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告诉你观面识病2

面诊,即医生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对面部整体以及面部五官进行观察, 从而判断人体全身与局部的病变情况。所谓“相由心生”,内在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或是心理变化,终会表现在脸上的相关区域,所以脸部的望诊最能洞察病机、掌握病情。

早在两千年前,中国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路,起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说明人体内脏功能和气血状况在面部有相应表现,人们可以通过对面部各种状况的观察,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态和病情变化。

五官与五脏

五脏之气外应于五窍:鼻者肺之官、目者肝之官、口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肾之官。所谓官有“司管”的意思,在临床上可以归纳为以下:肺气通于鼻,肺脏和顺健康,则鼻能闻香臭;肺有病状则喘息鼻张,影响呼吸气息。

肝气通于目,肝有病状则目眦会发青,影响视觉。

脾气通于口,脾有病状则唇色发黄,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心气通于舌,心气不顺有病状则舌卷短,且颧发赤,影响话语清晰。

肾气通于耳,肾气虚则颧与颜黑, 且耳鸣耳聋,影响听力。

五脏与五色五味

五色主病是:

赤色主热,如满面通红,多为阳盛之外感发热,或脏腑实热;若两颧潮红娇嫩,则属阴虚火旺之虚热证等。

青色主寒、痛、气滞、肝风和血瘀。

黄色主脾虚、主湿。

白色主虚、主寒。

黑色主肾虚、水饮、寒证和瘀血。

除了面部颜色的诊断之外,对面部光泽也要同时考虑。凡色泽明润,为脏腑精气未衰;凡色泽枯槁、晦暗,为脏腑精气大衰等。

五 官: 目 舌口 鼻 耳;

五 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 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 气: 风 暑 湿 燥 寒;

五 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 志: 恕 喜 思 忧 恐。

看五官,观气色辨脏腑之病

眼:观肝;

鼻:观肺;

口唇:观脾;

舌:观心;

耳:观肾,

五官观五脏

五官表象多反应着长久以来的体质变化。

凡看病,望为先。

口诀:

凡看病,望为先。

精气神,最重要。

脏腑位,要牢记。

多重影,应分清。

病多端,起气血。

面色青,主寒痛。

面色泽,气血充。

面色赤,定有火。

赤如妆,乃虚火。

面色黑,肝肾见。

面晄白,主虚寒。

白无华,是血虚。

面黄泽,为湿热。

面黄暗,病肝肾。

额头亮,精神爽。

额头暗,有灾殃。

眼有神,无大病。

眼无神,精气虚。

眼色红,内有火。

眼白黄,病肝胆。

虹膜缺,主脑病。

胃环大,有中毒。

黑纵线,是炎症。

黑凹陷,伤器质。

皮炎痒,虹周灰。

血管硬,白圆环。

虹膜诊,学问大。

同心圆,是关键。

多节段,排成环。

环环扣,象全身。

眼为鱼,贵明亮。

鼻光泽,无大病。

鼻色青,主寒伤。

鼻色白,主伤血。

鼻土偶,胃气绝。

鼻不正,病不轻。

鼻有痣,病陷危。

人中明,无大病。

泪堂下,宜饱满。

青黑干,主肾虚。

夜不寐,多伤神。

沟平坦,性无力。

人中疔,主胃火。

人中歪,命不长。

唇淡红,无大病。

唇色白,主伤血。

唇青紫,寒痛瘀。

面光亮,为水积。

面黄黑,脂肪肝。

耳面焦,防癌症。

面清瘦,宜小心。

如无病,必长肉。

十步外,眉目清。

无重病,必长寿。

部位明,五色清。

知色克,可万全。

了解中医药健康资讯

“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健康正能量,同享养生大资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