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粽子飘香
又闻粽子飘香
文/赵宽
早晨起床,妻在女儿的胳膊上、腿上都系上了“花线绳”,我才猛然记起端午节快到了。“过端午,吃粽子,挂艾草,戴荷包”这些习俗又一一闪现在我的眼前,我又仿佛闻到了粽子的香味,母亲往年包粽子的身影又一次浮现在我的脑海。
盛一桶清水,粽叶浸泡其中;端一盆浸湿泡好的糯米,搬一个小凳,稳坐院内,母亲捞起粽叶,卷成漏斗形状,抓一把糯米,塞几粒红枣,裹好粽口,用粽绳扎紧,一个形似三角美观好看的粽子就包好了。母亲包得很仔细,她说:“包粽子要讲究水分的多少。水多了,粽子就不粘了;水少了,粽子就会太硬,吃起来不爽口。”我家人口多,每次要包满满一大锅,母亲一个人从早到晚忙碌一整天,儿子媳妇是丝毫帮不上忙的,汗水染湿了母亲的白发,但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到了晚上粽子包好了,母亲把它们一一小心地放入一口大铁锅里,加满水,开始了煮粽子。在粽子锅里母亲不忘放入一些鸡蛋,说是吃了这鸡蛋可以逢凶化吉,平安吉祥。粽子耐火,一般要煮五、六个小时,水开以后要用微火慢慢地焖上一宿。
第二天清晨,粽子煮好了,满院弥漫着粽香。揭开锅盖,取一个热腾腾的粽子,剥去粽叶,咬一口润滑绵甜的糯米,满口的香甜直透心底。此时我会一口气吃上三四个粽子,再吞入几个热乎乎的鸡蛋,直吃得腹中饱胀。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母亲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开心的微笑。粽子虽好吃,但剥起来粘手,所以第二次吃时就不如上次积极了。母亲深知其中缘由,故在以后吃饭时提前把粽子剥好,把糯米剥在碗中,让我们用筷子夹着吃。这下,既吃到了美味的粽子,又省去了粘手的烦恼,那惬意之情不可言表。而此时的母亲只是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看着我们大快朵颐,我们让她一起来吃,她笑着说她已吃过了。
端午节吃粽子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公元前340年5月5日,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身感流放的失意,心系亡国的悲痛,怀抱大石投入汨罗江中。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楚国人纷纷把糯米装入筒中,投放江中,以此来喂食江中的鱼精水怪。以后,为了表达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每到五月初五,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以致后来发展成用荷叶、苇叶包米,用粽绳捆好,做成现在的粽子。
两千年前,古人包粽子为了纪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伟大诗人屈原;时至今日,端午包粽子已成一种传统风俗;而母亲包粽子则更多的是为了她的子女能饱尝口福。
今年的端午节母亲不在身边,父亲也与我们阴阳两隔,粽子的踪影只留在了记忆中。想到此,眼角有点湿润,心中有些茫然若失。忽然听到门铃声响,打开楼门,是楼下的邻居送来了刚出锅热气腾腾的粽子,一刹那,屋里屋外又飘满了粽子的芳香。
文字编辑:张萍花 图文编辑: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