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自我

自我完善

读《荀子》第二十四 《君子》

(峻岫)

(原文)

论法圣王,则知所贵矣;以义制事,则知所利矣。论知所贵,则知所养矣;事知所利,则动知所出矣。二者是非之本,得失之原也。故成王之于周公也,无所往而不听,知所贵也。桓公之于管仲也,国事无所往而不用,知所利也。吴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国至于亡,倍道失贤也。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故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故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分此者也;节者,死生此者也;忠者,敦慎此者也;兼此而能之备矣;备而不矜,一自善也,谓之圣。不矜矣,夫故天下不与争能,而致善用其功。有而不有也,夫故为天下贵矣。《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

荀子说:“论法圣王,则知所贵矣;”这里说得“论法圣王”,不只是议论,还有行动。也就是说只有紧跟圣王的脚步前进,才是最尊贵的。“以义制事,则知所利矣。”根据道义来处理大事小事,才是知道利害关系的人。“论知所贵,则知所养矣;事知所利,则动知所出矣。” 知道什么最尊贵?什么样的人该受到敬仰?就知道应该如何修身养性了。知道什么事情最有利,那么就知道应该从哪里做起,从哪里起步了。“二者是非之本,得失之原也。”知道什么最尊贵,什么事情最有利,这两者就是“是非之本”就是“得失之源”。什么是是?“论法圣王”就是是;什么是非?不按圣王的礼仪办事就是非;什么是得?按道义办事就是得,不按道义办事就是失。符不符合圣人之道,符不符合道义,就是办事成败的关键。“故成王之于周公也,无所往而不听,知所贵也。”周成王听从周公旦的,就是符合圣王之法,符合道义的,所以他就受到了尊重。“桓公之于管仲也,国事无所往而不用,知所利也。”齐桓公把一切都托付给了管仲,大事小事都听从管仲的安排,因此没有什么不利于国家的。“吴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国至于亡,倍道失贤也。”而吴国不能用伍子胥,所以国家就亡了,这是因为吴国违背了道义,失掉了贤人。“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假如圣王能够尊重贤人,就能称霸,敬仰贤人,就能生存,慢待贤人就要亡国。古今都是一个道理。“故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所以说尊重贤人,让他们发挥才能,区分贵贱等级,区分亲疏远近,按照长幼的次序排定先后,这就是先王之道。“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所谓“尚贤”,就是尊重人才,所谓“使能”就是任用人才。只有尚贤使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人的积极因素。“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所谓“等贵贱”就是奖惩分明,奖勤罚懒,这样才能令行禁止,号令天下。“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所谓“分亲疏”就是区别使用,“同气连声”,“同声相应”,你的决策是正确的,而不同意你的意见,反对你的意见,对于这样的人,当然要谨慎使用,区别使用。“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所谓“序长幼”就是讲礼貌,讲先后,尊老爱幼,才能有良好的社会秩序。“故仁者,仁此者也;”所谓“仁者”,就是喜欢仁的人。“义者,分此者也;”所谓“义者”就是讲道义的人;“节者,死生此者也;”所谓“节者”就是把气节看得高于一切的人。“忠者,敦慎此者也;”所谓“忠者”就是敦厚,慎重讲诚信的人。“兼此而能之备矣,备而不矜,一自善也,谓之圣。”“仁”、“义”、“节”、“忠”都具备了,而且不夸耀自己,只求善良,只求有利于人,这就是圣人。“不矜矣,夫故天下不与争能,而致善用其功。有而不有也,夫故为天下贵矣。”有好德行,不夸耀自己,所以天下就不会与他争竞,而能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致力于事业。有好的德行,而不自夸,不自得,所以就能被天下人所尊重。《诗经》上说:“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善人君子,形象端正,只有形象端正,才能坐镇四方。这里说的“其仪不忒”其实就是要完善自我。(署名 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