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可恨之处(二)
讲道德而无道德
读书人靠什么来立身扬名?一曰学问,二曰道德。学问决定着一个人能爬多高,道德却决定了他能走多远。奔波忙碌非我所愿,但想到虚名与实利便再苦也甜。这个道理适用于芸芸众生,但读书人的怪癖在于宁可不要实利也要虚名——他们不仅要名扬四海,还要彪炳千秋,仿佛人活着时不叫活着,死了以后还能被经常提起才算长生不老。
倘若文章做得好,一篇就足以青史留名。但这个行业竞争压力也不小,加之有人天资愚笨死活不开窍,因此就得另辟蹊径曲线救国。所幸我们的先人重人伦轻科学,读书即是学道理,最后都可归结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云云。因此干嘛不像跳棋一样直接跳到终点呢?虽然文章做不好,却可以在道德上大做文章。
读《万历十五年》时有个“段子”很有趣。某大臣上书把皇帝批了一通,有人劝皇帝杀掉他。皇帝却说偏不,因为这种人一心想要留名青史。要是杀了他,他就能得到忠言直谏的美名,岂不正中他下怀。读罢我倒是险些惊出冷汗,不是因为怕杀人,而是讶于竟然有人为了虚名肯以命相搏。
强调道德是没错的,但当道德变为僵化的形式而背离了本义,就会沦为一种工具。可是没有办法,统治者总得靠些什么教化民众,使他们驯服而易于管理。对于愚民,吓唬是最管用的方法,比如这辈子不行善下辈子遭报应。但是这还不够立竿见影,因为下辈子总归是遥远的。这时候道德就显示出了优越性,因为它就在今生今世,是最便于宣传和利用的。
统治者很聪明,读书人也很聪明。对于以下侍上,投其所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你提倡我便践行,你稍微表现出一点点动向,我就勇往直前哪怕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关于道德,可歌可泣的故事与可悲可笑的一样多,在此不必赘述。但其情节的真实性和目的的纯洁性究竟如何,有多少是虚情假意矫揉造作,这就值得玩味一番了。
金圣叹曾经写道,“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曰:动动动......”,一连三十九个动字。道德本质上是反人性的,因为它并不符合趋利避害的原则。但它是有用的,因为假如人人发挥自私的本性,人类将退回到弱肉强食的丛林状态。
读书人不一定是最讲道德的群体,却一定是最会讲道德的群体。知识分子都难免带点清高,可是这种清高一旦被现实击碎,最奴颜婢膝的恰恰还是他们。文人走狗数不胜数,祸国殃民的是他,粉饰太平的还是他。
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这话够重了吧,但还不够穷形尽相。如果真有“百鬼图”,一定不能少了“读书鬼”,只是我还不能想象出怎样描绘才最妥当。或许应当干脆泼一碟墨水上去,再胡乱涂上几笔,直至面目全非。倘若遇到不道德的读书人,切记不要问他书都读到哪里去了,只需记住一句话:吃了青草放驴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