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 王阳明的学说——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漫画分享站 2021-02-21 09:16

    东亚历史第298篇: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演变和影响。

    朱熹学说成为主流以后,陆九渊一派的学说逐渐沉寂下来。明朝中叶,由于王守仁的出现,陆九渊一派的学说才再度复兴,称为“陆王学派”。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是浙江余姚人,后世称为王阳明。

    王守仁小时候读书,有一天问老师:“什么是第一等事?”老师说:“就是读书中举,登第做官。”王守仁听了,不以为然,说:“登第做官恐怕不是第一,大概要做圣贤才是。”十几岁时,王守仁学朱熹格物致知的学问,在庭院中对着竹子去“格”,结果一无所获,反而生病了。

    王守仁后来又遍学辞章、佛学、黄老,游历边塞。二十八岁时王守仁参加科举,高中进士,开始做官。然而他的心中并不踏实,总觉得缺少目标。到了三十四岁时,明武宗崇信宦官刘瑾,发生大案,多个大臣被逮捕入狱。

    王守仁上书为大臣申冤,竟也被逮捕,受庭杖四十,当场昏厥,几乎死去。康复后王守仁被贬到贵州龙场(在今天贵州修文县)担任驿站的站长。龙场在万山之中,与世隔绝,到处是毒虫瘴气,四周居住的都是部落土人,言语不通。

    平常人到了这样的环境,不免颓废丧志,但王守仁是个非常之人,竟然在这种困顿的环境中得到突破。王守仁的基本思想可以说都是在龙场五年中人生最低谷时,独自一人冥思领悟到的。他从此胸中一片澄然,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王守仁也就是王阳明的哲学是唯心的理想主义。他的哲学体系可以由“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三句话总括。简单地说,他认为圣人之道,是要从心中内省,而不是从外在的事物中求得。人心因而就是天理,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基本原则与规律。所谓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善,也就是孟子所谓的“赤子之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