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记忆】唐洋小街,一代人的记忆!
光阴荏苒,岁月如水,走过40年,我离开家乡唐洋也有40年了。可能是离开家乡时间较长的原因,对当年的唐洋小街只剩一些模糊的印象。
当然,由于我小时候的老家在唐洋乡下,一年也去不了几次唐洋小街,这也是对唐洋小街印象模糊的另一个原因吧!
我的老家在唐洋与李堡之间,在我的童心里,李堡是哥哥,而唐洋则是小弟弟。按照我们当地的习惯,兄弟姊妹之间,比自己年龄大的叫哥哥或姐姐,比自己年龄小的就直呼其名。当时在我们这里,上街就是上李堡,而上唐洋不叫上街,只是直呼其名叫上唐洋。
唐洋小街是一块风水宝地,小街西头是南北方向的黄海公路,向南直指李堡进入南通地区,向北与三仓相连通往东台及各公社。与黄海公路形成丁字形的东西街是唐洋小街的主街道,相当于北京的长安街。小街中心位置是南北方向的潘堡河直穿腹部,形成立体水陆交通优势。
横亘在潘堡河上的唐洋大桥是唐洋小街的中轴线,桥西这一段是唐洋的经济中心,街北临街的是唐洋粮管所,进入粮管所大门,东半面是粮食仓库,消防设施比较齐全,管理比较严,属于“军事”重地,一般人是不允许随意进出的。西半面有一个广场,是农民送公粮的地方,西北面是食堂。记得在唐洋中学上高中时,有几次到唐洋粮管所食堂改善伙食,吃的是米饭,青菜汤上面漂了一层油花,比家里过年都吃得好,至今都难以忘怀。
粮管所向北是唐洋油厂和唐洋轧花厂,当时在唐洋都是顶瓜瓜的“大型企业”。
记得我们几个小朋友上唐洋,每次都在街上“拜访”一下唐洋街上有名的大头,大头是一个残疾人,靠刻章、刻私章为生,他整天趴在一张很宽的长板凳上,那张长板凳就是他的工作“车间”。我们几个最喜欢拿他开开心,当时有一个很顺口的方言童谣,第一句是“大头大头... ...”,记不得了,反正最后一句比较蠢,只记得大头回嘴说什么“家去找你妈去”,那时我们也不怕他凑我们,因为我们跑得快,他没法下地。
桥西街南面好像是唐洋最为豪华的电影院,那里人气较足。记得七十年代中期,有一部电影很红火,电影票紧俏,当晚有些没有票的青年想翻越围墙进去看电影,结果把围墙搞垮了,还砸伤了人。
除掉电影院,还有唐洋建筑站,这也是一个大单位。从一条巷子进去向南,就是唐洋食品站,唐洋的农民卖猪都要到那儿。反正我不想去那儿,因为那儿很臭,到处都是猪屎味。
要去桥东,必须要经过唐洋大桥。当时,唐洋大桥真是一座大桥,很高。记得我家六十年代初就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那时在我们生产队是唯一的一辆自行车,其品味不亚于今天的保时捷,到七十年代,自行车旧了,刹车也失灵了,我作为自行车的主驾驶,每次刹车只能靠用鞋子底去抵前轮胎了。每当我从唐洋大桥上下桥时,心里多少都有些紧张,鞋底都被挫热了,时间一长,鞋底被挫了个洞。
桥东是唐洋的政治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和教育基地。街北面是公社所在地,这可是唐洋政治中心,一般人是不能随便进去的。旁边的唐洋文化站和街南面的广播站相对应,这两个机构的房子虽然不大,但都很漂亮,特别是唐洋文化站,小巧玲珑,很别致,至今很难忘记。
文化站东面的巷子向北是唐洋小学,当时虽然各个大队都有小学,但能到唐小读书的孩子都是骄子、幸运儿。唐小旁边应该是唐洋农具厂,这在当时可是唐洋工业领域的“大型企业”。
文化站巷子东面,是唐洋供销社门市部,门面很长,棉布柜、大百货柜、小百货柜、文具柜、五金柜、副食品柜、日杂柜(不知是副食品柜还是日杂柜好像单独在西边,记不清了)等等,应有尽有。我喜欢的是文具柜,不但学习上需要购买一些简易文具,最主要的要到新华书店购买连环画(小人书),那时爸爸妈妈给的零花钱节约下来的基本上都是花在购买连环画上,先是7分钱、8分钱一本,后来一角多一本,当然页数多的连环画价格要高一些。
供销社街对面是唐洋商业公司,除销售一些百货、日杂品外,最主要是浴室和饭店了,唐洋饭店、唐洋浴室、唐洋烧饼店、唐洋茶水炉在当时可是唐洋人的民生工程了。
过了刚才说的唐洋最为繁华的“王府井”,就是大名鼎鼎的唐洋中学了。唐洋中学在唐洋小街的最东头,占用的地盘很大,特别是唐洋中学的操场,除正常的体育课、体育运动会外,多数大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说了这么多,还是有些地方想不起来,就是想起来的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只是大致的一个轮廓而已。但如果再不回忆,时间长了,可能真的就回忆不起来了。如今的唐洋,有些单位虽然位置还在那儿,但已经找不到当年的影子了。一个崭新的唐洋正在改变心目中模糊的旧唐洋了。
四十载一挥间,两鬓斑白归故,不愖回首少年时,己是潸然泪飞下⋯⋯
你还记得唐洋小街吗?
你还记得唐洋小街上那些人和事吗?
请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吧!
◆投稿信箱:jsdts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