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五邓里渠、四渎口、古东阿阿胶等考略
B5
△又东北过东阿县北。
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述征记》曰:仓亭津在范县界,去东阿六十里。《魏土地记》曰:津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津,河济名也。河水右历柯泽。《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卫孙文子败公徒于阿泽者也。又东北,迳东阿县故城西,而东北出,流注河水,枝津东出,谓之邓里渠也。
范县,北魏范县,为济州东平郡治。治所在秦城 (今河南范县东南四十里)[1]。另一说认为按历史地图所标今范县东南约25公里张庄乡旧城村即北魏至明范县城址[2]。
仓亭津,古津渡名。又作苍亭津。在今山东阳谷县北古黄河上,东汉以后为黄河南北交通重要渡口[3]。
东阿县故城,秦置,属东郡。治所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五十里阿城镇[4]。
柯泽,具体不详,但按注文所述地望次序,则柯泽应位于东阿县故城(阿城镇)西南。
邓里渠,约今阳谷县东[5]。杨国顺认为邓里渠情况与沁、济、淇、漯不同。该渠似由柯泽分出,至临邑县故城(今东阿县北)北流入河。当时黄河柯泽上下一段是不可修筑堤防的,邓里渠的淤积抬升应与黄河同步,犹如当今黄河两股水并流于同一宽河道上一样,只要上流河口不被泥沙淤死,下流入河通常是没有问题的[6]。邓里渠、胡一三,宋玉杰等认为王景筑堤有一部分是在旧有堤防基础上稍加培修完成的,主要是今濮阳县以上河段……但王景所筑之堤还有不少空缺,除支流沁水、淇水等入河口之外,河流分支出水口空缺亦复不少…..如东阿县(今山东阳谷县东北)境内有柯泽,河道自泽中穿过,且有邓里渠分出又汇人,全然无所控制[7]。
△又东北过茌平县西。
河水自邓里渠东北,迳昌乡亭北,又东北,迳确磝城西。《述征记》曰:确磝,津名也。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其城临水,西南崩于河。宋元嘉七年,到彦之北入,拔之,后失。至二十七年,以王玄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平确磝,守之。都督刘义恭以沙城不堪守,召玄谟,令毁城而还。后更城之,魏立济州,治此也。河水冲其西南隅,又崩于河,即故茌平县也。应劭曰:茌,山名也,县在山之平地,故曰茌平也。王莽之功崇矣。《经》曰:大河在其西,邓里渠历其东,即斯邑也。昔石勒之隶师懽,屯耕于茌平,闻鼓角鞞铎之声于是县也。西与聊城分河。
昌乡亭,杨守敬认为约在聊城东南。(守敬按:《地形志》,济北郡临邑有昌乡城,又顿邱郡临黄有昌乡水,与此非一地也。亭当在今聊城县东南[8]。)
茌平县故城,秦置茌平县,治今县西南碻磝城[9]。(备注:碻磝城,当地多认为在今茌平韩集乡高垣墙村)
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迳东阿县故城北,故卫邑也。应仲瑗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县出佳缯缣,故《史记》云:秦王服太阿之剑,阿缟之衣也。
秦汉东阿县故城,治所即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五十里阿城镇附近。古阿井亦在此。按此古东阿阿胶应指秦汉东阿县故城古阿井水所煮熬之阿胶。
阿胶,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驴皮胶。为驴皮煎制而成的胶质块。主产山东、河北、浙江。甘,平。入肺、肝、肾经。补血,止血,养阴,安胎。等功效[10]。
本草》,本名《神农本草经》,古代药书。因所记药以草类为主,故名《本草》。其大约为汉代人著作[11]。
图片摘自网路
又东北迳临邑县,与将渠合。又北迳茌平县东,临邑县故城西,北流入于河。
临邑县故城,西汉置,属东郡。治所即今山东东阿县(铜城镇)。三国魏属济北国。北魏属济北郡。北齐废[12]。
河水又东北流,迳西渎津,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渎口。河水东分济,亦曰泲水受河也。然荥口石门,水断不通,始自是出,东北流,迳九里,与清水合,故济渎也。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江,水径周通,故有四渎之名也。昔赵杀鸣犊,仲尼临河而叹,自是而返。曰:丘之不济,命也夫!《琴操》以为孔子临狄水而歌矣曰:狄水衍兮风扬波,船楫颠倒更相加。余按:临济,故狄也。是济所迳,得其通称也。
四渎口,胡一三、宋玉杰等认为四渎口约在今山东东阿县杨刘镇东北[13]。姚汉源等认为:黄河发洪水时都可能由这些分支散入许多河流……黄河再东北至今山东朝城县附近分出漯水,这是最著名的一个分支,下游与黄河、济平行人海。再东北至今阳谷东,又分出邓里渠,渠东北流至今茌平县境复入黄河,更下游有四渎津向右岸(东岸)分水人济水。济水南通清水泗水淮水,通长江。因为以四渎津分水可以通连黄、济、淮、江四渎,所以叫四渎口。南北朝时成为战争时水运要地[14]…
河水又迳杨墟县之故城东,俗犹谓是城曰阳城矣。
杨墟县故城,西汉置,治所在今山东茌平县东北。东汉废[15]。
河水又迳茌平城东,城内有故台,世谓之时平城,非也,盖茌、时音相近耳。
茌平城, 北魏徙治鼓城 (在今齐河县西南)。北齐废[16]。
[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2]王培勤著;濮阳市老人绿宛委员会编《濮阳地名》. 2002
[3]《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5]姚汉源著:《中国水利发展史》2005
[6]杨国顺:《东汉永平后黄河有关问题的再研究》,摘自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水利史论文集(第一辑)——纪念姚汉源先生八十华诞》[M]. 1994
[7]胡一三、宋玉杰等著:《黄河堤防》,2012
[8]《水经注疏》,第469页
[9]《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
[10]《中医肾病学大辞典》
[11]《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
[1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3]胡一三、宋玉杰等著:《黄河堤防》,2012
[14]姚汉源著:《中国水利发展史》 [M]. 2005
[15]《资治通鉴大辞典·上编》
[16]《资治通鉴大辞典·上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