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动物、植物还是人类,都有息息相关的命运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大家好,欢迎阅读小编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喜欢哟~
原文作者丨[日]稻垣荣洋
作者丨[日]稻垣荣洋
摘编丨何也
从野生动植物与人类共同的起源开始,形形色色的生命们已经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35亿年。在漫长的时光中,不同的生命走上了并不相同的道路,也由此塑造了我们的现在。
2013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第六十八届会议决定宣布每年的3月3日为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以提高人们对世界野生动植物的认识。2021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的主题是“森林与生计:维护人类和地球”,而我们国家的宣传主题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生命更是其中亘古不变的存在。在地球漫长的46亿年生命长河里,生物慢慢进化出生命更迭的机制,从而才有了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和“死”,隐藏在生物中的“死亡”,其实是被创造出来的。所有的生物,都是传递生命的“接力棒”。
在静冈大学农学研究科教授稻垣荣洋所著的《每个生命都重要》一书中,他向我们讲述了29种生物的生命历程。这足以让我们意识到,自诩为高级生命的我们,与其他生命——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一样,都有着息息相关的命运。
以下内容节选自《每个生命都重要》,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每个生命都重要》,[日]稻垣荣洋著,宋刚译,中信出版社2020年9月版。
神秘的生命起源:海洋雪
海洋雪
在日光照射不到的深海中,有一种白色的物质,宛如雪花般飞舞飘落。
这雪一样的物质,叫作海洋雪,名副其实,是“海洋中的雪”。
海洋雪的真实面目是浮游生物的尸体。
浮游生物(plankton)一词来源于表示“浮游”的希腊语,指的是悬浮在水层中的个体很小的生物。
浮游生物包含许多种类。如刚出生的小鱼宝宝、虾蟹的幼体、水蚤等小型动物以及微小的单细胞生物都被叫作浮游生物。
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单细胞生物是最原始的生物,没有复杂的构造,只是进行细胞分裂,增加数量。
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这算是原有的个体死去,崭新的个体的诞生吗?还是,新的个体只是原有个体的分身呢?
对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而言,“死亡”并不简单。单细胞生物一分为二,这其中没有留下母细胞死后的遗体,说明这当中并不存在“死亡”。
它们只是一心一意重复对自己的复制而增加数量,如此单纯的生物,不存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
生命在地球上诞生大约是三十八亿年前的事情。在所有生命都是单细胞生物的那个时期,生物中是不存在“死亡”的。
一般认为,“死亡”造访生物,大约发生在十亿年前。有很长一段时间,生物不会死去。因此,“死亡”是生物在长达三十八亿年的生命历史长河中,自身创造出的一个伟大发明。
一个生命如果只是通过复制而增加个体,便不能推陈出新,还会发生复制失误而导致退步。因此,生物在进化中选择了不破不立重新构建的方法。
但是,如果全部破坏掉,便难以有继承。因此便有了从母细胞那里携带基因,再结合并制造新生命的方法,那就是雄性与雌性的性。也就是说,在创造雄性与雌性构造的同时,生物创造出了“死亡”的机制。
在拥有相对复杂构造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身上,虽然没有雄性与雌性这种明确的“性”的划分,但两个个体结合后重组基因,会成为两个新的个体。
两只草履虫结合后,成了两只新的草履虫,像这样重生过后的草履虫因为不同于原先的草履虫,所以可以认为新的草履虫被创造出来,而原有的个体已经死去。
就这样,生命创造出了“重生”的机制。
单细胞生物不会死。但是,那只是说它们没有寿命。单细胞生物也不可能永远活着。构造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会因为水质、水温的一点点变化而死去。于是,单细胞生物的尸体堆积在海底。
在漫长的地球史中,海洋“雪”一直下个不停。
正如成语所说:积土成山。小小的浮游生物的尸体,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渐渐堆积,终于成了岩石。
放射虫硅质岩就是由放射虫这种小小浮游生物的尸骨堆积形成的。另外,石灰岩也是由有孔虫的尸骨堆积而成的。
在可畏可怖的时间长河中,小小的浮游生物的遗骸,创造出了地球上的陆地。形成如此多的岩石,究竟需要多少生命的诞生和消亡呢?究竟又有多少生命在其中起起伏伏呢?
浮游生物的遗骸不动声色地、静静地、静静地沉下去。永远不会停止,也绝对没有人看到,海洋雪就这样降落堆积在幽暗的海底。
生命就这样持续了三十八亿年。
斑马
人们一定会感到惊讶,斑马的孩子在出生几小时后就能站起来,不一会儿就能来回跳动、奔跑。
而人类的孩子从出生到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走路,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这么一比,斑马的发育速度令人惊讶。
斑马能如此迅速地站立、奔跑,是因为它们如果不这么做就无法生存。
肉食动物如狮子,不会因为它们是刚出生的小斑马就手下留情。相反,狮子一定会去袭击刚出生的小斑马,把它们当作可口的猎物。
狮子
大多数小斑马在成年前都会成为肉食动物的盘中餐,只有那些成功逃跑的幸运儿才能存活。
当然,成年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
稍有不慎,哪怕是一瞬间的大意都会丧命。而且,那些跑得不够快的斑马,同样也会被吃掉。
只有足够警觉、跑得足够快的斑马才能够活下去。斑马就是这样生存和进化的。
人们经常会讨论,未来人类将会怎么进化。也许头脑会更发达,变成大头人,四肢则会由于不运动而变细。
但是,这样的进化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适者生存是进化的动力。如果在一个大头人才能生存,而小头人会灭绝的残酷时代,也许人类的头部会变得巨大,但是人类的世界并非如此。只有发生残酷的生存竞争时,才会引发进化。
动画电影《马达加斯加》(2005)剧照。故事讲述了生活在纽约的中央公园里的狮子亚利克斯、斑马马蒂、长颈鹿麦尔曼以及胖河马格洛丽亚的故事。有一天,一群流浪的企鹅令斑马马蒂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那就是逃出动物园,探寻自己的故乡,寻找新世界。
斑马的世界里没有“衰老”这个概念。
斑马擅长奔跑,不会轻易被狮子逮到,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只要奔跑能力稍有下降或者身体稍有不适,就会成为狮子口中的美食,它们活不到变老的那一天。狮子有时会给已经倒下的斑马致命一击,也有时会直接吃掉一息尚存的斑马。被狮子袭击的斑马会努力挪动自己的身体,然而,狮子会从柔软的内脏开始吃。
即使是没有遭到狮子袭击的幸运儿,当它们生病或者因受伤十分虚弱之时,秃鹫就会聚集在它们身边。那些等不及斑马丧命的秃鹫会直接啄食斑马。要是所有的秃鹫一齐上阵,斑马巨大的身体便会在顷刻之间化为白骨。
无论如何,斑马的一生都是以被吃掉而收尾。
据说,在动物园中生活的斑马,寿命为三十年左右,而我们并不知道野生斑马的寿命。
享尽天年——在斑马的世界里,这种幸福的死法是不存在的。
没有了力量,
狮子便成了其他动物的食物
狮子被称为百兽之王。
它们每天都在不停地袭击斑马。
可悲的是,就算它们是百兽之王,在抓住斑马获得满足之后,它们终究还是会再次感到饥饿。
负责捕猎斑马的是雌狮。强壮的雄狮负责保护狮群和确保捕猎的势力范围。雌狮就在雄狮的保护下参与对斑马等动物的围猎。
但斑马也不会坐以待毙。对于狮子而言,追上拼尽全力奔跑的斑马群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其实,大多数时候捕猎是以失败告终的。
为了保护自己,草食动物也发生了进化。对于狮子而言,刚出生的大象和犀牛容易捕食,但它们无法与成年象或是成年犀牛抗衡。如果被成年象或成年犀牛发现的话,狮子可能会遭到反击而丧命。
野牛或角马等牛科草食动物的角比较发达,它们以此威吓狮子。狮子想吃它们的幼崽,有时会被护子心切的野牛撞开,甚至会被野牛角顶伤从而丢了性命。
草食动物的难处在于它们总被狮子惦记着;而肉食动物也有难处,那就是它们如果不吃其他动物的话就会饿死。对于狮子而言,捕猎同样是殊死一搏。
如果捕猎一再失败,没有猎物的狮子会被饥饿所威胁。最先牺牲的就是小狮子。
斑马等草食动物每次怀孕会产下一只小斑马,但是狮子每次怀孕可以生下两三头小狮子。一次生产的孩子数量多,狮子后代的生存率也许更低。
纪录片《野生动物奇观》(2003)剧照。
有的雌狮会被拼命自卫的斑马用后腿踹伤。受了伤或者是得了病的狮子便无法捕猎,渐渐变得虚弱。它们一边忍受伤痛、疾病、饥饿,一边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雄狮也是如此。
身强力壮的雄狮会成为狮王统领狮群,而那些缺乏力量的雄狮则会被逐出狮群。这就是狮子世界的生存法则。
狮群之王也并非一劳永逸。一旦它们上了年纪出现衰老的迹象,就会被年轻的雄狮取而代之,并被驱逐出狮群。可悲的是,继承了狮王血脉的孩子会被新的狮王杀掉。要想保证狮王的血脉,并不容易。
被驱逐出狮群的狮王会怎么样呢?
从雌狮集体出动捕猎斑马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捕猎到底有多困难。
即便是被称为百兽之王的强壮有力的雄狮,孤军奋战也是很难捕到猎物的。它能做的只有寻找鬣狗吃剩的动物残骸。被逐出狮群的雄狮连一顿饱饭也吃不到,最后会饿得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
自然界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等待着动物们的命运无非两种:吃或者被吃。
没有了力量,狮子便成了其他动物的食物。
鬣狗、胡狼和秃鹫一直等着狮子弹尽粮绝、筋疲力尽的那一刻。
虽然狮子在动物园里可以活三十年左右,但据说它们在野生状态下活不过十年。
即便狮子是草原上的百兽之王,也没有什么舒适的死法。失去王者力量之时,便是它们死期的到来之日。
于是,狮子也被吃掉,最终走向死亡。这就是自然界的法则。
狗出于对人类的需要主动接近了人类
狗原本是由野生狼驯养而来的。
可是,狼是凶猛的肉食动物,它们是怎样从猛兽变成了人类的伙伴呢?
狼通常成群结队采取集体行动,头狼或地位较高的强壮的狼为保护狼群或家人,会具有极强的攻击性。而狼群中地位较低的狼,则会对领袖表现出温和顺从。那些温和的狼,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养的狗的祖先。
一般认为,狗走进人类日常生活的时间,要远远早于人类饲养山羊、绵羊等草食动物,开始畜牧生活的时间。畜牧起源于一万年前,而我们推测,早在约一万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狗便已经开始与人类共同生活了。
话虽如此,“狗起源于人类对狼的驯化”这一说法中仍包含着重重疑点。
原本对于人类而言,狼这种食肉的野兽应当是令人胆寒的外部威胁。那么,人类究竟是为何想要驯服如此可怕的食肉野兽呢?
而且,养狗的话,就需要将有限的食物分拨给狗。在狩猎采集的时代,人类与狼处于围绕猎物展开竞争的关系。如果饲养可以充作食材的动物,则很容易理解。然而我们还未找到人类需要养狗的原因。
还有一个疑问——就算没有狗,人类也可以狩猎,人类没有离不开狗的理由。
电影《一条狗的使命》(2017)剧照。
最近的研究认为,不是人类需要狗,而是狗出于对人类的需要主动接近了人类。狗的祖先被认为是一部分温驯的狼,它们在狼族中地位较低,既缺乏足够的食物,又没有单独捕猎的能力。于是,如今的狗——曾经有求于人类的狼族后裔——主动接近了人类,开始在人类的残羹剩饭中寻找食物。
而对于人类而言,狗可以帮忙在狩猎时追捕猎物,也可以站岗警戒外敌入侵,在很多方面都有助于提高狩猎的效率。
就这样,人类和狗结成伙伴关系,开始生活在一起。
然后,过了一万多年。
现在,进入了“宠物热”的时代。
狗不再追捕猎物,也很少作为看家狗而吠吼。大多数狗的主要任务是,当一只爱宠,被人类捧在手心里。
据说在日本,猫、狗的数量比儿童的人数还要多,有如此多的宠物进入了人类的家庭。像这样“狗狗大繁荣”的时代,大概前所未有。真可以说是宠物的天堂。
宠物商店里有可爱的小狗在出售,价格也比较容易接受,仿佛是挑选玩具般,每天都有许多的狗被买走。
人们对宠物狗的要求是“可爱”。
小狗如果没有在出生后不久的幼年期内找到买家,就会被剩下。
等待“剩狗”们的命运,是扑杀处理。
而幸运地被买走的狗,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失去刚买回家时那种小狗身上的可爱劲儿。于是其中也有一些狗,像玩具一样被玩腻了,不再被需要。
这类狗会被送到“动物保护中心”。虽然此处使用了“送到”和“保护”这两个词,可并不是所有的狗都能因此而获得保护。毕竟每天都有许多狗被主人丢弃后送来,对所有的狗进行保护是不现实的。
于是,动物保护中心会用二氧化碳气体对狗实施安乐死。说是“安乐死”,其实就是将它们赶入狭小的房间,剥夺氧气令其窒息而死。
仅在日本,每年就有共计五万只猫、狗被采取扑杀处理。
选择了人类作为伙伴的狗,早已经是离开人类便无法生存下去的状态。而现如今,它们只能面临这样的结局。
大象是否拥有认知能力呢?
是否能够共情呢?
有一个关于“象冢”的传说。
据传,大象在预感到自己的死期后,会主动离开象群,出发去一个叫作“象冢”的地方。那里散乱地堆放着许多大象的骨头与牙齿,大象就在这象冢中躺下,安静地迎接死亡。
传言告诉我们,大象就是这样,绝不让其他同伴目睹自己走向生命的尽头。
但其实这并不是真的。
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在大象一族中体形偏大的非洲象,其体长可超过七米,体重超过六吨。即使拥有这样庞大的身躯,也从来没有人在热带稀树草原上看到过象的尸体,因此才有了这样的传说。而且,据说是意在猎取象牙的偷猎者为了大批兜售象牙,而巧妙地利用了这一传说。
大象的尸体没有被人类发现,是有原因的。
大象的寿命约为七十年,这在动物中算相当长寿了。因此,大象的死亡本身就很罕见。
纪录片《地球生灵》(2011)剧照。
而且,在热带稀树草原干燥的大地上,有那么多的生物饿着肚子。如果有了大象的尸体,首先,鬣狗会咬破那粗厚的皮,啃食其中的肉。接下来,秃鹰会在肉洞中聚集,贪婪地吞吃。就这样,大象庞大的身体眼看着只剩下了骨架。最后连骨头也被风化,全部归还给大地。因此,人类才没有见过大象的尸体。
不过,现在的研究水平已大幅提升,我们已经能够观察到大象的尸体。
象冢只是一个传说。
随着对大象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大象或许能够认知死亡。据说有人看到过大象为死去的同伴哀悼的样子。比如,有些大象试图扶起已死的同伴的尸体,并将食物递给它们。还有的大象会把泥土和树叶撒在尸体上,仿佛是在悼念同伴。
大象是真的能够认知死亡吗?
都说大象是头脑聪明,有着强大共情能力的动物。我们知道,大象由母象和小象构成一个个群体,群体中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流,从而相互帮助,共同生活。如果有同伴受伤或遇到麻烦,大象会伸出援手,鼎力相助,会相互安慰,发生争执后也会言归于好。
纪录片《象牙游戏》剧照。
这看上去简直与人类毫无区别,说大象是聪明的动物,从这一点来看确实如此。
那么大象是否拥有认知能力呢?是否能够共情呢?我们并不知道。
是不是动物之中,只有人类才拥有特殊的感情呢?
还是说,只不过是我们人类一厢情愿地用拟人的眼光去看待大象,这才认为它们是有感情的呢?
大象又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大象真的理解了“死亡”吗?
这可能只是人类一厢情愿地定义它们“看上去很悲伤”。或许,它们只是在照顾无法行动的同伴,并且对一动不动的同伴感到费解。
又或许,那只是出于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本能。
但是……
我想说的是,那么我们人类理解了“死亡”吗?一个人死去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呢?
谁也不知道。“死亡”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尚是一件无法理解的事情。
都说大象是会悼亡的动物。
说不定,大象对于死亡这件事,比我们人类知道的还要多,对于活着的意义,也比我们更清楚,从而比我们更加深刻地悼念死亡。
站在大象的视角观察,人类也是会悼亡的动物。
但是,在“死亡”面前,就连人类也是无能为力的。我们自负为万物之灵长,生活在科技万能的时代,可是面对死亡时,依然无能为力。当心爱的人停止了呼吸,永远不能再行动,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我们人类所能做的,也只是,只是悲痛。
本文节选自《每个生命都重要》,部分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编辑丨张婷
校对|李世辉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