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第398篇)
前段时间看过一本关于民族的书。大概意思是说,人不管做什么都是“昙花一现”,你权倾朝野也好,还是揽收天下财富也罢,终究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最终不能永恒。
但人们需要一个永恒的,不变的,物质也好,精神也好。类似耶稣、佛陀的“明星”。精神寄托——就像鸦片,少不了,会上瘾。
恰好民族主义出现。当然出现这个也有客观的条件支撑。比如书本印刷和普及。或许现在书本不是最时髦的东西,但却是社会前进的巨大支撑。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对于唾手可得的东西一般都忽视的。比如干净的空气、舒适的自然环境,一本书得到的太容易。随便网络购买,一包烟的钱。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
但人们最终一定会觉醒。至少会有一小部分人觉醒。意识到这个问题。
民族主义能永恒——子孙延绵,生生不息。支撑人们走过苦难——为了后辈的幸福。可以牺牲自己。
这是很多革命牺牲者的理想。站在人性角度不合理,但在情感角度,很佩服他们的勇气。
民族主义满足人们关于永恒、亲情、家族等等一切慢慢积累的感情要素。所以经常被拔到很高的高度。
印刷术——的确是很伟大的发明。或者说这是颠覆性的发明也不为过。因为让文字传播。对社会、学派产生广泛的影响。
比如拿儒家来说。分为几个阶段,先秦儒学、汉唐、再到后面的程朱理学。程朱理学之所以对儒家有标志性的发展。(程朱理学虽然后面被人诟病,是因为被统治者胁迫,不得已阉割自保。最开始的主张分君权,其实相当于君主立宪。很了不起的。)主要是因为印刷术,让书本得以普及。
之前是绝对的君君臣臣,上下阶级等级明确。因为只有通过老师才能学到东西。“尊师”——是必须的。虽然是必须的,但难免形成“知识霸权”。实际上会衍展到社会的其他方面。比如同在一个单位你肯定对你的老师毕恭毕敬。有时老师错了。也不敢反驳,不然会套上“大逆不道”的帽子。
但当书本普及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不仅仅是面授,完全可以通过书本自学。那么老师的地位实际是下降的。打破“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谁都可以通过书本学习。这样从某种程度来说,老师反而有害,很多老师都容易陷入经验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