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二年,王艮在殿试中策论勇夺第一,理应...
建文二年,王艮在殿试中策论勇夺第一,理应获得状元,建文帝却嫌他长得丑,把状元头衔给了长的帅的胡广。 两年后,朱棣造反成功,王艮和胡广分别用表现狠狠打了建文帝的脸。
1400年,建文帝在位的第二年,这一年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那就是科举。在殿试中,一个叫王艮的学子表现非常优秀,如无意外状元非他莫属了。
然而意外却真的发生了,建文帝虽然非常佩服王艮的才华,却依然把状元给了另一位连胡广的学子。
理由很简单,胡广虽然才华不及王艮,但是小伙子长的一表人才,而王艮着实长的有些抱歉。这事办的非常不公平,但人家是皇帝,连个说理的地方也没有。
看来在明朝就已经有了“靠脸吃饭”啊,由于长相欠佳,王艮丢掉了状元头衔,只获得榜眼称号。
说来也巧,王艮和抢了他状元头衔的胡广还是老乡关系,都是吉安府吉水县人。更巧的是,此次科举的探花李贯也是吉安人。同一届科举三位老乡包揽前三甲,吉安可称得上“人杰地灵”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第四名吴溥和第五名朱塔分别是江西崇仁县和江西南丰县人,前十名江西共占了七个名额。
明代官场有两种关系最牢固,同乡、同年(同一年参加科举),这几人又是同乡又是同年,关系自然十分要好。进入官场后几位老乡互相扶持,共同进步。
转眼来到了建文四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建文帝刚登基没多久就开始削藩,他的四叔燕王朱棣不肯坐以待毙,起兵造反。
谁也没料到,经过四年兢兢业业的造反,燕王朱棣竟然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眼看着天下就要换主人了,朝中的大臣们都在考虑自己的后路。
胡广和王艮以及后来《永乐大典》的总编解缙来到吴溥的家里商议,解缙也是吉水人,他们四人的房子都紧挨在一起,又是老乡,因此大家坐在一起讨论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解缙最先发言,他陈说大义,严厉谴责乱臣贼子朱棣。胡广立马跟进,表示与朱棣不共戴天,唯有一死以身殉国。唯独王艮默默流泪,没有发言。
大家表完决心就散会各自回家了。吴溥的儿子感叹道:“胡叔要以身殉国,是条汉子,真爷儿们。”
吴溥看着自己的儿子,呵呵一笑,这孩子还是太年轻了,人家说啥都信。他说:“胡广是不会殉国的,这三个人里面只有王艮会殉国。”
话刚说完,隔壁就传来了胡广喊叫的声音:“外面现在太乱了,你们把家里的猪看好。”
两人相视一笑,吴溥的儿子不得不佩服老爸的眼力见。一个连猪都舍不得的人,能舍得丢掉自己的性命吗?
很快,另一边王艮的家里传来了一阵哭声,王艮的结局又被吴溥言中。王艮回到家对妻子说:“我是领朝廷俸禄的人,如今我也只能以身殉国了。”
说说其他几人的结局。那夜开完会后,解缙回到家立马收拾东西往城外跑,投奔了朱棣,朱棣十分高兴。
第二天解缙又向朱棣推荐了胡广,胡广立马出城跪拜朱棣,当晚没参加会议的李贯也跟着跑出城投靠朱棣。
解缙后来的成就最大,是《永乐大典》的总编辑,因此成为朱棣身边的大红人。但是解缙得意忘形,卷入了太子和汉王的皇位之争,惹怒了朱棣,被锦衣卫丢进雪地活活冻死。
李贯这人自作聪明,朱棣造反时他就预感朱棣要夺得天下,因此从来没有上过批判朱棣的奏折。后来他曾拿此事对朱棣表忠心,哪知竟受到朱棣的厌恶,这种骑墙派没有人会喜欢。
后因受到解缙的牵连入狱十年之久,最终死在狱中,临死之前,李贯对着苍天大喊:“王艮,我对不起你啊。”
当年被建文帝钦点的状元胡广倒是落得一个圆满的结局,他善于钻营,也的确有本事,深得朱棣的喜爱,后来进入内阁,死后被追封礼部尚书,并授予谥号“文穆”,成为明朝首个获得谥号的文臣。
胡广这人本身没有什么好说的,却做了两件在历史上比较知名的事情。其一是建文四年的言行不一投靠朱棣,其二是教唆女儿悔婚却遭打脸。
有一天朱棣来了兴致,给胡广和解缙两家定了娃娃亲,让胡广的女儿嫁给解缙的儿子解祯亮。解缙出事后,胡广立马就要悔婚,但胡广的女儿是个烈女,她割下自己的耳朵明志,表示死也要嫁给解祯亮。
胡广能干出这种事非常符合他的一贯作风,倒是她的女儿令人尊敬。
最后一个吴溥虽然也投靠了朱棣,但是相比其他几个人,他没有什么可指责的,毕竟他也没有发表“与反贼朱棣不共戴天”之类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急着向朱棣表忠心。
吴溥为官清廉,不趋炎附势。明明身边的老乡都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但是他从没有拉关系套近乎,因此二十多年未得到升迁,到死也只是个翰林院编修。
当天一起开会的四个人再加上没来的李贯,五位江西老乡,有的人喊口号,有的人不说话,有的人默默哭泣。最终哭泣的人殉了国,喊口号的人却投降最积极,真是讽刺。
忠臣一定会被人铭记,南明弘光朝,朝庭下诏褒奖王艮与族兄王省(朱棣攻城时同样自杀殉国),通判王祯誉为“一门三忠”,王艮追谥为文节。清朝时,清政府又追谥王艮为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