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孩子爬的像只蜗牛一样慢 | 心灵捕手19

我常常教导别人如何获得幸福,但我却也不一直幸福着。
我有两个孩子,像很多妈妈一样,我也给我的孩子报名了一些培训班。因为有些培训班上课时间很短,所以妈妈们常常选择在门口等待,然后一起聊天。
很多妈妈得知我从事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就会分享很多自己的育儿经历,希望能够知道自己做的好不好,对不对,孩子是否健康,也经常聊着聊着,妈妈们开始自我责怪,哭泣,难过。
这在当下的时代环境下似乎慢慢变成了一种常态。
父母无论做的好不好都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他们期待自己可以多做些什么,如果做了可能可以达到更好的预期等等。
换言之,无论孩子做的好不好,他们可能也觉得不够好,他们期待孩子可以多做点什么,这样可以变得更加优秀。
好父母的标准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从大学时期的专业课《发展心理学》开始,我就在育儿的这条路上不断积累理论知识。关于人类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
当时的学习没有任何实践参考经验,这门课跟其他的专业课一样,就是记背的学习。
相比很多父母而言,我相对比较早就开始学习如何成为一名“父母”。但是在真正成为母亲的时候,却有很多手忙脚乱、高度焦虑、自我攻击的时刻。所以我觉得自己离好父母的标准差的很远。
很多父母都会陷入好和坏之间的循环。
从意识层面来说,无疑,他们是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一些关于孩子的问题上面很容易失控。
1、打骂孩子
比如会对孩子咆哮、攻击、辱骂、殴打等,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2、内疚道歉
打骂后,情绪宣泄完毕后开始自我攻击,觉得自己做的非常不对,从而不断跟孩子道歉,有的父母甚至在孩子面前扇自己的耳光。
3、循环交替
极致的怒火后来迎来极致的温柔,但是这样的温柔持续不了多久又开始循环反复。
有些时刻他们觉得自己是很好的父母,有些时刻他们觉得自己坏的透顶。然而他们却很难脱离这个恶性循环圈。
很多父母愿意花大把的钱在孩子身上,他们把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孩子,希望孩子有个好的起点,这更是给自己一个交代,我已经尽力了,我做了这么多,你如果还不好,不要怪我了,跟我无关。
在成为父母这个角色之前,你是否先成为了自己
从小到大的学习中,我们基本没有学习过如何成为父母。
这似乎是一门自然而然的规则,到了年龄家人催促你成家立业,催促你结婚,但是很少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去当一个爸爸妈妈。
像我这样的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更少能够感受到一个完整的家庭是怎么样的,当父母,自然是更陌生的事情。
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孩子的成长体验自然也有很大的区别。
留守儿童的家庭、单亲家庭、家暴家庭、冷漠的家庭、夫妻关系恶劣的家庭、父母强势的家庭、重男轻女的家庭、年收入极低的家庭或是非常富裕的家庭,不同的家庭给了我们不同的成长印记,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发展自我,那么就很容易带着这些问题循环给我们的孩子。
不够好的父母背后还有空间吗?
我曾经遇到一个母亲在我面前不断忏悔,觉得孩子小时候不应该那么对他,应该对他更加温柔和耐心,不应该把所有的情绪都发泄在孩子身上。
当我们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的时候,我们能够做的更好吗?这背后还有空间让我们做的更好吗。其实很多情况下已经是父母的极限了。
我们知道自己对孩子爆发脾气不对,但是在那一刻你要爆发的时候即便意识到,可能也很难控制。大部分父母在爆发问题的时候背后已经没有空间了,就像一个气球,到了极限,一定是一点就爆。
曾经有个孩子跟我说他的妈妈每天对他哭,因为爸爸出轨,妈妈成为了这个家庭最可怜的人,他恨爸爸,也恨妈妈,他说妈妈是不会改变的,我很了解她,他就是那样了,我只能承受。
所以很多父母的困境在于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是却很难改变。
我们期待的理想孩子是怎么样的?
1、完美型孩子
我曾问过一个爸爸,他期待的孩子是:自主意识强,不用操心,自己可以学习优秀,积极锻炼,考好的大学,参加工作,按时结婚生子,并且给他寄很多钱。
这听起来并不像养孩子,更像是一门投资生意。
2、活着就行
对于很多不想活着,自残自伤的孩子父母,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只有一个,就是好好活着就行,学习,工作都其次。
3、不变性就行
有一个同乡妈妈,数次找我,期待我们能帮助她的孩子。她的儿子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性别,已经给自己隆了胸,妈妈希望孩子能够做个正常的男性,也带去医院看了,医生只说这个很难改变,没有办法,让他们带孩子回家去好好沟通。
因为我的工作是心理咨询相关的工作,所以我接触的很多孩子都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大部分的他们曾经都像陀螺一样高速运转,而此刻的他们就像一只蜗牛爬的很慢甚至停在原地。
当看到自己的孩子突然停下来的时候,父母都会着急,反复询问孩子什么时候能好,什么时候能去上学。我们是否可以允许孩子爬的像蜗牛一样慢?
有个妈妈跟我说孩子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家庭是不对的,既然父母做的不好,家里就是那样,孩子就更该乖一些,不让父母操心,而不是跟着添乱,这样的孩子不懂事。
这个妈妈说的其实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确实有这样的孩子,他们能在痛苦的环境中发展出自我能量,形成超我。
为什么同样的家庭环境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因为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咨询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去看这个人的原生家庭,并非是为了把责任推卸到原生家庭里,而是去找到问题的原因在哪,只有找到原因,我们才能有努力的方向,才能知道如何让个体有能量去超越他曾经遇到的问题。
如果这个个体没办法从原来的环境中产生一个新的自我,那么他就很容易困在现有的环境中出不来。
此刻最重要的并非让孩子爬得更快,而是看看他怎么了。
学校压力巨大,社会竞争激烈,家庭应该成为孩子的支持和退路。
前几天参加孩子英文培训机构的家长会,我的孩子五岁,开始学习英文,因为第一阶段的英文学习结束了,学校需要给家长一些反馈。
孩子坐在内圈,每个孩子的背后坐着爸爸妈妈。这个家长会有几个阶段,其中有一些孩子的英文对话展示,还有颁奖典礼。
因为我的孩子进这个班级比较晚,所以各方面都较弱。英文说的不那么流利,发音也不太准确。
一共8个孩子,大概展示六组对话,每组对话可以上场三到四位小朋友,我们小朋友在比较靠后的时候上场了一次。
刚开始我有点担心他会不会觉得自己上场次数太少有点失落,毕竟有了妹妹之后,他的同胞竞争意识强了很多。
整个过程我看他还挺认真的看别人的表演,还时不时背过头跟我打招呼。
作为场上的妈妈,我确实看到了其他小朋友的优秀,口语流利,表达清晰。也第一次体验到了家长会妈妈的角色和感受。
在最后的颁奖和结业环节,看着身边的家长们,我相信里面肯定有很多比我优秀的家长,比我更有育儿智慧,比我更有钱,有更多房子,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或人生阅历。
跟他们比起来,我可能真的很普通。我喜欢这样的自己吗,我觉得我喜欢。所以那一刻,我看着站在台上的孩子,也希望他可能很多方面比不上别人,但是他喜欢他自己。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 “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

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

为什么上帝要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 唉!也许上帝去抓蜗牛了!”

好吧!松手吧!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吹来, 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声,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

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我忽然想起来,

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