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德为先,待人诚为先,做事勤为先
人活一世,无非四字:
“做人”“做事”。
做事要先做人,做人要先立德。
事业是人的面子,品行是人的里子。
但丁说:“道德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古今凡成大业者,必为德立身,诚待人,勤做事。
做人德为先
《菜根谭》中写道:“德者事业之基。”
成大业者皆离不开高尚的品德。
《礼记》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德不修,则身不正;身不正,则业不成。
无德之人如无足,寸步难行。
春秋时,智宣子想立自己儿子智伯为继承人。族人听后纷纷劝说若立智伯不如立智宵。
智宣子听后大为不解。族人说:智伯所作所为皆有目共睹,在晚辈里的确出类拔萃,他武艺超群,才高八斗。虽如此,但不能立他。
智宣子听后越发疑惑。
族人继续说道:智伯虽本领出众,但有一恶,不得立智伯。智伯恶在无德。若他统智氏,则智氏必亡。
智宣子不听,在智宣子瓮后,智伯继位。
智伯继位后每日饮酒作乐,不拜国君,辱骂族人。
智氏领地内,饥民成灾,民不聊生,智伯却依旧我行我素,只顾享乐。
某日,智伯和韩康子、魏恒子共同饮酒。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韩康子不悦,智伯见此,反而更加羞辱韩康子。
数年后,韩氏与赵氏,魏氏三家共击智氏,智伯率族人与之对战,族人却纷纷离去,智伯逃入民居,却被民众给轰赶而出。
智伯无处藏身,于街头被乱箭射杀,智氏也随之湮灭。
戴圣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舍本逐末,为利弃德是极愚之举。
做人德为先,修德需谨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不傲,不贪,不嗔,不痴,不慢,不疑,德方成,身方正。
道德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正心诚意,修身养德,方能明志致远。
待人诚为先
孔子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无诚信,何事可成?以诚待人,方信与天下。
言诚行正者,人亦喜之,反之亦然。
孟子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春秋时,晋献公薨,国内大乱。
流亡的公子许诺秦国,助自己成晋国国君,便将五座城池让与秦国。
夷吾成国君后便是晋惠公,却没让城与秦。
晋公继位不久,晋国便出现大饥荒,持续数年。
晋公再次向秦求助,秦国国君思虑再三还是打赢了。
次年,秦国亦现饥荒。
秦公派人向晋求助,晋公却联合梁国一起攻打秦国。
秦国便举全国之力抗晋,晋国节节败退。
晋向周边列国求助,却无一施以援手,晋公也成了秦国阶下囚。
失信于人,便失信于天下。
晁说之有言:“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没有信用的人在世上难以立足,没有信用的商家难以远行。
待人诚信,人必投桃报李。
德立身,诚待人,自古真理也。
做事勤为先
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
凡成业者,皆不离勤。
勤则业兴事成,惰则业亡事荒。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其此番成就,全得与其之勤。
幼时,王羲之痴迷书道,常边走边在衣衫上划。
正因如此,其衣衫多次被划破。
某日,王羲之在书房中练字,饭时未至。
家人将饭食送入书房,王羲之竟沾墨而食。
后王羲之临池苦练书道。
练罢便于池中洗笔。
日积月累,池中水竟成墨色。
成大业者,并非天才,比他人勤而已。
《礼记》有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一次做不到那就百次,百次做不到那就千次。
勤以行事,事必成。
勤能补拙从来都不是空话。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世界并不完美,甚至很残酷。
若想在世上有所成就,必先从自身做起。
修身方能齐家,齐家方能治国,治国方能平天下。
对自己严格点,拿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立德为本;
对他人宽容点,拿万分诚意对待他人,以诚为身;
对事业勤快点,拿努力和汗水来做事,以勤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