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州豆腐
豆腐应该算作中国的美食名片了。无论大江南北,豆腐都深受人们的喜爱。试想一下,如果缺少了豆腐,中国食客们会有怎样的表情。
洋州多丘陵山地,盛产黄豆,也盛产豆腐,豆腐在菜市场往往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洋州豆腐的做法没有特别之处,浸泡、磨汁、卤水点豆花、压制成型,这是天下人制作豆腐的标准流程。
但洋州豆腐自有其独特之处。
洋州人制作豆腐,绝不会用石灰卤水或者用食醋点卤。那种卤水点制而成的豆腐,有一股涩涩的石灰水味,或者涩涩的醋酸味,洋州人是难以下咽的。洋州人更喜欢用浆水汁(清浆水)来做卤水。用清浆水点制的豆腐,甜中带着酸,酸里透着甜,酸酸甜甜,十分美味。
挑选上好的黄豆,置于冷水中浸泡。春夏秋三季温度适宜,只需要浸泡三两个小时,而寒冷的冬季,则需要浸泡整整一夜。黄豆吸足了水分,膨胀成圆嘟嘟的模样,惹人喜爱。一大早,男人挑着担子,一头装着被浸泡过的黄豆,一头装着满桶的清水,去村头大槐树下的磨坊,将一大桶黄豆,磨成两大桶白花花的豆汁。男人吱吱呀呀使劲地推动沉重的石磨。
那是一种古老的石磨,是村里的先辈,出资聘请技艺高超的石匠打制而成的石磨。在打制石磨的那段日子里,老石匠和他健壮的徒弟,都会一钎一锤,在汉江岸边捶打那两块从汉江里捞出来的巨石。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巨石变成了圆圆厚厚的石磨。这种古老的石磨由两部分构成,下面较厚的部分是石磨的基座,四周是连在一起的磨槽,豆汁会经过环形的磨槽流入木桶中。被磨槽围绕的是厚厚圆圆的下磨盘,洋州人称之为下扇(磨盘),其上是与之严丝合缝的上磨盘,洋州人称之为上扇。上扇的顶部有小碗口大小的圆洞,那是石磨口,女人们用勺子将带着水分的黄豆灌进去。侧面嵌有木制的磨手,那是一种带着圆孔的构件,需要与长长的木质磨柺配合,以便男人们轻松地推动石磨,磨制出豆汁、米浆、玉米面粉等食材原料。
那根弯弯曲曲、奇形怪状的磨柺有成人的两只胳膊长短,一头插入磨手的圆形孔中,一头装有木质把手,供男人的双手抓握使劲。为了操作方便,磨柺被一根绳索套着,悬在半空,男人双手紧紧抓着磨柺的把手,重复着单调的推拉动作。石磨在男人的推动下一刻不停地转动,女人灵巧地将豆子一勺勺灌进石磨的口中。石磨飞速地旋转,石磨口中的黄豆被一勺勺灌进去,在石磨的转动中,便有白皙的豆浆从石磨下的环形石槽中流出来。磨制豆浆的过程中,男女分工明确,十分默契。所以洋州人形象地将男人称作上磨盘,女人称作下磨盘,男人和女人围着家常生活的轴转动,就像上下石磨之间默契地协作,洁白的豆浆就如幸福质朴的生活,温暖着人们的肠胃。等到男人额头出几次汗,脱几层衣服,磨豆汁的工作才宣告结束。老槐树上的那些鸟儿就迫不及待俯冲下来,挤在石磨上抢食那些不小心遗留下来的豆渣,而滚落在磨道上的几粒沾满灰土的黄豆,被那只大红公鸡带领的一群母鸡抢食殆尽。
满满两木桶豆汁被拎回家,用一只老土布缝制的口袋对豆汁进行多次过滤,除去豆渣的豆汁才可以做出美味的豆腐。白花花的豆汁被缓缓倒进大铁锅中,接受旺火的熬煮。在豆汁受热的间隙,主妇会麻利地揭开自家的黑黝黝的浆水罐子,舀取满满一大盆浓酸的浆水备用。豆汁刚刚沸腾,女人就喊叫起来,让男人退了柴禾,改用文火慢熬。女人开始小心地一边将铁勺伸入锅底轻轻搅动,一边舀一勺子浆水,慢慢注入豆汁中,让豆汁与浆水慢慢开始化学反应。刚才还是水一样的豆汁就像有了魔法,慢慢凝结出絮状的豆花。随着浆水注入量的增加,豆花越开越大,就像天空中的云朵,被风慢慢汇聚在一起,凝结成一片白花花的豆腐块。所以,制作豆腐的诀窍就是文火慢煮,来不得半点急躁。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是制作豆腐的要领。
凝结的豆腐块一点点被捞出,装在盆里(专业豆腐坊采用的是木质豆腐槽),上面负上重物予以压制成型。压制的力度和时间决定了豆腐的硬度,如果要制作老豆腐,压制的力度要大一些,定型的时间要长一些。老豆腐具有较大的消费空间,洋州人主要用于制作烧豆腐、熬肉。而嫩豆腐则是近二三十年才流行的品种,它是制作鲶鱼烧豆腐、大鲵豆腐这类新兴菜肴的最佳选择。在以往的年代,洋州人和许多北方人一样,很少烹饪鱼类菜肴。一是去腥的材料短缺,去腥的手段单一。二是油脂供应相对匮乏,而制作鱼类菜肴需要更多的油脂,才能成全其鲜美的滋味。相较于老豆腐,嫩豆腐压制的力度和时间要轻得多、短得多。
用浆水做卤水制作的豆腐鲜香甜酸,即使不添加任何调味品,都是一种美味。
为了让豆腐保存的时间更长一些,人们将豆腐装在竹篮里,挂在灶膛上,让灶膛里的烟火烤出豆腐里的水分,变成了另一种食材——豆腐干。豆腐干外形焦黄,满含人间烟火味,是制作炒菜、卤菜、汤菜的最佳食材。
当然,洋州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物产极其丰富。人们不仅可以制作以豆类为原料的豆腐,还有以大米为原料制作的米豆腐,更有以山间的树叶为原料制作的“神仙豆腐”。
“神仙豆腐”大概是秦岭巴山一带山民们共同的发明创造,在洋州境内,“神仙豆腐”应该以华阳、茅坪、八里关一带所产最为有名。人们在春日里或初夏季节去茂密的山林采摘一种叫做“神仙树”的树叶,洗净焯水,于容器中捣碎,用土布过滤掉叶渣。取其绿莹莹、粘稠的叶汁,入铁锅中熬煮捞出,晾冷后就成为深褐色、半透明状的豆腐样食物,人们称之为“神仙豆腐”。把这种豆腐切条,淋上酱汁蒜水、麻油、香油和过油辣椒、食盐,就是一种带着山野气息的美味佳肴,是近年来洋州人招待外地游客必不可少的美食。其实,这种食物的出现,是先辈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被生活重压的先辈,为了不至于饿死,才发现和发明了这种充饥的食物。他们绝不会想到,吃腻了大肉、白米的后辈人,会将他们曾经不得不吃的食物奉为佳肴。
同样,为了果腹,洋州人也会用一种叫做魔芋的植物根茎,制作成香脆可口的魔芋豆腐。严格意义上来说,食用魔芋是一种冒险的行为。魔芋虽然淀粉含量较高,但在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中毒现象,长时间接触魔芋的人,会出现手脚麻木、肌肉痉挛的现象,而且魔芋豆腐的制作过程极其纷繁。在不借助现代机器的情况下人们利用砖头或石头,将魔芋根茎磨成粉末,是十分辛苦的一种体力劳动,需要耐心和力气。磨碎的魔芋经过筛渣、熬煮,酥脆可口的魔芋豆腐就制作成功了。将它切丝凉拌或与浆水菜、酸菜爆炒,就是一道极具特色的美味佳肴,深受洋州乡野人家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