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西山寻塔---蒙山胜迹
【大佛脚下栖身处】
--- 开化寺塔群 ---
太原西山开化寺是一个很古老的寺院,要说建于东汉,纯粹是瞎扯。寺院本身今天还有残存,仅是清代遗迹了。但是开化寺遗址上残留的其他遗迹还不少,其中最主要的是北齐高洋雕凿的大佛。此外还有一个重要遗迹,就是塔群。其实塔群远比大佛保存的完好,可惜在上世纪那段愚昧而疯狂的岁月里被彻底摧毁,仅剩下一对双塔,和一大堆残破的构件,散落的漫山遍野。那对双塔就是著名的开化寺连理塔,早为人所知,而摧毁的高僧舍利塔群便默默无闻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这些散落的古塔构件,才被挖掘收罗起来,重新树立在开化寺遗址的右侧山坡上。由于无法完全复原,所以大部分古塔仅保留塔身主体,新配了其他构件,只一少部分古塔用原构件拼凑起来。2006年在发掘蒙山大佛遗址时,在蒙山顶还发现了一座宋塔遗址,可惜我没找到。
我曾与2013年10月寻访过开化寺旧址,由于主要是为了寻找梵宇寺塔群,所以对开化寺塔群拍的比较潦草。结果是,本次寻访恰恰又是主要为了梵宇寺塔群,对开化寺塔群的寻找又有些匆忙,除了宋代塔基,可能还有零星散布的古塔没拍到。
开化寺双塔即“连理塔”,建在开化寺左侧山坡上,地址平阔,塔型奇特;据地方史料(据说是《太原县志》)记载,双塔建于宋淳化元(990)年。 而仅仅在十年前宋太宗刚灭了北汉,彻底夷平了称雄中国历史一千五百多年的晋阳城,十年后就跑到晋阳遗址边上建塔。不过,宋灭北汉基本是受苦不受罪,只是多往河东跑了几趟。以北汉的实力,对宋国造不成什么重大损失,也就是辽国人罩着勉强过关而已。最后攻城虽有点艰辛,北汉也没歇斯底里,得知辽国人来不了就降了。所以赵老二夷灭晋阳城,不一定是仇恨晋人,何况在“烛影斧声”之前,他还受封晋王,这里是他家,他只是不想再让晋阳城左右局势了。
开化寺双塔南北并立,建在一个基座上面,两塔亲密依偎,左边的塔叫“化身佛舍利塔”,右边的塔叫“定光佛舍利塔”,大约就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二佛并坐”原理在建筑上的反映。两塔均为方形单层亭阁式,同高约15米,外观基本相同,但不是完全一模一样:其一,左塔座束腰部分砌筑壸门,而右塔座素面;其二,左塔除正面辟真门以外,其余三面均辟假门,而右塔只后面辟假门,左右两面砌假破子棂窗。
双塔均以平薄的绳纹砖夹铺黄泥砌起直筒状塔身,垒砌到塔顶部位时,向内外同时叠涩15层,向外形成深远的出檐,与唐塔一般;向内则作为塔心室封顶。然后在塔檐上反叠涩5层做成平台;刹座只叠涩1层,其上即砌装仿木构勾栏形成刹座;刹身转为八边形4层(左塔3层)仰莲瓣,其上为八边形仿木构亭阁,亭阁的4个正面辟普通券门,4个隅面作毬纹格子假窗;小亭阁的转角铺作单枓只替做的较精致(右塔稍潦草)。(修复后的)小亭阁上反叠涩4层结顶;刹尖为束腰须弥座承两层仰莲瓣托宝珠。
双塔由于深远的出檐,如唐塔一般豪迈,因此有资料称双塔可能是唐塔,这个说法不知道是找到了记载,还是想当然。双塔最主要的奇异就在塔刹,这种繁花般的塔刹多出现在宋金时期的塔上,特别是晋北五台山区域,这种形制的塔残存不少,但晋中一带仅有此双塔。
在晋国以外,这种繁华的塔刹多不是花瓣,而是佛龛或动物形象,但时代也全部指向辽宋金。可见,这种形制有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这开化寺双塔(包括五台山区域的同类塔)也常常被人称为“花塔”。只是晋国这种花塔的塔刹,似乎没有那些公认的“花塔”塔刹高大繁华。因此,我私以为,此种形制还是叫“亭阁式”适当。
在开化寺双塔(主要是左塔)的塔心室中,残存着较大面积的壁画,但由于破损严重画面凌乱,看不出所绘内容,时代特征也不明显,大致印象是元明时期。另外,在双塔正面火焰型门楣上,残留着十分完整而鲜亮的“海石榴华”图案,在塔檐下束腰部分绘有一圈小坐佛,只个别残存轮廓。
站在开化寺双塔前,就能遥遥望见巨大的北齐坐佛。从双塔前经开化寺山门,朝大佛一路北去,走不多远,就会看到一坡新修的台阶。顺台阶攀上,就是开化寺塔群遗址所在处。
原塔群就在此处,塔群建在山坡密林中的两台阶级之上,上层残留有15座,下层残留8座。除双塔及另一处宋塔遗址独处外,按照我拍摄的顺序,分别暂编为23个序号。
开化寺塔群与附近的其他塔群形制一般,现存古塔及遗址全部由石灰岩、白云岩和粗砂岩雕造而成。由于这些石质过于粗劣,特别是白云岩和石灰岩,年久经风雨就开裂成五划六道,裂缝与字体笔画一样,极扰乱视线,致使现场释读塔铭十分困难。
虽然绝大部分塔身上都有详细的铭文,但经过现场和照片的仔细释读分辨,仍只能初步读出有关时代信息的部分。大致情况是这样,23座石塔及遗址中,有13座能明确或基本推断出时代,即五代塔1座;宋塔5座;金塔6座;元塔1座,其余无识。
无法从铭文识别的其他塔,仅以塔身纹饰与同地域其他塔群,特别是交城天宁寺和玄中寺塔群、太原太山寺塔群等对比,大致推断为元明时期的石塔。
塔群23个编号的塔及遗址如下:(文中“口”字均为无识别字)
01号塔,严公法师寿塔,铭文开头“口口和尚寿塔记”,塔主太原阳曲人,石塔凿立于金泰和八(1208)年元月初九。仅存六边形主塔身,其余构件新配。
02号塔,未找到塔名及年代落款,但铭文中有“天会五(1127)年”字样,推断为金塔。仅存六边形主塔身。
03号塔,六边形塔身及铭文保存完整,但未找到塔名和塔主,怀疑原塔还有一截塔身失落。不过落款清晰:大定十四(1174)年八月十五日。
04号塔,是砂石垒砌的,塔身只剩半截,风化无一字。但是八边形塔座却保存的极其完好,雕凿精美。塔座两层,底层为圭角须弥座;上层为普通须弥座,下涩雕宝装莲花纹饰,束腰部分圆雕花卉,每面不同。按其形制推测,可能是明代所造。
05号塔,仅存六边形塔身,其余构件新配。未找到塔名,可能也是另有塔身。塔主为多人,能辨识的有四人,均为“清”字辈:1、清忍,俗姓何,太原董茹村人;2、清应,俗姓白,皎德村人;3、清口,俗姓李,阳曲县安胜庄人;4、清口,俗姓韩,丰泉村人。四人行实均大致能释读。落款为:大宋元祐七(1092)年八月九日建立。
06号塔,西山开化前寺主显公塔。仅存六边形主塔身,保存完好,铭文清晰,能流利释读。落款为:大定二十二(1182)年口月二十六日。
07号塔,为造像塔,仅存六边形主塔身。塔身正面(无方向)为线刻图,左右隅面各雕菩萨立像一尊,头破损;其余三面镌刻铭文。塔身虽完整,但开裂严重,无法流利释读“...开化寺...师讳口口,俗姓赵...”等,铭文中有“清口”字样,参照5号塔上的“清”字辈现象,及塔身造型风格,推测可能是宋塔。
08号塔,秀公大师灵塔。仅存六边形塔身,虽完好无缺,但字迹浅显,风化脱落严重,无法全文释读。幸好落款清晰:大德九(1305)年五月初四,门人福聚立石。
09号塔,仅存六边形塔身,整体完好,但裂痕密集,无法释读。好在落款一面大致清晰:宣和三(1121)年前五月十六日,师弟赐紫...口海 书。
10号塔,仁公院宰塔。仅存主塔身,整体完好,细部裂纹严重,无法释读,铭文中有“大德”字样,但无法连贯上下文,不好判断是否为年号。
11号塔,仅存六边形主塔身,破裂有缺失,且变色严重,无法释读。铭文中有清晰的年号“元祐二(1087)年五月初九日”,不管是否为落款,该塔当是宋代无疑。
12号塔,仅存六边形主塔身,风化开裂变色,未找到塔名。铭文中有“西山开化寺主故塔记...俗姓王,世本口县...宣和年送口口寺出家”,故推测为宋塔。
13号塔,开化云禅师塔。仅存粗大八边形主塔身。这是开化寺塔群中保存最好,历史价值最大的一座塔。长篇铭文清晰完整,大致可以释读。该塔铭文网上有录,但是结尾处落款不明确。但文中有“皇统二(1142)年”“明昌三(1192)年”等字样,故为金塔无疑。
值得一提的是,网上所言此塔为明昌三年立不对。而网上录文有“相州节度使昭武大将军耶律熙载仪同皇叔大兴尹荣王”一句中“仪同皇叔”是后来改的,原文是“仪同三司”,而网文只强调“皇叔”。事出紧迫,未及查找《金史》。
14号塔,也仅存八边形主塔身,但仅这一截塔身即高达2米以上,是塔群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新配的构件也十分高大,塔身被高高举起。虽然塔身上字迹较为清晰,但也无法拍到全部八面。 侥幸的是,胡乱拍的一面中,即有清晰年号“长兴元(930)年八月二日”,这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年号。
15号塔也是一座八边形造像塔,通体由砂石凿成。高约2.5m,虽在树立状态,也完全是原始构件,但明显是后来拼合成的。就主塔身来看,正面(无方向)是已风化的仅剩轮廓的“启门图”,左右两侧各镌一尊弟子立像,左侧的造像容貌尚存,也残存少许衣纹,但时代特征不清。
其余构件中,雕凿且残留最精致的是一件塔座底层和一块束腰石,这两件连同塔基可能是原址原物。塔座是较薄的一块整石,八边均圆雕精美的卷云纹;束腰石每面浅刻火焰型壸门,壸门内雕龙虎麒麟等各种瑞兽,虽都风化的细部模糊,但残留轮廓依然生动感人。如此艺术,与附近其他塔群中的元明石塔相比,明显可能较早,比如宋金。
16号塔,西山开化寺四公寿塔记。仅存六边形塔身,保存较好,但释读困难。铭文中记述了开化寺“宗”字辈的四个僧人,即所谓“四公”,其中有李姓一人。落款较为清晰:大定十五(1175)年五月重午建。
17号塔,是一座圆型小石塔,最大直径约50厘米,高1.5米,形制较为独特,保存完好,整体看上去可能是原状。塔基是一块素面圆石;塔座为仰莲瓣平台;花瓶式塔身正面开小浅龛,可能是嵌装塔铭的,弧形瓶口正好是塔檐;刹座是格桑花瓣;刹尖为仰莲瓣托宝珠。从塔刹纹饰来看,当是元、明遗物。该塔形态小巧秀气,是塔群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塔。
18号塔,是一座八边形残塔,仅剩基座,塔基为圭角状桌形,形态较大,与4号塔极相似,可能是同时代所遗。塔座上随意摞着一块残件,形态怪异,像一口钟,但满身遍布圆髻,可能是一座钟形塔的塔身。
19-23号塔,全部为遗址,集中位于塔群右侧的山坡上,可能就是塔群未整理前的状态。这5座塔遗址可能是整理剩下的,虽然零散,但明显是5个个体,因此也统一编号记述。其中有两个基座,都为圭角状;以及其他构件上的纹饰信息所反映,这几座塔可能都是元、明遗物。此外,另有个别零散构件,抛落在附近的崖沟荆棘中。
开化寺塔群的现状大致就是这样。
开化寺塔群遭到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整个塔群中仅剩一座小塔貌似原状,但就是这座小塔,也不排除是后来重新树立的可能。毕竟它构件少,形制简易,很容易重新核对安装起来。其余所有的塔,绝大部分石塔只找回了主塔身,塔座、塔檐、塔刹等构件全部失落,都是新刻新配的。
遗憾的是,这些新刻的构件,虽然本身的做工也精细,但复原的石塔外形,全部是臆造的,丑陋不堪。按说,像开化寺这样的塔群,在附近很多,完全可以参照来复原。
另外,开化寺塔群中的这些石塔,绝大部分是元代以前的,这是此处塔群的一个显著特点。附近其他同类塔群中,多是元明遗存,唐(五代)宋金石塔极其罕见。可惜的是,尽管开化寺塔群中多早期塔,但都只剩下没头没尾的一截塔身,除了铭文中反映的历史信息外,于古塔文物的比照断代一无帮助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