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乎!名士之乡 ——观全国诗歌大赛有感
小城四海人同仰,名士之乡吾故乡。
书圣挥毫流曲水,诗神题壁断肝肠。
奇才泼墨垂千古,斗士投枪照越光。
何以会中缺一位,迷茫不解费思量。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期正在重播,作为在儿时就喜好文学特别是诗词的我,虽然无缘参与其中,然而听到一个个参赛者在台上朗朗成诵我自幼熟读的唐诗宋词,不禁浮想联翩,思绪万千。参赛的代表中。有垂髫之年的少童、碧玉年华的少女、弱冠之岁的青年、不惑之年的壮年、知非之年的中年,乃至偶尔还有古稀之年的老者。而更令人感动复又感慨的是,居然还有农妇、打工仔、保安人员以及小摊贩,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台。在凝目观看电视之时,猛然间一个送水工的身影浮现在我的眼前——
2004年夏,浙大校友总会顾苗泉老师突然给我来了一个电话,说是广州一位读者想买一套《江南佳话》,但经多方努力均未果,希望通过校友总会征询作者意见,能否直接向我购买一套。我回答说手头倒尚有剩书,只要他喜欢我可以送他一套,书款就不必给了。图书寄出不久,我就收到一封热情的来信,信曰:
谢老师:
非常多谢,书已收到,后来寄的《奉献在京华》也收到。书款我叫北京的同事给你送去,如果送不到,迟一点,再给你寄过去。
谢老师,我非浙大校友,只是一个打工仔,老家在广东省紫金县农村,71年生,92年高中毕业,无幸上大学,毕业后在惠州、深圳、广州、西安、南京……四处打工。文学是我的喜好,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词(及附带的古典人文)。故有一次从南京到芜湖出差,在芜湖一书店浏览,无意中翻到你写的《古越醉话》,感觉特别好看,于是就买了一本,后来发觉是一整套的,再去买已买不到了。后来调回广州,结果还是买不到:新华书店预定,上网订购……都买不到。结果从网上得知你是浙大校友,再找到浙大、浙大校友总会顾老师,后来是托顾老师找到你了。
谢老师,本人虽然喜欢文学,但终因没有系统接受语言文学综合训练(到现在为止上大学还是本人梦寐以求的一件事),加上生活所迫,故始终感觉在文学上无所发展,即使偶尔涂鸦,也感到无新鲜及过人之处,更谈不上去投稿了。现寄上这几年写的个人感觉过得去的几首古诗,让谢老师你看看,并指正指正。还有我想知道你的一些详细情况,你能回信吗?
广州李国平 2004年8月16日
信中果然附有这位打工仔写的七首诗作,全是读之令人心酸古诗词,有些诗中也流露出一番古今之叹的情思。我在十余年后偶尔翻到他的来信短文后,在感慨之余曾写了一篇短文祈福他心想事成,美梦成真。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系统地学过古诗词,而且正忙于糊口养家的年岁,我想他断无机会参加这一他羡慕已久的盛会,不过他一定会像我一样,只要有空就会在电视前津津有味地观看节目。
真正引起我百般感慨且十分遗憾的则是另一件事,也是久藏于我心中的伤心事,那就是在相继四季的中国诗词大会上,竟看不到一个来自故乡人的身影。四季产生的总冠军分别是:霍山县19岁女大学生殷怡航,来自上海复旦附中16岁的中学女生武亦姝,37岁出生于湖南邵阳洞口县、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1992年出生于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北京大学机器人女博士陈更。我不敢也不能相信这一无情的现实,只是觉得或许我是断断续续地观看节目,眼睛百密一疏,漏看了乡人登台的一幕。
作为一座历史古都,经济强市,人文名城,旅游胜地,现代绍兴理当成为一处坐落于江南乃至神州的文化沃土,知识殿堂,出版高原,名士渊薮。
这里曾经出现过史上罕见的“五圣”——书圣王羲之、诗圣陆游、哲圣王阳明、画圣徐渭、文圣鲁迅。这里的名人名作更是前无古人,其中有开创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远、挥毫写下书法巅峰之作的王羲之,“中国两个半完人”之一、心学理论奠基人王阳明、“宋诗第一人”、挥写诗词近万首成为古代文人中创作最丰的陆游、首创大泼墨写意画风及青藤画派创始人徐渭、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的文学巨人鲁迅。
这里曾经将一批批优秀儿女输送到北京和全国各地,为当今中国培育了五位杰出的校长,他们为四大顶尖名校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有新文化教育奠基人、北大校长蔡元培及其后继人蒋梦麟,将清华改成“国立”并任首任校长的罗家伦,东方剑桥缔造者、浙大校长竺可桢,使中央大学(今南大)一举成为全国最高学府的校长也是罗家伦,还有一位跨越浙大、北大两校的校长马寅初。而在绍兴本地,却也因近水楼台而有幸得以名家治校或名流云集。绍兴一中在创办之初就由蔡元培出任校长,徐锡麟和鲁迅也曾先后就任副校长、教导主任。由邵力子创办的稽山中学,周恩来曾是名誉董事长。董事会则由蔡元培、竺可桢、马寅初、何燮侯、陈建功等学界翘楚组成。而春晖中学更云集了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王任叔、蔡元培、俞平伯、刘大白、叶圣陶、胡愈之、陈望道、李叔同、何香凝、张大千、黄宾虹、柳亚子等一大批名师硕彦,春晖创办人经亨颐则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一所所普通中学竟招来众多名流大家,在外地人看来,或许会有杀鸡用牛刀之叹。
这里早已有了辉煌的书院记录,标志着越地文化教育的高度。其中首推稽山书院,这所为范仲淹知越州时创立于绍兴城内卧龙山之南(今风雨亭处)的书院,由于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此讲学而闻名遐迩。明正德年间山阴知县张焕移建故址,嘉靖三年知府南大吉及山阴县令吴瀛拓书院,增建“明德堂”、“尊经阁”。王阳明居越六年,于此阐述“致良知”之学,并撰《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名震当世。
位于蕺山王家塔南侧山坡的蕺山书院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因为明代著名学者刘宗周曾在院中讲学并为领头,是以他的学生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为中坚的著名蕺山学派的发祥地。光绪二十七年蕺山书院曾被改为山阴县学堂,期间徐锡麟在此教过书,范文澜、陈建功、许钦文等先后在此就读。
宋治平三年创建的府学宫,宫址在郡治东南(今稽山中学内),王安石有《太平州建学记》记其事。此后书院屡有增建或重修,光绪二年在学宫原址重新修建,仅一殿、两庑及教谕署落成,民国十一年重修大城坊,将府学宫所建门窗碑额移置坊上。
辛亥革命在浙江的重要史迹之一的大通学堂,位于绍兴市区胜利西路,全称大通师范学堂。学堂原为南宋的贡院,到清代成为山阴、会稽两县豫仓,意为培养人才之地。大通学堂是辛亥革命在浙江的活动中心和皖浙武装暴动的重要据点,也是中国近代最早培养民主革命人才的军事学校之一。1906年12月,徐锡麟赴安徽从事革命活动,大通学堂由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秋瑾接办。1907年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在此被捕,学堂即遭清政府查封。学堂整体保存完整,现“古越藏书楼”属其中一部分。辛亥革命胜利后,大通学堂旧址创办了"大通女子工艺学校"。1928年,绍兴"徐社"社员为纪念徐锡麟烈士,在旧址创办"锡麟小学"。
另一座穿越千年的鹿门书院,位于嵊州市贵门乡,创办人是南宋理学家吕规叔。书院建立后,朱熹前来讲学,宋理学浙东学派的扛鼎人物吕祖谦也来授课,吕公之子、曾任淮南安抚使的吕祖璟又弃官而至,使书院一度声誉鹊起。
至于这里的印刷业也早就兴起,早在宋代就有王十朋撰史铸注《会稽山赋》、施宿《嘉泰会稽志》、张淏《宝庆续志》等均有刻本。其时的绍兴藏书家已蔚然成群,较著名的有新昌的石氏家族(石待旦、石景衍、石公弼、石邦哲)、山阴的陆氏家族(陆佃、陆宰、陆游、陆子遹)、会稽的诸葛家族(诸葛行仁、诸葛行敏、诸葛千能、诸葛十朋),以及上虞的李光、会稽的莫子纯、剡川的姚宽等。
厚重莫测的文化底蕴,源源不绝的文化队伍,永不枯竭的诗画源流,享誉中外的名士之乡……故乡啊故乡,我们这一代为响应祖国“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青年学生中的俊彦几乎全数投笔从戎,弃文就武,没有为故乡的伟大文库增光添彩,使你二千多年的文化大军一度断流。然而现在你这座七十年来没有出现过一位文化巨匠、没有推出过一部传世作品、没有建设成一所正规大学、没有成立了一家出版社的历史名城,难道还要将这种“万马齐喑”之风,遗传给年青一代、吾人的孙辈吗?
正在感喟不已之际,没想到看到一幅画面,令我如沐春风,感到些许欣慰——来自诸暨现已移居杭州的12岁小朋友马思涵,成为诗词大会“千里挑一”的佼佼者,在大年初四第四期的节目中向全国的观众展示了自己的诗词才华。诸暨隶属绍兴,但毕竟不是毛泽东笔下那座“名士乡”的正宗绍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