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新春大展:法国手工匠人手中的中法传统工艺大赏

——

说起传统手工艺与匠人文化盛行的国家,很多人会想到的应该是中国和日本。但其实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法国也有很多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工艺大潮的冲击下,法国的匠人们跟我们一样在艰难的传承中守护着这些技艺,同时思考着创新的出路。

今年是中法建交55周年,2019年伊始国内便举办了一系列与法国密切相关的活动。1月1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览便邀请了26位中法顶尖的手工艺大师携作品合展,两国顶级工艺“同台竞技”,一起探讨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创新议题,成年初一大盛事。

“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馆一隅

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法国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留下了诸多精美绝伦的手工艺,从宫廷中的各种鎏金装饰品,到各式锻铜制品,以及清朝时才传入我国的掐丝珐琅工艺,此外还有细木镶嵌、玳瑁工艺、宝石切割、法式纸扇等等。

这次以法国黄铜錾刻匠人杰拉德·迪纲带队的15位法国匠人将各式工艺品及技艺带到了中国,与我们以漆器大师甘而可先生为首的11位中国大匠进行交流展览。可以看到法国工艺中有很多参考中国元素的东西,这在历史上也是有据可依的——18世纪时,“中国风”曾经是法国最流行的元素。

18世纪法国油画中浓浓的中国元素

这次展览中,法国艺术家纳撒尼尔·勒·贝尔带来自己的艺术创作《无尽》。相对于法国艺术家锻铜工艺方面的现代艺术风格作品,我国传统锻铜工艺技艺传承人朱炳仁先生也带来了自己的艺术向作品《千浪卷雪》。

提朱炳仁这个名字,可能没什么人知道。但要说起他的作品,应该算家喻户晓了。因为他可不是只会制作小工艺品的手艺人,吉尼斯认定的世界最高铜殿灵隐铜殿,还有后来重建的雷峰塔,都是他的作品。

朱炳仁作品《千浪卷雪》

法国锻铜艺术家纳撒尼尔·勒·贝尔作品《无尽》

法国陶瓷艺术家尚·吉雷这次参展的是一系列建盏作品,包括受到滇文化中铜鼓的启发而烧制成的作品《鼓》。他的一系列建盏作品通过与场馆结合布展成一个整体作品“繁星闪耀的夜空”,可以看出这位深受中国工艺影响的法国匠人技术与艺术水平的高超。

相对的,中方则带来了吴兴乾先生的柴烧窑作品“柴烧仿宋建窑银毫深斗缸”。柴烧作品的古朴厚实与建盏工艺的璀璨美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缘起于中国而后经由文化交流传播到全世界的瓷器,无不令人回想起我们古时“陶瓷之国”的地位。

法国陶瓷匠人尚·吉雷建盏作品

同样是与日常生活结合的容器作品,还有法国银匠罗兰·达拉斯佩极具艺术美感的作品《郁金香酒杯》。

我想与之对应的应该就是甘而可大师的杰作——《红金斑犀皮漆大梅瓶》了吧。甘而可先生凭着自己的摸索与努力,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最终复原出古漆器制作的手艺,是一位国之大匠。

他制作的漆器被故宫博物馆收藏,是故宫博物馆收藏的仅有四件现代人作品之一,可见其工艺水平之高直追先祖。

红金斑犀皮漆大梅瓶

除了作品上的相互对比、交流,这种展会更多的还会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匠人们带来人与人之间的深入交流。

从法国远道而来的艺术家们小心翼翼地将自己拆解成数部分的展品重新拼接起来,在布展的过程中反复调整。这个举动让我们的老匠人们首次知道工艺品可能是做完就完成了,但有些艺术品往往不是。一次次布展的过程,对于艺术家来说可能每一次都是新的创作。

如法国的手工模版壁纸印花技艺匠人弗朗索瓦·‧泽维尔‧理查德。他用了一生的时间将这一18世纪兴起但在20世纪中叶却彻底败落的古老工艺发扬光大,每次展览都要亲自到场将自己的作品布置成一个个与观众有互动的艺术装置。

边思考边布置中的法国匠人弗朗索瓦·‧泽维尔‧理查德

日常用品向艺术品进行转化的过程中,由于各地不同的文化影响,呈现的姿态也是各异。

这次展览中中国匠人毕六福的油纸伞就充满了东方文化的神韵,而法国匠人米歇尔的纸伞则呈现出法国特色的清新美感。当这两种东西方之美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中,自然就带来了文化差异背景下产生的不同美的享受。

中法不同的伞工艺艺术对比

同样的还有纸扇工艺品的对比。法国匠人希尔万‧勒冈自幼痴迷于折扇,10岁就制作了第一把自己的折扇。长大后他从古扇修复入手,慢慢了解法国扇子的样式与制作工艺,最终成为著名的折扇匠人。

对比其结合了折纸技艺的折扇呈现出来的立体感,中国制扇匠人王健的作品就显得更平面化。因为结合了中国书法或者画作,我们的折扇一般是作画后直接制成的,体现的是一种“文人”而非“现代艺术”感。

所以从这样一些共有的工艺类型的差异进行对比欣赏,给人带来的收获与乐趣也是极大的。

中法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对比

这次展览也出现了两国各自的“特色工艺”,都是令双方相互啧啧称奇的作品。来自法国的是古法羽毛工艺匠人奈莉·萨尼耶的作品《羽化》。这位从小痴迷于自然及鸟类的女匠人是法国当前仅剩几位懂得古法羽毛工艺的艺术家之一。

她用木头与天然羽毛组成的一颗树木栩栩如生,乍一看已经达到了足以以假乱真的境界。其实我们也有点翠等用羽毛制作工艺品的传统,但这些工艺中动物羽毛往往只是作为点缀存在,后来更由于太过残忍而渐渐放弃了这些工艺。

奈莉·萨尼耶《羽化》

而我们让外国匠人拍手叫绝的是“中国皮影第一刀”皮影匠人汪天稳的一组皮影戏作品。这一个个刻画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的皮影人中蕴含了我们的剪纸、戏曲等传统文化及工艺,是老祖宗传下来极具特色的一门手艺。

有观者言,走进了细看,才明白过来小时候看《小兵张嘎》时里面那位老匠人在侵略的日军烧掉他的皮影时反复破着音喊着“我的皮影”、“我的皮影”……时的凄凉与心痛。

汪天稳 皮影作品 《打马球》

这次中法合办的手工之美展览名为“新考工记”,古籍《考工记》中说“知得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从古至今,手巧的工匠一直都是我们尊重的对象。正是因为有了这代代传承的匠人们,一个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才得以借着这些工艺品被承载着延续下来。

“新考工记”探讨的既是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也是传统工艺的当代创新。只希望在我们新一代接班人的努力之下,这些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艺术不要被变幻莫测的现代潮流所冲走,不要被行色匆匆的现代人所忽视才好。

资料来源:

中法手工艺的“隔空对话”

“新考工记”:每一个文物都曾是它所处时代的艺术品

国博又要开新展,中法手工艺大师同台亮相

在这里读懂展览,中法手工艺大师同台“对话”背后

“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览:阐释中法当代“匠人精神”

微博:新考工记WLC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