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熟地,化痰,开胃,治腹胀便秘。利尿    邹羿

大量熟地,化痰,开胃,治寒药引起腹胀便秘。发热,腹泻

凡诸真阴亏损所致的发热、头痛、焦渴、喉痹、嗽痰、气喘,或虚火载血于口鼻,或脾肾寒逆为呕吐,或水泛皮肤,或阴虚泄利,或阳浮而狂躁,或阴脱而仆地各症,皆宜用之。是善用熟地特色之一。

固气摄血之功;喜用熟地配生地黄滋阴补肾,补血生血而凉血且清热退热之功;喜用熟地配白芍滋阴养血而通利小便之效。 
张景岳善用熟地黄治疗多种疾病,不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总能用得上,熟地与不同的药物搭配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功效,极大程度地扩展了其应用范围。

比如左归饮、右归饮能治肾之真阴真阳不足,金水六君煎滋肾健脾化痰,治肺肾不足之痰喘;三气饮治风湿痹证;固阴煎治阴虚滑泄,经水不固;胃关煎治脾肾虚寒之久泻;化阴煎治小便癃闭、淋浊疼痛等症;五物煎或决津煎治妇人血证;胎元饮治妇人胎动不安;赞玉丹治男子阳痿不育;六物煎治小儿痘发不畅;理阴煎、大温中饮治真阴虚弱、外感风寒之证;六味回阳饮治元阳之将脱;当归蒺藜煎治外科疮疡邪毒等。

痰涎痞满、虚寒泄泻
熟地最能消虚痰,以其能填补肾气而化无形之痰也。”对痰喘日久有肾虚者,不论是否夹有痰湿,即使有“舌苔黄浊不化”,熟地黄亦在所不忌,且大剂重投,认为“肝肾之虚大者,当以摄纳为要”,并且告诫后学“勿嫌腻膈而畏之”。

此,对于脾胃湿盛、中虚气滞者,熟地黄的确会滞气呆运,助湿生痰,反增腹胀纳呆之弊,当然这种情况也不能说是不能用,我们可以仿景岳脾肾同治金水六君煎法来治疗。而对痰浊在肾、脾胃运化正常者,则更无此弊端,用熟地来消人体之“虚痰,就再合适不过了。

叶天士近200个医案中,除了人们熟悉的温肾填精养血外,还有一些医者少用甚至不用的例子,如咳嗽痰多、气逆、音嘶、喘闷、短气,尤其伴有外邪的,方中也多用熟地,《未刻本叶天士医案》首案便是其例。

如果遇到年老有痰之人,最好要问下痰的味道,若为咸痰,则定属肾虚上犯无疑。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因此要阴阳制化气血才能生旺,现今有些医生看到人阳气不足一味用扶阳之法,殊不知短期调整气化效果不错,但远期疗效不佳。正是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故,燃料不够火是烧不起的,而以熟地为代表的补肾精药正是人体之火源源不竭的原动力。

熟地的用量与注意事项

关于用量,古今善用熟地黄,深谙熟地运用之法者,多是主张重用,这从以上几个医案中我们也都看得出来。张景岳是为善用熟地黄之第一人。他从维护人体元阴与元阳之理,推崇熟地黄。提出人体“阳非有余,阴本不足”,并强调了“阳虚多寒,宜补而兼温;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且景岳有“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著名论断。唯熟地黄“味厚气薄”,“阴中有阳”“能补五脏之真阴、补肾中之元气”,又因其属阴性缓,故倡“非多,难以奏效”。景岳不论温阳或益阴时每多重用熟地黄,或用熟地补虚以治形,或阴中以求阳。景岳用熟地黄,常用至一二两甚至二三两,如滋阴补肾之左归饮,熟地黄用量为1~2两;温补肾阳之右归饮,熟地黄用至1~2两;大补气血的两仪膏,熟地黄用至一斤。

清初名医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论述熟地黄应当大剂量应用,“或问熟地宜多用以奏功,抑宜少用以取效乎?熟地宜多不宜少也。然而用之得宜,虽重用数两不见多;用之失宜,虽止用数钱未见少。用之于肾水大亏之日,多用犹觉少;用之于脾土大崩之时,少用亦觉多;用之于肾火沸腾之病,用多而殊欠其多;用之于胃土喘胀之症,用少而殊憎其少。全在用之得宜,而多与不多,不必计也。”“熟地系君药,可由一两以用至八两。……补阳之药,可少用以奏功,而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以阳主升而阴主降。阳升,少用阳药而气易上腾;阴降,少用阴药而味难下达。熟地至阴之药,尤与他阴药有殊,非多用之,奚以取胜。”

对于熟地黄的使用剂量,我认为,只要对证,即可放胆用之,亦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少则30克,多则90克、120克不等。此外,对于熟地与砂仁配用的问题,张景岳早在《本草正》当中就有过相关解释,他言:“有用姜汁拌炒者,则必有中寒兼呕而后可;有用砂仁制者,则必有胀满不行而后可。使无此数者,而必欲强用制法,是不知熟地者正欲用其静重之妙,而反为散动以乱其性,何异于画蛇而添足?”

所以我们知道了,用熟地则必有熟地之征,如果一面重用其静重滋水之功,一面却用辛散来耗散真元,就是不得其法。而砂仁拌熟地,用熟地则必入砂仁是晚清孟河学说的经验,至今还有很多药学专书在熟地条下标明,可见其对后世极有影响,但这远非景岳本意。此外,我翻看了叶天士《未刻本叶氏医案》,在近200个医案中,叶氏也没有用砂仁相佐者,看起来是反其道而行,其实这正是深谙熟地本性的缘故,称得上延续景岳之学的典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