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徽州(82)嵌字豆糖:跟徽州人一道,把汉字吃进嘴巴里

司马狂/文

孩提时代,总是听闻,先贤认真读书,把墨汁沾着吃进嘴里。这样的故事,长辈们总喜欢跟孩子们讲,为的是延续徽州上千年的文脉。那时候,总是当做笑话听。后来,长大了,见到点心做成各式物件的形态。忽然想着,那“墨汁”说不定真的能成为餐桌上的美食啊。直到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带火了徽州的嵌字豆糖,方才醒悟,老祖宗早就别开生面,把汉字统统吃进肚子里啦。

嵌字豆糖,顾名思义,首先它是豆糖,这个豆便是黄豆。不要小瞧这个黄豆,在嵌字豆糖里,黄豆起到“宣纸”的作用,黑字写在黄纸上。那个字,则是用的黑芝麻,黑芝麻糖条,形成横竖撇捺的汉字笔画。有字有纸,字入纸上,便是嵌。这四个字的名字,亦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难怪徽州这片土地,会被誉为“东南邹鲁”。

(视频里是完整的嵌字豆糖制作工艺)

咬文嚼字,本意是在词句上的推敲和斟酌。当年,创造出这个成语的前人,应该是没有见识过徽州人的嵌字豆糖的。否则的话,他绝对不会用“嚼字”来形容文人墨客对文字的揣摩。一块块的嵌字豆糖,扔进嘴巴里,咬一口,嚼几下,吞进去。且不去深究究竟是什么样的味道,单是这样的行径,是否觉得很神奇?或许,那些读书人,多来吃几块徽州的嵌字豆糖,提笔写文章的时候,腹内便有万千文字喷涌而出,压根都不需要去思考了。

既窄又长的嵌字豆糖条,在老师傅的手起刀落下,一块块分隔开来。糖的两边,各是一个充满祝福寓意的汉字。甫见此物,视频中的金老爷子,推开嵌字豆糖,纷纷摊开的豆糖,一个个汉字跃入眼中。麦芽糖的粘合,芝麻的清香,黄豆的醇香,三味相辅相成,相互融合。闭上眼睛,仔细品味一番,你会发现,三种味道,充斥在味蕾间,泾渭分明,那才是人间至纯之味。

小孩吃下“礼”,定然能够知书达理,谦逊懂事;老人吃下“寿”,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新人吃下“囍”,举案齐眉,白头偕老;全家吃下“吉”,吉祥如意,万事顺遂。中华汉字,博大精深,寓意深刻,嵌字豆糖常做的那些个字,莫不代表着乡人们,最为质朴的祝福之情。我猜测,嵌字豆糖之法发明的时候,徽州乡野的人们,大抵都是不识字的。不知道,哪位饱学的秀才,困顿中成为制糖者,或是秀才给制糖者指点的创意。总之,在那个大家都认字的时代,这些饱含祝福的汉字,就这么流传开来。想想,不识字的工人,硬生生记住了笔画,这还真是不一般啊。

因了《舌尖上的中国3》的缘故,原本偏居祁门一隅的嵌字豆糖爆火。其实,不仅是外地人鲜有知晓的,就连我这徽州土著,在此之前也从未听闻嵌字豆糖。所以,很抱歉,今天的《舌尖上的徽州》这篇文章,我可能没有办法融入更多童年的记忆,来书写。文末,感谢汪颖聪提供的嵌字豆糖的图片和视频,有想尝尝这神奇的嵌字豆糖的朋友,直接某宝搜索店铺“1667徽州往事”,记得是搜店铺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