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4万首,专家选出10首“巅峰之作”,诗仙李白差点落榜
唐朝时一个诗歌最为鼎盛的年代,沿袭魏晋、大隋风骨,却又开创出了新的时代格局。就单从唐诗的数量上来说,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全唐诗》里面收录了2529位诗人人的诗作42863首。这4万首唐诗,那几首诗属于唐诗的“巅峰之作”?呢?
中华书局曾经做了一次《唐诗排行榜》的调研,这参与调研的,都是专门从事文学方面的专家、教授。他们用统计学的方法,统计了唐代到现代,各个名家学士对所有唐诗的点评,评选出了10首最经典的“巅峰之作”。
但是第一名既不是“诗仙李白”,也不是“诗圣杜甫”,在这10首诗里面,李白还差点落榜呢!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李白用次诗,袭用了乐府旧题,用烂漫而又富含想象的手法,描写了蜀道之行的峥嵘与突兀。妙哉妙哉,其才思放肆,语次崛奇,自不在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用了大开大合的手法,变化无穷。全诗一气呵成,似有行云流水的妙处。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此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形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成为山水杰作。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诗人写风雨侵飐、岭树遮挡,不仅仅是言自然现象,也蕴含了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的心境特点。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题目是写岳阳楼,却先用洞庭水来引出,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前二句之壮采,后二句之深情,宜其传遍旗亭,推为绝唱也。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王孟诗评》: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顾云:后人所谓《阳关三叠》,名下不虚。
全唐诗被点评的最多的一首诗,这首诗在文学专业人眼里的地位都非常高。
在唐代所有的诗选中,七律部分多以《黄鹤楼》开篇或压卷,而这首诗也被称之为“唐人七律诗第一”。
当时的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让孩子背过这些唐诗吧,不仅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磨灵气”
有人说,背诵唐诗最大的好处不是应付考试拿高分,而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气质。这句话一点也不假,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若有诗句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古人为什么要求孩子从小就背孩子都不理解的诗呢?因为诗是中国汉字的精华,是前人思想的精粹,既然能流传至今,其中作者必定都是惊艳才绝之辈。而孩子读了他们的诗,自然胸中耳中有了灵气,将来在引经据典的时候,经典段落顺手拈来,这才叫见过世面。
比如说不背诗的孩子秋游,看见了野鸭惊起,只会感叹:哇塞,这鸟真好看!
而背过诗的孩子,随口就能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经典诗句。其中美感也只有背过诗的孩子才能理解。
如此下去,背的诗越多,孩子胸中的积累也就越多,灵气、气质自然也就越来越高。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