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建议资优生选修竞赛课程

  无事才会生非。常常看到一些资质优异、基础很好的学生,因为常规课程过于简单,常常因课业压力小、无所事事,而沉迷于游戏,最终不能自拔,导致学业荒废,无所成就,造成终身遗憾。
防止杂草的最好方法,是种上庄稼。选修了学科竞赛,你的学习和学校生活状态就不一样了。
记得一位科学家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学术才是最高级的游戏。
电子游戏、网络游戏,只是别人编写给你的,可以断定,你永远玩不过编游戏的人。说难听点,你若沉迷其中,你的人生就被别人玩(坑)了。
而学术则是无止境的,你玩到高处,国家、财团、企业都会积极主动地出钱供你玩,邀请你来玩,你也就玩出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新境界。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学生的学习,总有两种论调在碰撞。
一种论调认为,除了国家规定课程之外,不必多学些什么。理由有各种。
有的说,既然国家规定了课程标准,你多学有何意义?万一学多了累坏脑子得不偿失;有的人认为,多学、早学没有意义,高中生你让他学线性代数做什么?到了大学需要学自然会安排的,高中生就踏踏实实把高考范围内的课程学扎实就是了。
另一种论调则提倡早学、多学。理由是艺多不压身,多学没有坏处,再说高考有多种途径,竞赛保送、自招降分、特长优先录取等。
对于第一种论调,我觉得没必要刻意搜索措辞去驳斥。
国家课标是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同龄孩子制定的,那包括最最落后地区、教学条件最差学校的学生,也必须达到的标准。
线性代数要不要在中学里超前去学习,也是见仁见智的事。他有余力,在中学里把大学的很多课程提前学了,进大学后可以深入学习别的课程啊!知识是没有边界的。
对于十一学校的学生,我们提倡多学一些,原因与上面第二种意见有所不同。虽然,多学一点也必然有利于升学无疑。
但我们认为,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考个好的大学不应该成为他全部的学习目标,而只是“顺手”的事,是一个必然结果。无数资优生发展的实例,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我们主张选修竞赛课程的理由是什么呢?
一,教育有一个“因材施教”的原则,学习则对应有“因才而学”。
前已述及,国家课标只是对同龄学生的最低要求,不是最高要求。你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你对自己未来的希冀是否同龄人中最低的呢?
显然不是。所以,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多学些总比不学好。
二,拓展思维,发展学习能力。
如同作为高中生的你,回望初中所学内容时觉得特别简单一样,学习竞赛课程后(当然,这里指的是你把竞赛课程学好了,而不只是出勤了课程学习),你会感到普通的高中课程变得相对容易。为什么呢?因为学科思维的深度不同了,甚至思维的方式可能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目前,高考科目考试时长最多2.5小时,而学科竞赛的考试时长少则3小时,长的更是4小时、5小时。面对一道竞赛考题,往往需要反复阅读、冥思苦想,这个“冥思苦想”的过程,既是训练提升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对于学习意志品质的锻炼,因为未来你面对陌生的课题,没有这种精神是很难解决的。
以往历届竞赛生的事例,都说明这里说的“学习意志品质”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三,在学习成为生命活动基本内容的时代,竞赛将是你高中生活最为充实的部分。
相对于其他领域的学习,学竞赛来得更简单、实惠。几本书就够了。
竞赛学习给你的智力、意志品质都可以带来挑战,使你的高中生活得以更加丰富,生命得以更加充实。许许多多“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了我们这是真的。
那么,当前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许多学科都有国际、国家竞赛的情况下,你学什么好呢?
优先考虑自己的兴趣与志向。这点不必多言。
其次考虑自己在该领域是否擅长。过往学习经验、学习习惯对后续的学习会产生巨大影响。有的人可能在数学领域比较擅长,而有的人可能长于记忆,有的人则擅长微观想象,这些都将影响到你对竞赛学科的选择。
再次看自己的时间及所处的环境。不同学科的竞赛内容对于学习时间是有要求的,对于高中才起步的同学来说,要辨别哪些学科对基础要求高,而哪些学科对于基础要求略低,便于做出合理的选择。
竞赛课程学习策略:
深入思考。学习的本质不是单纯记住了些什么(当然,这也很重要),而是理解知识、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脑结构的变化。如同体育可以促进肌肉结构变化,脑结构的变化需要思维训练,也就是努力建立知识与事实、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