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丰”字格局的永昌古街

“丰”字格局永昌古街

兰溪市永昌街道永昌村历史悠久,周围有众多的古遗址(孔塘殿山,许店山,大洋山),以及墎背驻防所遗址。出土了许多文物价值很高的石器,陶瓷器。其中唐永徽三年的纪年墓出土的四系罐为国家一级文物,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先祖居汴梁河南巩县永昌之地,厥后徙于衢州,婿于兰溪徐氏,卜居此地,故名永昌。谓其地久天长、子孙永远蕃昌也。”明万历年间永昌人赵贤佐在《永昌记》一文中描述了永昌之名的来历。永昌最初是由宋太祖之弟赵廷美第七世后裔赵公传迁入后形成的村落,明清时期由于水陆交通便捷,成为古兰溪县最主要的集市之一,汇集了大量徽商并建有会馆。古街东西走向,全长1000米,宽4-5米,整个古街区占地面积约15000余平方米,整体风貌保存的相当完整。街区两侧有多条里弄向外辐射,格局呈“丰”字形,街区内有双溪灌穿而过,即为居民商贾提供生活用水,也可作交通运输、消防、排污之用。东头掘有一排塘,环境优美。明万历二十四年赵贤祖《永昌排塘记》云:“邑之市镇永昌为最,镇之池水排塘为最,塘在中心,上下二湖通流旋绕、左连上堰,右接双溪,前遵大道,后附民居,有似乎排塘,故名也”。主要巷道有左右街、横街、水坑沿、西头掘(李山里)、郭背路,牛市巷、鹅市巷、樟林巷、六口塘沿、桥西巷等等。临街是鳞比栉次的的商铺店号,小巷深处则分布民居、宗祠、寺庙、会馆等建筑,古街东西两头各立牌坊一座,分别是清乾隆59年诸葛氏节孝石坊和清乾隆47年章氏族石坊,过溪有石拱桥及20多间长四十余米水阁楼相连,白墙灰瓦马头墙,连绵成片,是可谓“小桥流水,水榭倒影,商贾荟萃,即有江南水乡之特征,又有都市集镇之风味。就像一幅“清明河上图”展现在人们面前。

永昌古街位于兰溪市西部的永昌街道永昌村,形成于元代,发展于明代,至清代达到鼎盛时期,距市区约10公里,330国道从古街旁穿过。从此地孔塘殿山、大洋山、许店山等商周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看,该地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吴越时期已形成村落。

古街区基本保持原有的格局和功能,商业气息浓厚。东西向主街长约1000米,宽4—5米,整个古街区占地面积约15000余平方米,整体风貌保存的相当完整。街区两侧有多条里弄向外辐射,格局呈“丰”字形。街区内有双溪灌穿而过,即为居民商贾提供生活用水,也可作交通运输、消防、排污之用。主要巷道有左右街、横街、水坑沿、西头掘(李山里)、廓背路,牛市巷、鹅市巷、樟林巷、六口塘沿、桥西巷等等。东头掘有一排塘,环境优美。明万历二十四年赵贤祖《永昌排塘记》云:“邑之市镇永昌为最,镇之池水排塘为最,塘在中心,上下二湖通流旋绕、左连上堰,右接双溪,前遵大道,后附民居,有似乎排塘,故名也”。主要巷道有左右街、横街、水坑沿、西头掘(李山里)、郭背路,牛市巷、鹅市巷、樟林巷、六口塘沿、桥西巷等等。

老街上是鳞比栉次的的商铺店号,小巷深处则分布民居、宗祠、寺庙、会馆等建筑,有传统店铺肆坊百余家,具体有酒坊,永裕酱坊、李山号铁店、德济堂、太尉殿等。古街东西两头各立牌坊一座,分别是清乾隆59年诸葛氏节孝石坊和清乾隆47年章氏族石坊,过溪有石拱桥及20多间长四十余米水阁楼相连,白墙灰瓦马头墙,连绵成片,是可谓“小桥流水,水榭倒影,商贾荟萃,即有江南水乡之特征,又有都市集镇之风味。就像一幅“清明河上图”展现在人们面前。其现存建筑形式有石坊、拱桥、梁桥、古溪道、水阁楼、古店铺、古作坊、古民居、宗祠、商业会馆等,江南水乡风味浓郁,集居住、经商、作坊于一体,较完整的保存了历史风貌,是一处典型的江南街区。

古街集居住、经商、作坊于一体,较完整的保存了历史风貌,是一处典型的江南街区。现存厅堂建筑有吴氏花厅、土郭背路26号花厅、李氏大厅、崇德堂等,石牌坊两座,以及古桥、古井、胡门以及忠义祠遗址等40余幢。主街两侧存有大量的商业建筑,有琪字李山号打铁店、德济堂药店、篾业生产合作社、铁器店、酱油店等,历史风貌宛然。

永昌古街位于兰溪西部,距城区9公里。古街区基本保持原有的格局和功能,商业气息浓厚。东西向主街长约1000米,宽4—5米,与两边南北向小巷构成“丰”字格局。临街是鳞次栉比的商铺号,小巷深处分布民居、宗祠、寺庙、栈房、会馆等建筑。其现存建筑形式有石坊、拱桥、梁桥、古溪道、水阁楼、古店铺、古作坊、古民居、宗祠、商业会馆等,江南水乡风味浓郁,集居住、经商、作坊于一体,较完整的保存了历史风貌,是一处典型的江南街区。现存厅堂建筑有吴氏花厅、墎背路26号花厅、李氏大厅、崇德堂等,石牌坊两座,以及古桥、古井、胡门、忠义祠遗址等40余幢。主街两侧存有大量的商业建筑,有琪字李山号打铁店、德济堂药店、篾业社、铁器店等,历史风貌宛然。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公布的我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永昌村有29处之多(永昌赵村有12处、古街共41处)。2006年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古建筑有:

徽州会馆:清代汇集了大量徽商,他们集资建馆,占地300多平方米。三开间,前有廷院,垂花门。其中主建筑面积140平方米,雕刻富丽精美,浮雕古朴浑厚,线刻细致入微,人物栩栩如生,刀法雄健有力,内涵深远。垂花门面积16平方米。

崇德堂:建于明代为三间三进三天井,后进为社堂,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

庵头古井:宋代开凿,上有青石井圈,郑、陈四姓字样。

李氏蕃衍厅(李氏大厅):清代未期,永康人肩挑小五金工具箱(篾制)来到永昌,生意不错,遂在此娶妻生息,繁衍后代,并建造李氏蕃衍厅留于后代。平面为三间对合,占地面积258平方米。

忠义祠:清同治初年为纪念湘军阵亡将士建,清光绪十五年兴办书院,民国初办学堂,占地面积886平方米。现主建筑巳毁。

永昌桥:建于民国六年,为三孔半半圆石拱桥,用分水尖桥墩,桥长21米,宽3.5米,两侧设护栏,各有12根望柱。望柱间为护板,各栏板上浮雕图案精美,有很高的艺术和科学历史价值。

牛市桥:牛市桥位于永昌街道永昌老街内,为青石平板桥,同为明代所建。清吴演纶有《双溪跨虹》诗,咏其两桥云:“小市长堤西自东,石桥左右卧双虹。农忙来往人如织,指点空蒙烟雨中。”一片田园景色,读来令人神往。

节孝石坊:在排塘南岸。清乾隆59年为儒氏赵开来妻诸葛氏立。该石坊四柱三楼,全高730厘米,全宽564厘米,顶楼楼下面各竖“恩荣”石匾一块,四周环以双龙戏水浮雕图案,楼脊正中置葫芦状饰物,每楼楼脊二侧为龙嘴鱼尾吻,坊身有禽兽人物、花卉、祥云等镂空装饰,丰富精美,形象生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品。

永昌村旌节石坊,在永昌村西头掘。清乾隆47年为永昌村邑庠生徐掁兴妻童氏立,石坊四柱三楼全高700厘米,全宽635厘米,坊身雕刻不多,纹饰简练。

生活在永昌古街区的人民,醇厚的风土人情。从很早开始就是从事各种商业活动。在历史古街中,包括了铁铺、烟行、商行、丝线店、照相馆等多种行业,其中50年代有4家打铁店,最有名的就是李山号铁铺,它就是现在兰溪著名企业兰溪市自行车零件厂的前身。到现在走在古街中,在街道两旁的古招牌中还能依稀的感觉到当年的繁荣。

明万历二十四年,族人赵贤佐写有《永昌记》详尽地叙述了永昌择址之要:“是地也,柱杆山、白山岩两源发脉,中则双溪界水。且前有耸峙,后有屏障,左旋右绕,四山回环,地无旷土,田连阡陌,坦坦平夷,泗泽交流,滔滔不竭,津建徒杠,人不病涉。村成市镇,商贾往来。余族居此不诚可以安居而乐业者乎。由是山可樵、水可渔、岩可登、泉可汲、寺可游、亭可玩、田可耕、市可易,四时之景备矣。虽蕞尔微区,一村一镇而途通车马,川济舟辑,百物生贷,财聚擬之,名都大宅,初何让焉?非地之钟,而特异者乎。吾方少时,店少民稀,村落幽静。近来民居稠密,市肆星攒,旅馆歌楼,酒筵贷铺,东成西建,十倍于前。贸易成群,民无虚度,非地之丰,极其盛者乎。吾等聚族于此,俗美风仁,于时处、于时语,诚得择居之道具也。己因援笔以誌云。”

永昌古街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舞龙(迎龙灯)、舞狮、喜庆乐队、秧歌表演、小脚灯、花灯、抬阁等。传统戏曲演唱班。传统手工艺技术,如剪纸、麦杆编、竹编、草编、木雕、石雕等。手工艺制品,如蔑制、铁件、灯笼制、洋铁皮工艺等。

随着岁月流逝,经济的发展,古街盛况巳是不再,站在青石双拱的永昌桥上,桥东的桥东路和桥西的左右街变得很安静,古街老了。为了永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岁月所淹没,使人们能够从中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洗礼和陶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