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要压缩“平原”多建“高峰”
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吴维煊
名师工作室建设受到学校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名师工作室相继成立,例如:校级名师工作室、县级名师工作室、市级名师工作室、省级名师工作室等。名师工作室数量很多,但真正高质量发展的却不多。
调查显示,一所教职工人数达200人左右的中等规模学校,校级名师工作室大约3—5个,县级以上1—3个,可见,名师工作室数量已不是少数,而真正在教学与研究中做得好的却不多,能够提出教学主张、具备课改理念,能够引领学校甚至区域教育发展的更是少之又少。极大多数名师工作室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平原”状态,成为“高峰”或向高峰状态发展的非常少。
为什么被高度重视的名师工作室其发展质量却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
原因之一是在名师工作室建设上重成立却轻管理。所有学校都极其重视名师工作室的成立,重视在校级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申报市(县)级及省级名师工作室。在申报之初,学校不惜人力财力的投入,给予极大的支持。但是,对申报成功的省市(县)级名师工作室的后续发展却重视不够,缺乏对工作室发展过程中完善的指导、检查与考核机制,缺乏系统的制度支持。因而,很多名师工作室后续发展缓慢,甚至有部分名师工作室申报成功后名存实亡。
原因之二是部分工作室成员只是“挂个名”。以每个名师工作室10名成员估算,每所学校参加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在全校教师中的占比是较高的。很多老师都参加了名师工作室,但真正参与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研究的并不多,很多工作室成员只是“挂个名”。挂名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校对名师工作室的管理不到位;二是部分教师不具备参与名师工作室教学研究的条件,缺乏研究的兴趣与能力;三是工作室领衔人组织能力薄弱。
原因之三是名师工作室教科研成果呈现形式单一。极大多数名师工作室的教科研成果主要以论文和课题的形式呈现,难有其他呈现形式。而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主体——青年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受其经验和能力的限制,还不具备发表论文及研究课题的条件,他们在教科研上的成长过程及取得的成绩无法在工作室教科研成果中呈现出来。由于成果呈现形式单一,导致很多成员失去了参加工作室活动的意愿。
原因之四是名师工作室对外交流重视不够。名师工作室对外交流必须要有来自学校的各项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是管理理念上的支持和财力上的支持。在管理理念上,有些学校认为被评审出来的省市(县)级名师工作室是“煮熟的鸭子”飞不了了,不怎么重视工作室的对外交流。在财力支持上,由于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难以满足工作室对外交流的需要,致使很多工作室处于封闭的发展状态,难以走向高质量发展。
名师工作室的成立,是对名师资源的有效利用,极大提高了名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压缩“平原”多建“高峰”,用高质量的名师工作室助力教师成长,才能达到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