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预览 | 《书法》2020-04卷首语、目录
卷首语
春暖樱花开,雨润黄鹤楼。我们依然不能摘下口罩,去拥抱久违的朋友和亲人。今年的春天显得格外暗淡,想到逝去的那些鲜活的生命,想到全球上百万仍在与病毒抗争的患者,正如里尔克所说:“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自疫情爆发以来,社会各界均心系武汉,心系湖北。一线医护人员的驰援,捐赠物资源源不绝的送抵。文艺界更是“以艺抗疫”,讴歌之、描绘之、书写之。疫情之初,我们想到了《书法报》社的同仁,想到湖北的广大读者,近日我们又开始牵挂起本刊的撰稿人之一——意大利的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两个月来,网上风云变幻,加油声此起彼伏,质疑声不绝于耳,前线痛苦的呻吟,犹在耳畔。灾难面前,无数人对着屏幕高呼“武汉加油”,为“硬核防疫”疯狂点赞,也因一些丑恶的现象莫名愤怒。此次疫情堪称一面镜子,既照见全民众志成城,也照出个别人的狭隘、愚昧和阴暗。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乃是人类最基本的三种情感,我们怎能以胜利者的心态去调侃别国正在遭受的苦难?而同情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佛家讲的要有慈悲心。
“位卑未敢忘忧国”,传统文人历来以匡扶正义、致良知而受社会尊敬。文人代表着社会的良知、承载着社会的希冀。身为新时代的读书人,更应循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薪火相传,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地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相较于国计民生,文艺乃是小道,陶冶性情罢了;然书法作为意识形态的表征,却能一窥传统文脉之基石存乎多寡。在一片赞歌的当下艺术界,文人风骨的缺失已成为艺术发展的软肋。
伴随着书法硕士、博士的不断扩招,以及越来越精细的学科分野、越来越艰涩的学术语言,在推进具体研究课题的同时,也逐渐剥离了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的血肉联系。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为研究而研究”的文章,除了完成任务考核和职称评定外,毫无生命力,也就谈不上生发、延展和推动了。过去很多老的学者,写文章时资料匮乏,书是一本本地读,卡片是一张张地做,写作时靠记忆和思想去撑。而现在有数据库了,一键检索,十分便捷,但思想没有了,这就是当下学术研究的“扁平化”。文章一篇篇看上去“完成度”很高,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应有尽有,很像那么回事,但内核变得平庸了,缺少质量感。可见,纯粹的技术操作并非理想的学术状态。萨义德(E.W.Said)曾抱怨:“今天在教育体系中爬得愈高,愈受限于相当狭隘的知识领域。”“专业化意味着愈来愈多技术上的形式主义,以及愈来愈少的历史意识。”所以,我们强调“博雅”,呼唤“情怀”,在选题立意、洞察幽微中,自然而然地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乃至情感与想象。
前段时间,当我们读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时,很多人被震撼到了。“那种含蓄之中的磅礴,那种隽永之中的深刻,那种沧桑感和时代感的交叠,那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而偏偏又有着无以伦比的穿透力。”书法界甚至找到了镌刻有这八个字的碑版,并广为转发。或许,作字行文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取熔经义而自铸伟辞。”既能在文学的芳林中漫步,又能于书法的海洋里悠游。
目 录
经 典
视 野
研究|学术专题
研究|书法史料
翰墨|书法展厅
翰墨|书法展厅
翰墨|书法课堂
篆 刻
朵 云
时 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