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泻心汤的临床运用和体会

五种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篇》,仲景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在《金匮要略》中用以治疗内科杂证,如泻心汤治热盛之吐紐,半夏泻心汤治寒热夹杂之呕吐,甘草泻心汤治虚实间夹之狐惑病等。由于其组方严密,标本兼顾,虚实兼施,配伍灵巧,随证施治,疗效显著。在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及吴氏《温病条辨》中.应用于治疗温病。路老师从事中医诊疗工作四十余年,对五种心汤运用灵活,积累了丰富经验,现整理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半夏泻心汤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鞔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宋本《伤寒论》149条)。此为柴胡证误下后的治法,该方主治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脘腹胀满,以呕为主的痞证。其方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本方以半夏为君,配干姜辛开温散,降逆止呕,芩连苦寒降泻,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共起降逆开结、和中泻热消痞之作用。《金匮要略》用以治疗寒热夹杂之呕吐痞证,《温病条辨》用本方加减治阳明暑温浊痰、湿热互结心下之痞或阳明湿温呕甚而痞者。

病案举例:胡某,女,50岁,1981年3月14日门诊,病历号267617。

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喜矢气,嗳气,心慌气短,四肢肿胀,时有自汗,背痛,寒广西中医药

热往来,胸中懊侬,失眠,小便时黄,大便时干或不爽,苔薄黄,舌红,脉弦细微数。此为邪热阻滞心下,气机不利,则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喜矢气,嗳气,脾虚气分不足,故心慌气短,四肢肿胀,时自汗;营卫不和而背痛及寒热往来;热扰心经,波及小肠,故胸中懊侬,失眠,小便有时黄;脾虚气机失常,则大便时干或不爽;脾虚湿郁化热,故口干不思饮,苔薄黄,舌红,脉弦细微数。证脾虚湿滞化热,阻滞胃脘,气机不利而致痞。以辛开苦降、健脾利气、宣通气机为治,用半夏泻心汤减大枣之腻,加香橼皮迤气宽胸,白芍和营卫。处方:半夏9克,干姜2克,黄连6克,黄芩9克,太子参9克,甘草6克,香橼皮9克,白芍12克,

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心下痞、腹胀、胸闷、气短诸症减轻。继以代赭石汤加减5剂而收功。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154条)。本方主治关脉浮之热痞证。其脉浮非表证,乃邪热壅聚中焦之候。药用大黄泻营分之热,芩、连泻气分之热,共奏清热泻痞之功。《金匮》用以治疗热盛之吐紐血证;《温病条辨》用以治疗湿热痢,中焦痞结,神识昏乱或疟邪痞结心下等。

病案举例:周某,女,22岁,1979年7月21日初诊。

鼻紐一周,量多色红,心烦心悸,胸闷气短,苔薄舌红,脉弦细数。心主血属火,肺主气属金,开窍于鼻,心脉连肺,肺脉贯心。心经蕴热,故现心烦心悸;热灼肺府,则胸闷气短;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则现鼻鈕,上述诸证皆属心火刑肺,灼伤血络,治宜泻热凉血。方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黄3克(后下),黄芩10克,马尾连4.5克,白茅根15克,牛膝9克。3剂,每日1剂,

水煎服。

7月24日二诊:服上方1剂后,翌日鼻鈕一次,血量减半;服2剂后,晨起仅见鼻腔残留血痂;服3剂药后,未见出血,但仍觉气短。仍守上方,继服3剂。

7月27日三诊:仅觉心悸气短,予益气养心之品调理而愈。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155条)。该方主治痞而复恶寒汗出之阳虚痞证,方中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清热泻痞,附子辛热温经回阳。诸药共奏扶阳泄热消痞之功。

病案举例:高某,女,48岁,1981年2月14日初诊,病历号77784。

心下痞,不欲食,手足麻木,大便略干不爽,善忘,无故欲哭,胃中冷,阵发性心中热气冲巅顶渐出汗,汗后心神稍爽,复而如故,苔黄腻,舌暗红,有齿痕,脉沉弱。此乃湿热阻滞胃脘,气机不畅,腐化失司,故痞而不欲食;邪困脾胃,脾主四肢,胃通肠府,营气不布,气机失畅,故肢麻大便不爽;心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则胃中冷;正驱邪出,故阵发性心中热气上冲巅顶渐汗出,汗后心神稍爽;但因阳气不足,驱邪不尽,故复而如故。苔黄腻,舌边有齿印乃湿热之征;心阳不足,无力鼓动血脉故舌质暗红,脉沉弱。证属素体心阳不足,兼湿热困阻中焦,气机不畅,升降失司。治宜扶阳泻痞。方用附子泻心汤:黄连3克,黄芩6克,大黄6克,上三味开水泡15分钟,熟附子7.5克,煎20分钟,两汤相合,日服2次。

2月16日二诊:服上方2剂后,痞满大减,食欲见増,阵热、汗出亦减,大便见爽。劳累后仍有阵热、汗出,口苦不欲食,舌质转红、尖微赤,苔淡黄,咏沉滑微数。

原方继进2剂。

2月18日三诊:诸症基本消失,因药店未将药单包,病人将药同煎,冲服黄连末,服后大便略溏,但无所苦,胃中由冷变热而舒适,口微苦而粘,不欲食,舌紫红、苔白腻亦减轻,脉弦微数。治宜清热祛湿,调理脾胃。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4剂,药后,心阳复,湿热祛,气机调畅,痞证自除。

生姜泻心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革,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154条)。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主治胃虚水饮食滞之痞证。方中生姜、半夏散水和胃,降逆止呕;干姜温中化水;芩、连泄热消痞;参、枣、草补中益气,共奏和胃散水消痞之功。

病案举例:王某,女,38岁,1981年3月14日初诊。

腹痛,下黄白色脓性便,一天三次,伴里急后重,肠鸣,口苦,无寒热,近年来凡进食生冷即易腹泻,劳累则右眼睑、右口角抽搐。苔薄微白,舌淡红而润,脉细无力。此为饮食不慎,湿热侵犯胃肠,阻滞气机故腹痛,肠鸣,排黄白色脓性便;热邪内迫,湿性重滞,故口苦,里急后重;脾虚运化失司,故进食生冷易腹泻;脾虚水谷精微运化失常,气血生化无源,络脉失养,故劳累则眼睑,口角抽搐;苔薄白,舌淡红而润,脉细无力,乃脾虚有湿,气血两虚之征。证属饮食不当而感湿热,而素体脾虚气血不足,络脉失养。治宜清热祛湿,益脾养血,通营活络,扶正祛邪。方用生姜泻心汤加减:当归6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生姜三片,半夏9克,黄芩9克,黄连6克,党参10克,甘草6克。3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后胃肠湿热清,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液均除。

甘草泻心汤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鞍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158条)。该方主治再次误下,脾胃重虚之痞。在《金匮要略》中用以治疗狐惑病。

病案举例:焦某,女,20岁,1972年12月19日初诊,病历号237826。

口腔、阴部溃疡已六年余。六年前患口腔,阴部溃疡反复发作,始终未愈,伴头晕,视力模糊,双膝关节疼痛,畏寒,发热38℃,下肢浮肿。在某医院诊为“口腔炎”,“风湿性关节炎”,给予抗菌素,维生素等治疗,未见显效。胃纳差,渴不欲饮,脉弦细,苔薄白,舌质稍红。检査:咽不红,扁桃体不肿大,颈、颌、腹股沟淋巴结均不肿大,心肺无异常,肝大右肋下及0.5厘米。局部检査:口唇,舌及上腭可见小片状糜烂,呈浅在性溃疡,表面附有灰白色渗出物,有触痛。鼻腔粘膜亦发现有溃疡。妇科检查:大阴唇及阴阜可见三个豌豆大较深之溃疡,边缘不整齐,无明显红晕,表面有白膜覆盖。曾在首都医院做口腔或阴部溃疡分泌物涂片检査,未发现致病菌。中医诊断,狐惑病。西医诊断:白塞氏综合证。此为湿热化浊,上下相蚀,湿热阻络,气滞血淤而致病。治以苦辛通降、清化湿热。方用甘草泻心汤与导赤散合方加减:生甘草50克,川连6克,黄芩9克,干姜6克,制半夏6克,黄柏9克,黄芪6克,生地15克,木香12克,木通15克,肉桂1.5克,细辛1.5克,车前草9克。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加减7剂后,诸症减轻。再服13剂,自觉症状消失,口腔、阴部溃疡愈合。嘱仍服前方6剂,以巩固治疗91975广珥中医苟年9月24日随访病未复发。

体会

五泻心汤中的药物寒热并用,主要取芩、连苦寒降泄,姜、夏之辛开温散,祛湿化浊,并非用其散寒。叶氏云:“湿热,非苦寒不解”,又说:……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湿热弁存,过用寒凉,则湿凝不化,.湿遏热伏,湿不祛热不清,所以临证只要舌苔腻浊或润滑,即可配姜夏,但要掌握病情时机和湿热邪气之比重而调节辛苦寒温药的配伍用量,热重则多以大黄,芩、连苦泄;湿重则多以姜夏开泄。如胡某证属脾虚湿滞化热,用半夏泻心汤去大枣之腻,加理气宽胸等药,而脾运、湿祛、热清,痞证自除。

我们认为,临床应用五泻心汤关键在于掌握虚实错杂,湿热夹杂,升降失调的病机及苦辛并进,攻补兼施,寒热并用的药物配伍,以及辛开温散,苦降泻热,补脾和中之方义。临床虚实夹杂,湿热阻滞,气机不畅的胃肠肝胆病症很多,邪热壅盛热伤血络的病症也不少,只要掌握得当,五泻心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广泛的。

(0)

相关推荐

  • 【每天学伤寒】旋覆代赭石汤方

    张仲景&倪海厦 修田哥哥资料库 昨天 一七六:『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一个人伤寒,发汗,若吐,只有心下痞鞭,噫气,没有其他症状,单纯的噫气 ...

  • 甘草泻心汤的功效作用与禁忌

    基本信息 01 [出处]<伤寒论> 02 [功效]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03 [用法]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04 [原文]<伤寒论>第158条 ...

  • 治疗老胃病,医圣张仲景的千古一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 ...

  •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五之辨热病脉证并治第六

    经曰:火以温之,夫五行之火惟一,而六气分化,有暑与热之异者,以体一而用殊也.盖火之为用,有气质之不同,气者流行之热(经曰:火游行其间,盖游行之火,温暖而不热灼),质者燔灼之焰,故暑以气行,热因质显,暑 ...

  • 五种泻心汤的临床运用心法

    前言:<伤寒论>里有著名的五种泻心汤,本文作者将五种泻心汤比较分析,文末有运用举例,便于理解记忆,也很实用. 谈"泻心汤" 作者/王孝福 五"泻心汤" ...

  • 五种泻心汤的运用心法

    编前语:春节前,我们陆续地跟中医书友会的所有读者分享了纸质会刊第二期"学经典"的前两部分内容,今天是此系列的第三期--"经典指导方药",小编个人对此部分内容非常 ...

  • 伤寒名方 五种泻心汤比较

    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仲景五泻心汤, ...

  • 三泻心汤证比较+五种泻心汤的运用心法+门纯德经方心法

    三泻心汤证比较 它们的病机是这个样子的 ▼ 气机不畅病机 半夏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均属脾胃不和,寒热互结,气机痞塞之证,临床表现为,心下痞,呕吐.肠鸣下利等共同症状.其不同处在于:半夏 ...

  • 郭生白《大医传承》笔记:详解急性胃炎与五种泻心汤

    简介:郭生白出身于中医名医世家,第四代传人,从事中医临床60余年,通读中医经 典著作,极为重视中医辨证论治,功底深厚,医术精湛,临床疗效卓著,颇得世人赞 誉.郭老博采众家之所长,勤求古训,潜心研究,结 ...

  • 五种泻心汤

    五泻心汤临床区别点在哪里? (附:门纯德经方心法-泻心汤)晚成堂 今天三泻心汤证比较半夏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均属脾胃不和,寒热互结,气机痞塞之证,临床表现为,心下痞,呕吐.肠鸣下利等共 ...

  • 五种泻心汤区别

    5个泻心汤的区别: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这5个泻心汤各种区别咱们总结一下. 泻心汤的泻心,什么泻心?张仲景讲的这个心下是泻胃,泻心汤是治我们这个胃不舒服的, ...

  • 经方心得:五种泻心汤的运用心法

    作者:王孝福 导读:<伤寒论>里有著名的五种泻心汤,本文作者将五种泻心汤比较分析,文末有运用举例,便于理解记忆,也很实用.德惠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邢卫光 五"泻心汤"源于张 ...

  • 《伤寒论》五种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辩证要点

    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仲景五泻心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