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渠水注》所涉大梁城等考略(修订稿)

A5

又东迳曹公垒南,东与沫水合。《山海经》云:沫山,沫水所出,北流注于役。今是水出中牟城西南,疑即沫水也。

曹公垒(曹太祖垒),按前文应在中牟台(官渡台)南。当地学者称今中牟官渡古战场旅游区有遗迹。

沫(末[1])山,疑与后世之古牟山有关。按明朝正德十年《中牟县志》:“牟山,在县治北五里,高一丈余,延数十里,上建明山庙,县之得名以此。”

东北流迳中牟县故城西,昔赵献侯自耿都此。班固云:赵自邯郸徙焉。赵襄子时,佛肸以中牟叛,置鼎于庭,不与己者烹之,田英将褰裳赴鼎处也。薛赞注《汉书》云:中牟在春秋之时,为郑之疆也。及三卿分晋,则在魏之邦土,赵自漳北,不及此也。《春秋传》曰:卫侯如晋,过中牟。非卫适晋之次也。《汲郡古文》曰: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此中牟不在赵之东也。按中牟当在漯水之上矣。按《春秋》,齐伐晋夷仪,晋车千乘在中牟,卫侯过中牟,中牟人欲伐之。卫褚师圃亡在中牟,曰:卫虽小,其君在,未可胜也。齐师克城而骄,遇必败之,及败齐师。服虔不列中牟所在。杜预曰:今荥阳中有牟,回远,疑为非也。然地理参差,土无常域,随其强弱,自相吞并,疆里流移,宁可一也?兵车所指,迳纡难知。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赵之南界,极于浮水,匪直专漳也。赵自西取后止中牟。齐师伐其东鄙,于宜无嫌,而瓒径指漯水,空言中牟所在,非论证也。汉高帝十二年,封单父圣为侯国。

中牟县故城,详前。按方位推析颇疑即今中牟县东古城城址(位于中牟县韩寺乡东古城村北,系汉代遗存。[2]

沫水又东北,注于役水。昔魏太祖之背董卓也,间行出中牟,为亭长所录。郭长公《世语》云:为县所拘,功曹请释焉。役水又东北迳中牟泽,即郑太叔攻萑蒲之盗于是泽也。其水东流,北屈注渠。《续述征记》所谓自酱魁城到酢沟十里者也。

中牟泽,又称萑苻泽、萑蒲泽,在今中牟县东北。[3]

《续述征记》,地理书名。南朝郭缘生撰。记其随刘宋武帝征伐时所见各地形势。早佚。清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史部·地理类》有著录。[4]

酱魁城,史念海先生认为在今河南中牟县;[5]但具体不详。

渠水又东流而左会渊水,其水上承圣女陂,陂周二百馀步,水无耗竭,湛然清满,而南流注于渠。渠水又东南而注大梁也。

圣女陂,又称圣女渊,在今开封市西北。《魏书》卷一O六《地形志中》陈留郡浚仪条下有¨圣女渊”。 [6]

A6

△又东至浚仪县。

渠水东南迳西赤城北,戴延之所谓西北有大梁亭,非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深赫,郑师败逋,即此城也。左则故渎出焉。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断故渠,引水东南出以灌大梁,谓之梁沟。

赤城,“赤城”是判断王贲引河沟灌大梁的关键节点之一,“故渎”和“故渠”都在赤城北略偏东。宋本《太平寰宇记》记载“赤城,在浚仪县西南一十五里”。吴朋飞等认为可根据牟驼冈来大致推断赤城的位置,牟驼冈和赤城,一北一南,都距城十五里,在开封市大比例尺地图推求,赤城约在今西吕庄、毛寨附近。据此,王贲灌大梁的引水地点,亦即大沟与阴沟水的交叉口,约略在开封西郊今刘坟、野场附近。[7]

此处“故渎”是指阴沟水,“故渠”是指王贲灌大梁之前渠水经大梁城外城郭内北部的河道。据此,鸿沟经大梁城北的一段,即大沟,改为流经大梁城南而北屈,再南折经汉代的扶沟县(今扶沟县东北约二十公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制为“梁沟”。《元和郡县图志》则记载为枯遮梁沟,“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引水灌大梁城于此沟。”[8]

梁沟,吴朋飞等分析认为王贲开挖的鸿沟距魏惠王开凿时,已行水一百余年,渐成为地上河,也便于向东南开口引灌。同时,灌城后的泛滥洪水形成一道“西北—东南”走向的河道,这很有可能就是梁沟,亦即后来的汴河河道。城内“三山”高地,将灌入城内河流的流向逼向东南,此高地上的建筑物当破坏程度较小,后成为浚仪县的治所所在地,一直为后世所利用,这是开封城内的龙脉所在。[9]

又东迳大梁城南,本《春秋》之阳武高阳乡也,于战国为大梁,周梁伯之故居矣。梁伯好土功,大其城,号曰新里。民疲而溃,秦遂取焉。后魏惠王自安邑徙都之,故曰梁耳。《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是也。秦灭魏以为县。汉文帝封孝王于梁,孝王以土地下泾,东都睢阳,又改曰梁。自是置县,以大梁城广,居其东城夷门之东。夷门即侯嬴抱关处也。《续述征记》以此城为师旷城,言:郭缘生曾游此邑,践夷门,升吹台,终古之迹,缅焉尽在。余谓此乃梁氏之台门,魏惠之朝居,非吹台也,当是误证耳。《西征记》论仪封人即此县,又非也。

大梁城,开封市文物工作队根据1981年彩红外影像发现在今开封城区东北部的小李庄附近发现一条南北向的条痕,认为其可能与大梁城的东墙有关[10]。开封市文物工作队根据1981年彩红外影像并与1972年、1977年航片比较,发现在今开封城区西部的东陈庄附近有较为明显的3道条痕,最东面的一道条痕为北宋东京城西墙的影像,西面的两道,与根据史籍记载所推测的大梁城西墙的位置较为接近,认为其可能与大梁城的西墙有关[11]。吴朋飞等据此认为,西城墙的位置应在搬迁前的东陈庄、喜台村南北一线推求。因汴河是“引河沟灌大梁”后改道所形成的河流,大梁城的南城墙应该在汴河故道之南;而从开封市大比例尺地图上看,夷门和高门,东西相对,近似成一条直线,或可看作大梁城的东西各三座门中的中间正门,据此吴朋飞等绘制出北城墙的相对位置。并认为战国魏都大梁城大约是兼跨今开封城西北部及城北西北部一带,其城垣和城门的大致范围可以绘制成示意图。(如下图)[12]

图表 1摘自吴朋飞、徐纪安、马建华:《“引河沟灌大梁”初探》,《中原文物》,2016-02-20

夷门,战国魏都大梁城东门。约在今河南开封市城内东北隅。因在夷山之上而得名。《史记·魏公子列传》:魏隐士侯嬴“为大梁夷门监”。太史公曰:“夷门者,城之东门也。[13]

夷山(附近的)开封铁塔   摄于20190922

李长傅认为:“考今铁塔在夷山上,夷门在铁塔附近,即大梁城的东壁抵现在的铁塔。”(李长傅.开封历史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7-9.)

吴朋飞等通过对王贲“引河沟灌大梁”古地理环境的研究工作,认为王贲灌大梁的引水地点为阴沟水汇入大沟的交叉口附近,约略即今开封西郊刘坟、野场附近;筑坝方式是从该引水口向东南流向的河道的两侧筑坝,直冲大梁城西南角,冲坏城墙灌入导致城坏人亡,并非围绕大梁城筑坝一周,按照当时的战争形势和工程量,都非易事。开封城池的沿用,有一定的延续性。今开封古城区,很可能就是魏惠王迁都之前的仪邑城址所在地,因为这一带至明末之前始终是古城区比较高的地势,王贲灌大梁当对这一区域的建筑物破坏较小;二是秦灭魏之后所设浚仪县城也在古城区,直至唐代为李勉扩筑汴州城所利用。[14]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陈留风俗传》曰: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曰浚仪。余谓故汴沙为阴沟矣。浚之故曰浚,其犹《春秋》之浚洙乎?汉氏之浚仪水。无他也,皆变名矣。其国多池沼,时池中出神剑,到今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之剑也。

浚(xùn)仪县,西汉文帝时改大梁县为浚仪县,《水经·渠水注》:“《陈留风俗传》曰: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曰浚仪。”一说其城居浚、仪二邑之间,故名。治今河南开封市。属陈留郡。北魏孝昌中为陈留郡治。[15]

“北郛”,“北郛”指大梁城北郭,表明大沟是从大梁城外城城内北部穿城而过。[16]

渠水又北屈,分为二水。《续述征记》曰:汴沙到浚仪而分也。汴东注,沙南流。其水更南流,迳梁王吹台东。《陈留风俗传》曰:县有仓颉、师旷城,上有列仟之吹台,北有牧泽,中出兰蒲,上多俊髦,衿带牧泽,方一十五里,俗谓之蒲关泽,即谓此矣。梁王增筑以为吹台,城隍夷灭,略存故迹。今层台孤立于牧泽之右矣,其台方一百许步,即阮嗣宗《咏怀诗》所谓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晋世丧乱,乞活凭居,削堕,故基,遂成二层。上基犹方四五十步,高一丈馀,世谓之乞活台,又谓之婆台城。渠水于此,有阴沟、鸿沟之称焉。项羽与汉高分王,指是水以为东西之别。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是也。故尉氏县有波乡,波亭,鸿沟乡,鸿沟亭,皆藉水以立称也。今萧县西亦有鸿沟亭,梁国睢阳县东有鸿口亭,先后谈者,亦指此以为楚、汉之分王,非也。盖《春秋》之所谓红泽者也。

吹台,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上有禹庙,俗称禹王台。传为先秦时建筑。西汉梁王增筑。后毁于兵燹。《水经·渠水注》:渠水“更南流,径梁王吹台东。《陈留风俗传》曰,(浚仪)县有仓颉、师旷城,上有列仙之吹台”。西晋末,乞活居之,称乞活台。今名繁台。[17]

牧泽,又称蒲关泽,在今开封市南。[18]

阴沟(此处亦称鸿沟),为古黄河支津。故道西起今河南原阳县西南,东至开封市境内合古蒗荡渠。《水经·阴沟水注》:“阴沟首受大河于卷县,……东南至大梁,合蒗荡渠。”是蒗荡渠分河水的渠道之一,故亦为蒗荡渠的另一名称。《水经·汳水注》:“阴沟即蒗荡渠也。[19]史念海认为:这条阴沟水是由卷县故城(今原阳县原武城西北圈城)之南由黄河分出,经过蒙城(今原武城西南)之北东流,在蒙城东北还曾分成左右两渎。不过不远就又合成一条,经封丘县至大梁城(今开封市西北)北和蒗荡渠相合,构成鸿沟的又一个上源。当然,这段阴沟水也和十字沟一样,是要截过南济和北济的。虽然用人工的力量可以截过两条济水,但能维持多么长久的时间是会使人怀疑的,所以郦道元叙述的时候,就已称为故渎了[20]。吴朋飞等据相关资料将鸿沟主道、十字沟、阴沟水的相对位置,编绘成下图:

图表 2摘自吴朋飞、徐纪安、马建华:《“引河沟灌大梁”初探》,《中原文物》,2016-02-20


[1]《水经注疏》,第1885页。(守敬按:《中次七经》文。山、水均作末。郭《注》,《水经》作沫。)

[2]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53页。

[3]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11,第56页

[4]《资治通鉴大辞典·下编》

[5]史念海:《论班固以后迄于魏晋的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12-31

[6]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11,第56页

[7]吴朋飞、徐纪安、马建华:《“引河沟灌大梁”初探》,《中原文物》,2016-02-20,第56页。

[8]开封市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开封市地名词典编辑部.河南省古今地名词典·开封市地名词条选编

(4)[M] 内部资料,1988:327-329.

[9]吴朋飞、徐纪安、马建华:《“引河沟灌大梁”初探》,《中原文物》,2016-02-20,第60页。

[10]刘春迎. 考古开封[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23.

[11]刘春迎. 考古开封[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23.

[12]吴朋飞、徐纪安、马建华:《“引河沟灌大梁”初探》,《中原文物》,2016-02-20,第61页。

[1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4]吴朋飞、徐纪安、马建华:《“引河沟灌大梁”初探》,《中原文物》,2016-02-20,第61页。

[15]《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16]葛奇峰:战国魏大梁城平面布局新探,中原文物,2012-08-20

[1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8]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11,第57页

[1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20]史念海.论济水与鸿沟[A] .河山集(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08.

(0)

相关推荐

  • 【汴视频】我的“一渠六河”

    我的"一渠六河" 作者:岳杰 每一个人提起开封 都要往北方水城里说 每一个开封故事也都往 清明上河的虹桥上讲 直至把自己一点一点地 讲的碧波荡漾 张择端和孟元老 似乎有一万个理由把 ...

  • 我为什么要到开封过年?

    "一城宋韵,八朝开封",八字是对开封气质神韵的独特概括.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说"我最向往的朝 ...

  • 中国六朝古都 开封 古城门之2(No.354)

    上接:中国六朝古都 开封 古城门之1目录07.西城墙的城门之2 (小西门)08.西城墙的城门之3 (金耀门)09.东城墙的城门之1 (宋门,丽景门)10.东城墙的城门之211.东城墙的城门之3(曹门, ...

  • 《水经.渠水注》所涉启封县故城等考略

    A8 渠水右与汜水合,水上承役水于苑陵县,县故郑都也.王莽之左亭县也.役水枝津东派为汜水者也,而世俗谓之泥沟水也.<春秋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所谓东汜者也 ...

  • 《水经.渠水注》所涉博浪泽、官渡等考略

    A4 沟水又东北迳沈清亭,疑即博浪亭也.服虔曰:博浪,阳武南地名也,今有亭,所未详也.历博浪泽,昔张良为韩报仇于秦,以金椎击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车于此. 沈清亭,古地名,在中牟县北部.但具体不详. 博 ...

  • 《水经.渠水注》所涉中牟地域等考略

    A3 渠水又东,清池水注之,水出清阳亭西南平地,东北流迳清阳亭南,东流,即故清人城也.<诗>所谓清人在彭,彭为高克邑也.故杜预<春秋释地>云:中牟县西有清阳亭是也.清水又屈而北 ...

  • 《水经.渠水注》所涉京县、管邑、黄渊等考略

    A2 渠水又东,不家沟水注之,水出京县东南梅山北溪.<春秋.襄公十八年>,楚蒍子冯.公子格率锐师侵费,右回梅山.杜预曰:在密东北,即是山也. 不家沟水,简称不家水.俗称管水.隋以后称郑水. ...

  • 《水经.渠水注》所涉鸿沟、荥泽、圃田泽等考略

    A1 △渠水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 <风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与泲乱流,东迳荥泽北,东南分泲,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泽多麻黄草.故<述征记>曰:践 ...

  • 《水经注》里的鸿沟---《水经.渠水注》考略

    A1 △渠水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 <风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与泲乱流,东迳荥泽北,东南分泲,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泽多麻黄草.故<述征记>曰:践 ...

  • 《水经.沙水注》所涉尉氏县等地域考略

    A2 沟水上承沙河而西南流,迳牛首亭南,与百尺陂水合.其水自陂,南迳开封城东三里冈,左屈而西南流转,注八里沟.又南得野兔水口.水上承西南兔氏亭北野兔陂,郑地也.<春秋传>云:郑伯劳屈生于兔 ...

  • 《水经.淄水注》所涉青州地域等考略

    A4 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劈头山.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馀.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之音,惊川聒谷,漰渀之势,状同洪井,北流入阳 ...

  • 《水经.伊水注》所涉栾川县考略

    ○伊水 A1 △伊水出南阳鲁阳县西蔓渠山. <山海经>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曰:伊水出上魏山.<地理志>曰:出熊耳山.即麓大同,陵峦互别耳. 伊水自熊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