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徽州(79)又是一年端阳节,该吃裹粽啦!
舌尖上的徽州(79)又是一年端阳节,该吃裹粽啦!
司马狂/文
迈过三十岁的门槛后,总觉着日子过得飞快,一年又一年的,眨眼间就过去了。这不,春节的记忆似乎就在眼前,马上就又要端午啦。任何节日,对于我而言,最为紧要的莫过于吃什么,但凡没有对应美食的节日,那基本上是属于“耍流氓”的节日,是应当被唾弃的。所幸,端午节是有美食可吃的,那便是歙南人称为裹粽,外乡人唤作粽子的,否则这节日不过也罢。
(点击上面视频,观看裹粽制作完整流程)
裹粽,这个名字其实能准确表达包粽子的形态,那真的是白白胖胖一个大饭团,被裹得严严实实的。裹粽子的这层叶子,叫做裹粽叶,外面捆扎用的是棕树的棕皮结,棕皮结是棕树顶上的嫩叶,呈绿色,很硬。以前卖肉的也是用棕皮结穿肉,打个结,拎着走的时候,肉也跟着晃啊晃。乡人每年都砍棕皮结,棕树也就接着往上长,树干逐渐长出棕来。这个棕,对于歙南人来说极为宝贵,既可以做成蓑衣,更是打棕绷床的必需品。如今村里大多数的人都常年在外,棕皮结都鲜有人去砍。我记得在我小时候,吃完粽子,还要把裹粽叶冲洗干净,来年接着用。
圆圆的糯米,清洗过后,浸泡十几分钟,加上事先腌制好的大块猪肉,这便是我最是喜爱的大肉裹粽,倘若那肉是火腿的,则更为美妙。小时候,家里穷,别说火腿,能在粽子里塞入一小块肉都已经不得了啦。其实,裹粽里的那块肉,可千万不能是纯瘦肉,一定要肥瘦相间,那样咬下去的时候,滋滋冒着猪油才是最令人享受的。至于裹粽里包蜜枣、板栗之类的,我是不屑一顾的,没有肉的裹粽,还能算裹粽么?
包裹粽的时候,相邻人家的妇人,总是会聚在一起,先帮你家包完,再大家伙一起帮下一家包好。最佩服她们的是,双手纷飞,似乎包裹粽是信手拈来的事,完全不需要动脑子,几乎就是下意识的动作。笨拙如我,试图独自完成一个裹粽,却怎么也折腾不好,这或许就是天生的缺失。母亲会包裹粽,却觉着为了一个节日的食材,如此大费苦心挺浪费时间的。于是就简化成煮一锅糯米饭,里面也有肉,却让我耿耿于怀好多年,端午节的仪式感顿时缺失殆尽。
裹粽包好,家里的土灶最里面那口不常用的大锅,要开始发挥作用啦。一个个的裹粽置于清水之中,底下灶膛里,木柴遇火,尽情释放着蕴藏的热情。裹粽们一边洗着热水澡,一边开始逐渐产生变化。若是里头的食材们有生命,或许会感慨着,悔不该只图热水澡的舒适,现在倒好,马上就要成为人们口中的美食。
在外日久,天南海北的都跑过,顺带着哪里的粽子都尝过,却不知道为什么独爱徽州裹粽的味道。你非要让我准确说出徽之裹粽同旁的地方粽子的不同,我真心没有办法用文字清晰而准确的去表述。只是觉着,唯有徽州的裹粽才是有灵魂的,才是能够令我的味蕾找寻到记忆的味道的,别的粽子只能果腹。我想,这就是我身子里携带着的徽州基因在作祟,这基因可能我此生都无法改变。
附录:其实端午节吃粽子,一开始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另外徽州还有好些个地方,端午节并不吃粽子。再者端午节徽人习俗,会在房子四周撒上石灰,以及在门口挂上艾叶。这些可以点击下面蓝色标题,跳转阅读,看完记得回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