的。维摩和文殊下方是问疾听法的各国王子。随从有大臣、长者等,各种人物握持华盖和羽扇,以显示国王地位的的高贵。表现了《维摩诘经变品》的内容。

涅槃变和地狱变位于第127窟正壁和前壁,二者位置对称,关于佛的涅槃,佛家有多种解释。有的说,释迦牟尼走完了教化众生的人生路程回到不生不死、永久快乐的涅槃境界去了。作为佛教艺术,对玄而又玄的佛的涅槃,主要是根据佛经的记述,表现释迦牟尼在末罗族的拘尸那揭罗城拘孙河边娑罗双树间入寂前后发生的故事。右胁而卧的涅槃像在犍陀罗石雕艺术中是经常表现的。随着佛教艺术的传播,我国塑造涅槃像、涅槃窟不在少数,逐渐成为佛教古老而常见的艺术形式。麦积山北朝涅槃变已与此前单一右胁而卧只有几个情节的涅槃变不同,它根据《大般涅槃经》、《长阿含经》等多种涅槃经,表现了更为广泛的内容。壁画从左侧开始,表现释迦临终遗教、娑罗双树间为众生最后说法,释迦卧于七宝床上入涅槃,天龙八部众听法,人天与奇禽异兽来劝请莫般涅槃。壁画中段大场面地表现了八王分舍利、八国的国王各带成队人马,有的在行进中,有的在恒河边对垒。争夺舍利的战争中,甲骑和士兵手持盾牌和刀枪,一排排的武士厮杀在一起,而与之相对的另一侧荼毗所则宁静肃穆,释迦的遗体巳在这里火化,分装好的舍利瓶排放在高台上,幡带飘扬,宝珠放光,林木茂密,使人肃然起敬。各国国王和解平分舍利,战骑护送舍利,各王乘辇车,荣耀而归,国王及臣民举行庄严的仪式起塔供养舍利。壁画着重表现了八王分舍刊的冲突性场面。第135窟正壁涅槃变的全部内容就日是八王分舍利,基本上与第127窟的相同。第26窟北周涅槃变则仅存正披释迦在娑罗双树间临终遗教、殓入金棺为迦叶现足和商办阇维(火葬、入殓)。众弟子围绕金棺在举哀。左右残披尚存弟子圣众供养及起塔供养舍利等。地狱是许多宗教所共有的,从广义上来说,它反映了宗教对待人生的看法,从狭义上看它是从精神上维系宗教的法度。我国开始翻译佛经时,有关地狱的佛经就被重视并译出,佛经中地狱名称繁多,有名想、黑绳、堆压、叫唤、大叫唤、烧炙、大烧炙、无间八大地狱。每一地狱又各有十六地狱,还有所谓八炎火地狱、八寒冰地狱等等。主管地狱的是阎罗王,下有无数小王,并有无数鬼卒供差使。行十善业者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就可以得善报升天堂,此为大乘佛教之在家戒。反之行十恶者,则死后入地狱,其灵魂将受到鞭打等酷刑的制裁。

以下图文整理自敦煌壁画全集麦积山部分。

| 麦积山石窟壁画 |

薄肉塑飞天 北周  第四窟上壁

所谓“薄肉塑”是指运用浅浮雕和壁画相结合的形式彩绘而成的具有浮雕效果的壁画。也就是说,一幅画里既可以看到立体的雕塑又可以看到平面的绘画。麦积山第四窟的薄肉塑即是将飞天脸部以及手、脚等全部暴露在肌体外的部分由一层薄泥塑出,其余彩绘而成。这样可以使画面更加丰满、有立体感。

佛传  北周  第4窟顶平棋内

窟顶平棋内壁画大部分毁于地震,现存五副,较为完整,其内容可能为佛传故事。

伎乐天 北魏 第156窟左壁

窟内左壁菩萨背光上保存了北魏时期的装饰图案和数身伎乐天,这是其中的一身,造型丰满,袒露上身,穿束腰裙,双手抚琴,神情自然。

供养人 北魏 第78窟佛坛右壁

第78窟是北魏早期洞窟,佛坛上塑有三世佛,佛坛下有一组供养人壁画,供养人均带幞头,穿袴褶,束腰带,穿皮靴。墨书榜题有仇池镇等几字,从服饰看,这些供养人应是仇池镇氏人,也具有鲜卑族未改制的衣饰特点。

供养人 北魏 第90窟左壁

供养人画于正壁龛楣左上方,面部色彩脱落,形象模糊,身穿深色交领短袍,腰束带,脚穿乌皮靴。

供养人 北魏 第90窟佛坛左壁

面部模糊不清,穿深色交领袍,腰束带,双手合抱于腹部,露出未绽放的花蕾。

因缘故事 北魏 第115窟右壁

窟内正中佛坛上有北魏景明三年(502年)墨书题记,佛左右两侧的壁画被后人涂抹,但仍可见楼阁、婆罗门、仙鹤和跪于佛两侧的比丘,此为须陀须摩王如山沐浴遇飞翅鬼的故事。此为画中的飞翅鬼,形象古怪,身体枯廋,肩生羽翼,身穿交领紧身短袍,两腿八字形站在两座山巅。

因缘故事 北魏 第115窟正壁左侧

正壁佛左侧画须陀须摩王故事。古人曾说: 无信不立 ,信用是成功的基石。人可以没有金钱名位,却不能没有信用。钱财用完,再赚就有,一旦失去信用,就算花上千金万银也买不回来。谈到守信,《大智度论》有一则须陀须摩王宁舍身命也要坚守信诺的记载。须陀须摩王一生精进持戒、说真实语。有一天早上,须陀须摩王带领一群宫女,准备到花园游玩。才出城门,就遇上一位婆罗门上前求乞,须陀须摩王允诺婆罗门回程时,再行布施。一行人入园嬉戏没多久,天空突然飞来一只名叫鹿足 的双翅鸟,倏忽而下,将须陀须摩王叼走。宫女们见状,无不惊慌恐怖,啼哭号恸,更惊动了城内城外,顿时整城陷入一片哀凄中。鹿足王擒走须陀须摩王后,腾跃虚空,迅速飞回栖息地,将王安置在先前被叼来的九十九位国王当中。鹿足王看到哀伤涕泣的须陀须摩王,忍不住问: 你怎么哭得像个小孩子?人生,有生必有死,有合必当离,你应该学习放下。 须陀须摩王说道: 我不是怕死,是怕失信。这一生我从没有打过妄语,今早出城时,曾经答应一位婆罗门,回程时必当布施,不料世事无常,这下我可能要辜负他了。鹿足王说: 我允许你回去履行诺言,七天之后再回来,如果你没有回来,我这力大无比的翅膀,要把你捉回来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须陀须摩王应诺,随即回到国,心愿达成后,立太子为王,同时向聚集的万千人民忏悔: 由于我的智慧不够,没能把国家治理好,请大家原谅我。现在,这个身体已经不属于我了,我要离开大家了!谁料举国上下都叩头慰留: 希望国王能继续关心、庇荫我国,您不用担心鹿足王会找上门,我们会准备铁舍和军队奋力抵抗的。就算鹿足王是神仙,我们也不怕!须陀须摩王听后,再三告诫大家不可鲁莽行事,并说出一偈表达自己的决心: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小而大妄语入地狱,我今守实语宁弃身寿命,心无有悔恨。

须陀须摩王随即出发,前往鹿足王的住处。鹿足王远远看见他回来,欢喜地说:你确实是个诚实无欺,坚守信诺的人。常人多半爱惜生命,而你却放弃脱逃的机会,回来履行承诺。 须陀须摩王说: 说实语者,才像个人;打妄语者,非人也! 鹿足王闻之信心清净,说道: 你说得太好了。现在我决定把你和九十九位国王放行,让你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国家。须陀须摩王信守承诺,救了自己与九十九条人命,诚实守信的功德利益,于焉可见。

因缘故事 北魏 第115窟左壁

须陀须摩王故事中的须陀须摩王拜辞鹿足王。鹿足王,鹿足,梵名Kalma^s!apa^da ,音译迦摩沙波陀、劫摩沙波陀,又作斑足、驳足。据贤愚经卷十一载,过去世中有一波罗奈国,其王名为波罗摩达,一日游山林,与狮子交而生一子,其形似人,唯足有斑,故名斑足。及长,具雄才猛志,继承父位。后以嗜食小儿肉,为民所捕,遂化作飞行罗刹,止住山间。尝欲取一千王之肉,当斑足捕得九百九十九王已,最后捕得须陀须摩王时,因受其感化而悔悟,遂不再食人。

供养飞天 北魏 第114窟左壁龛内右侧

该窟与115窟造像风格相同,此身飞天面部色彩已变黑,手捧供品,飘带和流云拖着轻盈的飞天。

飞天 北魏 第155窟左壁

飞天翩翩起舞,舒展广袖,姿态优美。

供养比丘 北魏 第76窟左壁

供养比丘身材矮小消瘦,穿一件宽大的袈裟,双手扯袈裟,手拿莲苞,神态幼稚,俯首躬身地侍立在佛身边。比丘面部仅单线勾出大轮廓,全身只表现动态而不注重细部刻画。

飞天 北魏 第76窟顶部

窟顶正中画一朵硕大饱满的莲花,四周是袒露上身、颈臂饰环钏,手捧供品、腰束带、下身穿裙的飞天,体态飘逸轻盈,衬以彩云和天花,颇具韵律感。

飞天  北魏  第142窟

这是一身造型清秀如同妙龄少女般的飞天,头上梳双环髻,穿束腰裙,披帛与花蕾在空中漂浮,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女供养人  北魏  第161窟

供养人发髻高耸后垂,穿束腰长裙,脚穿笏头履(鞋),身边有一矮小肩披方巾的女仆。

女供养人与千佛  北魏  第203窟正壁左侧

这几身供养人穿束腰窄袖长袍,头顶上是四角垂挂宝珠和花饰的平顶华盖,身边都站一矮小的女仆。人物面部模糊。

乘龙仙人  北魏  第133窟顶部

窟顶上画帝释天出行,构图与第127窟顶相似,此画帝释天和天众已残损,仅存灿若繁星的朵朵天花。

帝释天  西魏  第127窟顶部

此绘龙驾的云车内坐着穿绿色袍的帝释天,云车顶旌旗飘扬,周围还有许多乘龙飞翔的仙人,肩上生羽的羽人,前有菩萨导引。

菩萨  西魏  第127窟顶部

帝释天出行图前行导引的菩萨。

云车  西魏  第127窟顶部

帝释天所乘云车

萨埵太子本生(舍身饲虎)  西魏  第127窟左披

在很久以前,有一国家名宝典国,国王大车。大车国王有三个儿子,大儿摩诃波罗,二儿摩诃提婆,三儿摩诃萨埵。一天,三位王子骑马信步游往林中深处。崖下山谷中一派惨相映入三人眼中:有七只出生只有七日的小虎,围绕着一只母虎,嗷嗷待哺。而母虎由于生产小虎和饥饿的折磨,已经筋疲力尽,奄奄一息,无力喂养小虎。面对这八只即将饿死的老虎母子,三位王子顿生怜悯之心。萨埵太子为救饿虎,登上悬崖,以竹刺破血管跳下悬崖,饿虎吃了萨埵太子的血肉而活命,父母悲痛欲绝,后起塔供养萨埵太子。127窟以左披、正披、右披表现这个故事,本图为左披,一座宫殿城池,门外侍卫把守,三兄弟骑马出城,画面下面为萨埵以身饲虎、二兄弟回宫禀报的情形。

萨埵太子本生(舍身饲虎)  西魏  第127窟正披

本披为国王闻讯赶赴太子舍身之地。

萨埵太子本生(舍身饲虎)  西魏  第127窟右披

太子坠崖,群虎啖食太子。

睒子本生  西魏  第127窟前披

故事描写睒子和盲父母在山中修行时,迦夷国王到山上打猎,误射披鹿皮衣在溪边汲水的睒子。据《佛说睒子经》记载,古印度迦夷国有一对盲眼夫妇,二人诚心向佛,想入山修习无上妙法,但年老无子,担心入山后生活不能自理,迟迟未能成行。慈慧菩萨在天宫知道他们的心愿后说:“这对盲眼夫妇想学妙道,但眼盲看不见东西。如果入山,可能会堕入沟坑;如果遇到毒虫,很有可能被害。如果我在天界的寿命完结了,一定投胎做他们的儿子,并尽心供养他们,直到他们寿终。”因慈慧菩萨有此宏愿,命终后果然投生在盲眼夫妇家为子。盲眼夫妇非常疼爱他,为他取名为睒子。睒子立身谨严,至孝仁慈,信道不疑,昼夜精进。睒子十岁时,长跪在父母跟前说:“你们本要到深山去求无上之道,现在怎么能因为儿子的缘故,而放弃了你们的心愿呢?人世间变幻无常,不像金石那样寿命无期。我在任何时候,都愿意跟随父母入山,侍养在父母周围。”盲眼夫妇扶睒子起来,说:“你的孝心,天都能感受得到。那我们就一起入山吧!”于是睒子把家中的财宝,全施舍给贫穷的人,与父母一起入山精修正法。到山中,睒子用柴作屋,以草为床褥,供父母休息。在山中一年,勤恳耕作,附近方圆百里,硕果累累,泉水清澈,池莲炫目,莺飞鸟鸣,一片祥和的景象。虎狼毒虫受到感化,慈心相向,不互相伤害。食草饮水,也不用有所恐惧。

一天,迦夷国王入山射猎。这时睒子正披着鹿皮在泉边汲水。国王一见,误以为是猎物,便张弓射箭,射中了睒子。睒子中箭,举身皆痛,便大呼:“是谁射箭杀我?大象因象牙而被杀,犀牛因犀角而死,鹿因皮和肉被杀。我没有名贵的牙角,也没有什么皮肉。有什么罪过而被射杀?”国王见误射了人,急忙下马来到睒子身边,问:“你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披着鹿皮?你这么做不就让人误会你是山中的禽兽了吗?”睒子说:“我是迦夷国人。和父母来山上学道二十余年,从来没有被虎狼毒虫伤害过。今天却被国王您射杀!”国王非常内疚,要为睒子拔出箭,并为他疗伤,但由于箭射得太深,拔不出来。这时,百鸟禽兽从四面云集而来,大声呼号。国王被吓坏了。睒子急忙向众鸟禽兽解释道:“这不是国王的过错,而是我的宿罪所致。我并不怕死,只担心我死后年迈的盲父母,没有人来照顾。”国王跪在睒子面前,悔过陈言:“我宁愿自己入地狱受罪,以拯救你的生命。如果你死了,我将不返回王国,而是住在这山中,奉养你的盲父母,请你不要担心。有诸位天神作证,我绝对不会负此誓言。”睒子听了国王这番话,心喜意悦,虽死不恨,说:“那就麻烦你来照顾我的父母了!你会得无量之福的!”国王凑近将死的睒子,说:“请告诉我你父母的住处吧!”睒子指着不远处的小径,说:“顺着这条路走,可以见到一个草屋,我父母就住在里面。”说完睒子就咽气了。国王按照睒子所指的方向,去寻找他的父母。盲父母听到有人来,便问:“你是谁?不像是我儿子的声音。”国王说:“我是迦夷国国王。我来山中狩猎,误射了你们的儿子,特来请罪!以后就让我代替睒子照顾二老吧!”盲眼夫妇听说睒子死去的消息,跌跌撞撞地来到睒子的尸体边,抚尸大哭。哭声感动了天地。天界的四天王得知后,甚为感动,于是下界用神药救活了睒子,并医好了盲眼夫妇的双眼,使他们重见光明。国王回宫后,更加体恤国民,惜身戒猎,不再滥杀无辜。

睒子本生  西魏  第127窟前披局部

国王出行场面

睒子本生  西魏  第127窟前披局部

国王误射睒子,睒子诉说盲父母将无人奉养,国王至盲父母出等。

维摩诘经变  西魏  第127窟

文殊和维摩诘分别坐于左右两侧,左侧文殊头顶有华盖,旁边诸菩萨与弟子侍立;右侧维摩诘有弟子围绕。正中有一菩萨,左手托盘,右手上扬,表现香积菩萨向大众施“香饭”之情节。绘制技艺精湛,是早期经变画中的优秀作品。

西方净土变  西魏  第127窟右壁

西方净土变就是人们常说的西方极乐世界。西方净土宗强调以极乐的西方净土为归宿。崇尚净土宗的人认为:要想取得前往西方净土的资格, 就必须做功德事。 所谓"功德",简单的是口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西方净土变》是根据《阿弥陀佛经》 所画的,故又叫作《阿弥陀经变》。一般的《西方净土变》画面中心是端坐在莲花座上的主尊佛,左右分列着观音、势至菩萨、供养菩萨和力士、 护法天王等神界形象;主佛的前方有伎乐天在载歌载舞, 上方有众多飞天在上下翱翔; 画面中还往往有高大瑰丽的楼阁建筑,下方多是七宝莲花池,池中莲花朵朵,池岸边是菩提树和妙音鸟。据佛经上说, 佛国的众生就是从七宝莲花池中化生的。在那里地铺金银七宝,光彩耀眼,瑰丽无比。所用器具由无量杂宝做成。鸟鸣雅音,花香四溢,终岁如春。特别是阿弥陀佛说法地方的道场树,众生只要听到微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音,就能成就佛道;众生享受无限的快乐,没有任何痛苦。

涅槃经变  西魏  第127窟正壁

八王分舍利  西魏  第135窟正壁

佛经讲,释迦牟尼在拘尸那城涅槃后被焚化时其躯体化为无数舍利子,八国国王纷纷派兵前来索分舍利,展开激烈战斗。城中一位婆罗门提出了均分舍利的主张,每国各得一份而归。此图表现的是为争夺舍利而展开的激战。

说法图  西魏  第110窟

这幅说法图两侧分别题名“此是观世音菩萨,此是无尽意菩萨”,佛和菩萨的行列里有供养比丘尼和女供养人。

天水太守题记  西魏  第120窟

正壁佛右侧有墨书提榜:“比丘尼清静供养佛时”等,从题记可看出此为天水太守王宗为一家三代开窟造像。

女供养人  隋  第162窟

这是画在北魏壁画上的隋代女供养人,旁有墨书“妹小□持花供养,姜氏小妹□□供养时,妹□晖持花供养佛时”。画面中四位女主人身穿窄袖束腰长袍,头戴冠,脚穿云头靴,手持花束,身旁各有一小女孩为主人提衣角。

火头金刚  北周  第78窟

画面残破,火头金刚仅剩半身,忿怒相,头顶及两肩有红色火焰,上半身裸露。下身穿折腰裙,胸及小腹以铁线勾肌肉。

飞天  北周  第78窟

这飞天发髻颇高,饰花,手弹四弦琵琶,臂饰环钏,穿青色长裙,肩披绿色帛带,上方飞天仅存下半身,画面土红地色。

佛传  隋  第5窟顶平棋内

这是前室残顶平棋内的一方壁画,画中的马体魄矫健,昂首奋蹄腾空而飞,姿态优美,空中天人散花,伎乐天手捧乐器,还有火焰宝珠。

涅槃经变  北周  第26窟

涅槃经变主要表现释迦牟尼佛圆寂时,弟子们悲痛不已的情景,宣扬佛身常在和"一 切众生,悉有佛性"等大乘思想。《涅槃经变》画源于涅槃信仰,早在我国东汉时期,高僧支娄迦谶(chèn)就已翻译出《涅槃经变》两卷,后由三国曹魏政权的高憎安法贤、孙吴政权的高僧支谦分别翻译出《大般涅槃经》两卷。至北凉政权的高僧昙无谶翻译出《大般涅槃经》40卷,被佛教界列为佛家大乘五部经之一,主旨阐释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历史进入到东晋南北朝,一代高僧竺道生,专从讲习、注疏《大般涅槃经》,被尊为涅槃圣,由此涅槃信仰流行,涅槃造像兴起。

法华经变  北周  第27窟

这是法华经变的见宝塔品和化城喻品。见宝塔品是表现佛在摩羯陀国王舍城耆阇崛山上为天人龙王等演讲《法华经》。多宝佛从地涌出,赞叹释迦演说。画中二佛为释迦与多宝佛。化城喻品是表现一群人要去很远的地方采集珍宝,找来一位聪慧无比的人做导师。行至中途道路崎岖,精疲力尽不愿前行。导师见众人畏难,事必半途而废便以神通力化出一座宏伟壮观的大城,众人入城休息。导师激励这些人坚定信心,克服困难,继续前行,一定会到达目的地。这一品仅画一座大城,城外画一身着袈裟的导师和一采宝人。

供养人  唐  第5窟西侧龛顶西侧

这是西方净土变下面的几排女供养人,高发髻,圆领宽袖衫,束腰长裙,后面都有仆人为他们提携裙裾。

女供养人  五代  第5窟中龛顶部

这是说法图右下侧的几身供养人,发式各异,体态丰满。

| 麦积山石窟壁画概述 |

相关连接 |

回望历史-50年代麦积山石窟旧影

回望历史-90年代在日本展出的麦积山石窟馆藏造像

佛国圣境-麦积山(特)窟

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佛陀父子像:超越凡俗、尽显释尊对罗睺罗尊者如般父爱

穿越千年的微笑-麦积山121特窟造像

麦积山127特窟:一段凄凉爱情故事的背后

麦积山123特窟:维摩诘经 · 文殊问疾品

——————————  END  ——————————

(0)

相关推荐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陇西 西千佛洞

    去西千佛洞是此行洞窟之旅的最后一站,那天是零下十八度,站在荒野上,真的好冷,冻手冻脚.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离敦煌市区约35公里,开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是敦煌艺术 ...

  • 【风荷忆游】沈裕慎 | 自然人文麦积山

    总第1401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选自作者散文集<风荷忆游> 祖国的四大石窟文化中,有两个双子星座般地屹立在古丝绸之路上,这就是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远居阳关附近 ...

  • 敦煌莫高窟壁画——西魏-285窟【1】西壁龛:精彩丰富大型窟,诸天密集

    一.敦煌285窟概述 敦煌石窟第285窟,是西魏乃至北朝时期最为经典的大型窟,为覆斗顶形,内容极丰富.精彩.本文以高清大图,详细介绍西壁龛所绘诸神.主副龛里的彩塑与壁画. 西壁(主龛与左右两小龛)[复 ...

  • 陇东---麦积山石窟(第4、5、127、133、135窟)

          麦积山石窟第4窟,散花楼,距地面经约八十米,为七间八柱,单檐庑殿式洞窟,高约九米,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 ...

  • 紫禁城里的敦煌石窟

    现在 紫禁城中有一件极大盛事 继50年代敦煌在故宫办展览后 时隔70年 敦煌石窟再会紫禁城 <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 正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展出 与此同时 在午门西马道的旁边 矗立起一 ...

  • 莫高窟 | 285窟:摒弃七情六欲、不动尘心,小沙弥守戒自杀

    前文所述,285窟除了最为著名的南壁上半部分的五百强盗得眼林故事外,在其下方还有小沙弥守戒自杀. 此外,莫高窟 | 257窟:断欲去爱,沙弥守戒自杀亦是此故事精彩表现的窟. 依据<贤愚经> ...

  • 【遗介小卡片】石窟文化邮票集

    前言 石窟寺,就是开凿在山崖上的佛寺,是模仿地面的佛寺建筑而建造,与一般佛寺的功能相同,都是用来拜佛.起居和禅修等.因此石窟中往往都雕或塑有佛像.石窟寺比普通寺庙更加坚固耐久.易于长存,是僧俗信徒修功 ...

  • 张总 | 天然塑馆在麦积

    天然塑馆在麦积 --写在<麦积山佛影>图册之前 文 / 张总(南海佛学院佛教美术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何鸿先生编撰的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旧影文献编目> 即< ...

  • 价值非凡的麦积山石窟特级洞窟

    麦积山石窟窟龛有221个,各类雕塑3938件,壁画一千余平方米.其中有一些窟龛由于窟内造像壁画特色鲜明.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突出的特点,被定为特级保护洞窟,限量参观.游客参观特窟,需在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 ...

  • 甘:朝圣麦积山--“法云常住,慧日无穷”!

    细雨纷扬,腾起白色雾气,薄雾如同白色云朵将麦积山托举悬浮着,让甫一见其尊容的鱼,不停地顶礼膜拜.朝圣的人流从"瑞應寺"开始,沿着预设的路线走五百米左右,开始登攀.蹬道将鱼带至千佛廊 ...

  • 张彩虹丨雨中麦积山

    带着征途的疲劳,下了火车,在旅馆稍作休息,我与丈夫.女儿便带着期待的心,登上开往麦积山的公交,于8月21日上午九点多到达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25公里的麦积山风景区,是中国四大 ...

  • 莫高窟 | 257窟:鹿王本生,林深时见鹿,梦醒时见你

    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大家知道吗?<九色鹿>这部精美的动画片生于1981年,籍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但它的祖籍却来自于遥远的大漠.1981年,由钱家骏.戴铁郎担任导演的动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