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老师讲《六气》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四讲《六气》20110625讲

现在就开始讲吧。我看现在听课的学生已经不多了(众笑)。我讲的中医,主要是对世间的人和物的体会,对宇宙人生有体会了以后,把这个体会归纳起来,跟中医的阴阳、五行、六气对应起来,这样我们才能产生比较真实的认知。不然,这些名词都是虚无飘渺的,等遇到急重病人时,这些东西全拿不出来。独守阴阳,无与众谋,遇见急重病人的时候,这句话只能说作为一句至理名言没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因为平常对病人的表象、对阴阳的体会,在心里的感觉就没有生起来,或者说比较模糊。平常都是有感觉的,有些人感觉还很深刻,你必须把这种感觉逐渐强化,逐渐深入,然后升华到一定程度,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它不一样了,它就变成自主的,而不是被动的,需要努力寻找的一种感受。

上节课给大家讲了阴阳。阴阳也是一种感受,是我们这颗心去体会外物的状态,去类比外物的现象,所以我们说的是阴是阳,其实是我们内心的这种感受。只有内心越放松、越清静,才能体会得越清晰、越真实,这时候才会接近于外物的原貌。所以,很多人说,我感觉这件事怎样怎样,这是他心里的感觉。有一个故事,六祖刚开始出去讲法的时候,还没有人认识他,他到一个法坛上,两个僧人在争论。一股风吹来,把经坛的幡吹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引起了幡动。外物都是外象,我们要用我们的内心去感受、理解,所以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心怎么动?我们的心平常怎么动?去分别。这颗心呢是意识,不是那颗真心,不是那个本体。妄加分别,分别什么?判别阴阳、好坏、取舍,这个东西香,那个东西我看顺眼,有需要接近的,有需要远离的,有顺有逆,这时候阴阳就判别出来了。

根据判别出来的阴阳把很多事分成几大块,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有好的东西,好的里面还有好的,还有需要暂时放在一边的,所以阴阳就是《内经》讲的,“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无尽可推,演变出来万事万物的变化,你都可以用阴阳理解它,而我们的心、出发点、很多角度都是这样的。这是一个最简单的认识。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是“六气”,在讲六气的过程中,我还会反复将对阴阳的这种理解和感受融入其中。我们的人生状态,你们以后行医看病,都是用这个感觉。我们看病的时候,像我在临床之中看病,有一小部分是这样的,病人太多,到后来可能注意力不集中了,其他地方就存乎一心,全部用感觉、感受来看病,脑子里没有成方成法,条条框框。

大家现在有多少人可以给人自主开方子?不说有没有资格,就说有没有能力,或者说给人开过方子。开过方子的举一下手。好,很多人都开过,那问一下,你们开方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大家可能会想一下。大家的经历可能和我刚开始差不多,一看病人是这个现象,有种种的症状,脉象呢一开始不容易有深入的体会,就是没有感觉,有感觉的第一个突破就是脉法,涩脉是最容易突破的。至于问诊,全部是有思维有逻辑的东西,需要归纳,这时候发现病人有各种各样的症状,然后脑子里浮现出的是方子,有哪个方子可以用,闪现一个方子,一看,对应的好像还不适合,然后又闪现另一个方子,看这个方子适合不,又不适合,然后下一个方子。是不是这样?刚开始就是这样对应,因为那个时候所学的知识没有贯穿成系统,还没有达到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按图索骥,那时候是逮着谁是谁,逮着一个看像不像,不像就换下一张照片,是不是?

这是第一步,这时候看病是碰运气。往往这时候运气比较好(众笑)。刚开始学医的时候,按孙思邈说的,有八年鸿运(众笑),这八年感觉敏锐,因为头脑也简单,这时候看病就跟刚学会打牌打麻将一样,手气都好。脑子里就记住二、三个方子,感觉是哪个方子,一用效果就很好。过了这阶段以后,感觉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敏锐了,然后知识慢慢成系统了,就会辩证论治,是寒、是热、在表、在里,方子也学了很多了,是气血痰湿,等等。知识多了以后,脑子里就复杂了。

辩证有很多种,第一种是六经辩证,能把握六经辩证的人不多。六经辩证分几种,第一种把六经提纲背下来,然后根据《伤寒论》六经的表象去揣测它是哪一经的病,再深一步。根据六经的标本中现、气化、六经的相互响应联系,来分判它是哪一经的病,症状是它的一个体现,从阴从阳的一个化现,从表从里的一个趋向,这时候产生六经辩证。至于其他气血痰湿、卫气营血,都是相对比较粗糙的。卫气营血是明清时瘟疫盛行,为了应付这个大势而立的应时之法。这个阶段慢慢逐渐丰满,然后就是一个大家看起来比较有知识、有水平的大夫了。但在我们这里来说,辩证论治是中医还没有入门的状态,中医真正的入门状态,医者意也,是要有感觉、感知的。一个活生生的病人在这里,他的禀赋,你看了就能感知到他是土气盛还是木气盛,他生活在周围的情况,受到了外感内伤,这时候你可以根据他的症状判别出来他的六经之气是哪一经的问题。哪一经盛,全是凭感知,不是背那些条文。感觉一起来以后,就没有明显的六经辩证,一感觉就是这样了,通过搭脉,通过望色,通过问诊,把这里面全部穿插进去。这时候病人的最明显体现:刚柔清浊,这是表面的现象,你把这些刚柔清浊归类到阴阳五行之中,归类到六气之中,用它来指导你开方、用药。因为我们对药物的理解是什么?也是刚柔清浊。

药物是什么?四气五味,四气是寒热温凉,温热属木火,凉寒属金水,就代表了一气的盈缩,四象的过程。酸苦甘辛咸也是药物五行的禀赋,有味道比较淳厚的,有味道比较轻清的,这就产生了清浊,由清浊类比它的药物,它会走得深一些,它会走得浅一些。你用药量比较浅,药物就更能开表,更能从阳,药量比较大,药物相对就更深入一些,味道厚重一些。像熟地,《本经》里叫地髓,是一个非常沉潜,走阴分的药物,它从阴分去流动,所以它有一个作用是破阴分的结聚。我们一身外表为阳,是无形流动的气,内在为阴,就像地下有地下水,液体在流动,这时候要解决一些内在的囊肿、瘀滞、积滞、羁流,用这些阴药去流动,去入阴分。如果全用阳药,阳药越用越燥,只能水涸木枯。水都干了,也流不动了,瘀滞也没有办法清除。

我们在用方的时候,观察很多药物,也是刚柔清浊。一个方子有一个方子的气象。那天你说君臣佐使,里面君一、臣二、佐三,等等方药的制法,但那个制法是当时的一个比类,也可以用我们自己领会到的去做。但是君药始终是少的,它的力量是主导的,不在于剂量的大小,只在于所有药物都是围绕着它的作用去旋转的,这时候所有方子的力量,清浊力量要混为一体。每个方子开出来就是我们作为医生的一个作品,会开方子的人不一定医学认识要达到很深的程度,每个药物之间的配合,药物刚柔气息之间的搭配他能掌握好,这也是一种感觉。

我们对六气、五行的认知深刻了以后,用方的时候这个必须要讲究。不然像现在很多大夫一开方开得很大很大,一个病从六经辩证要开哪个方子,从经验方又有一些药,然后卫气营血又有一些特效的方子,经验方、经验药,再加一些特殊症状的对应,就是非常杂乱的方子。这种方子代表一群乌合之众,也可能有效果,乌合之众也是有战斗力的,但是它不精纯,治疗疾病的时候就会带来很多负面作用。药气杂乱,不纯。用药为什么要精纯,药气精纯对应了这个病人非常明显的这个特征,然后用药气去对峙,将病气、不正之气调整过来,这就是我们治病的一种状态。至于有很多杂病,一身之气也比较混乱,这时候我们调整的时候,就需要先固护中气,先固护根本,等病人气机初步阳气升动了以后,然后再用力量比较大的药。如果刚开始病人内在气机比较混乱,清阳不得升动,少火也不得萌发,这时候用很多药都没有效果。一个是身体,一个是心理。心理上面病人处在彷徨无措,感到万物无趣,生机很淡的时候,你用药去助长他的肝木之气,效果也会很差。我只给大家讲一下,因为我现在临床的时候慢慢开方子,每天开那么多方子,能够满意的作品,估计一两个星期有几个方子还可以,其他方子都不行。第一个状态达不到,第二个没有达到纯熟的地步,时间也不允许。很多时候病人来了,大概对应一下就行了,没有去做深入的感知,没有这么大的精力去做深入的感知。

言归正传,今天讲六气。大家在看《四圣心源》或其他书的时候,除过《伤寒论》,大家发现,能感知的往往是四象、阴阳,这些比较好理解。关于六气的理解,就显得比较困难一些,它没有那么直接。我上节课给大家讲过,六气是怎么来的。我们这个世界,积阳为天,产生天,积阴为地,天地之地相互交流,清阳上升为天,浊阴下潜为地,这时候就产生了“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什么样的人就要去找什么样的组织,互相靠近,这就形成了中间气息的交流。我们人生活在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互环转,在这期间产生了三个变化,就产生了先天八卦的定位。我在这里给大家画一下。

(画先天八卦图)最上面是乾卦1,这是纯阳。下面是坤卦8,这是纯阴。《易经》讲,这是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这叫震卦4。积阳为天,乾卦1,积阴为地,坤卦8。乾坤是定向的,我们这个世界中天地是不动的,是大象,环转的是六气,是三阴三阳,这六个卦象过去古人又称为乾坤六子,就是说阴(坤)阳(乾)为父母生了六个孩子,这六个孩子就是六气的变化。六气又分三阴三阳,如何分呢?大家看,有一个阴爻的,这叫阴卦,有一个阳爻,这叫阳卦。为什么这么分呢?《易经》里讲,阳卦多阴,阳卦多阳,就像一个集体,头领只有一个或是少数的人,少数的人就是特质,其他的都是围绕他、辅助他的。他就像金字塔的顶端一样,就代表内在、内涵的变化。画卦的时候,比如乾卦1,下面是内爻,上面外爻,中间叫中,内外中合叫三爻,内爻代表最内一层的变化,外爻是最外一层的变化。这时候就产生了六气的名字。先说震卦4,最内爻,这叫初生,《易经》里叫长男,我们可以把它类比为少阳。

我先给大家讲讲卦象与六气的联系,以后大家再学起来就会比较简单。

这些东西我也好久都不学了,只是知道原理。三阳、三阴(老师在画图)。我给大家画的这个东西没有对错,大家不要想着说很多书中说应该是这这样的啊,为什么你画的不一样?我这是从我的这个角度去阐释的,它有它的道理。至于说今天把这个先天八卦带出来,然后讲六气的变化,这个是为了大家理解六经的本原,从我们画的角度来把它们贯穿一下。但是,这个八卦文化跟六经这个文化是有对应的。大家看这两个,我今天对应起来是这样的,只是找到它们其中的关系。这两个文化并不是同时产生的,也不是纹丝合缝有联系的。只是我们把它们沟通一下,因为认识的还是这个天地,还是这个事物。我们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时时刻刻要受到这个六气的影响,三阴三阳气的变化的影响,这就产生出来我们《伤寒论》在治疗外感的时候为什么以从六经辨证为主。从六经辨证理解深入了以后,然后再看,这个时候我们看完《金匮》的时候,《金匮》用了很多六经加五行,五行也很多,包括乘侮等等五行的这种生克。大家把这个抄一下,然后有什么问题我给大家讲一下,提下问。

这个图都抄完了吧?关于这个图有什么不理解的,关于三阴三阳对应有什么不理解的,大家可以提一下问。没有的话我就接下来讲了。第一个就是厥阴,厥阴风木之气,在《内经》上讲厥阴风木,厥阴风木是怎么样的现象?也叫一阴,一阴初生这种状态。我们来形容它的时候,看到阴气正在萌发。阳气可以萌发,阴气也一样。然后呢,少阴君火,这个叫二阴。这是阴气由内到外发展的一个过程。这边是一阳,少阳相火,二阳,阳明燥气,太阳寒水。这个是六气与五行相互对应在我们人身中产生的这种表里相呼应的关系。

我给大家简单讲一下,因为这里面牵扯到五运六气,五运六气需要自己去看一下,去研究一下,然后咱们大家才能交流。六气不断周流对我们人体产生了一种影响叫天行客气,就是我们生活在天地之中,外在六气不断变化对我们产生的影响。这个天行客气是有次第的,有顺序的,这个顺序是什么?就是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以这个顺序来传递。我们人与外在天地相呼应,我们人内在的六经之气,外而六经内而脏腑,外在的六经之气,与天行客气,什么叫天行客气,也就是天行的主气,天气就是这样循行次第,来这样走的,我们内在的六经的次第也是这样走的。

这个时候呢,我们一受病,怎么受病呢,一受病的时候就是逆气。什么叫逆气?不能循六气升发的次第来走,它就产生相反,逆。《伤寒论》中提到“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伤寒变化的十四日的一个传递。这个时候逆是什么?这是最表一层,这是里,在表三阳。表里呢,太阴在最外层。阳气、气机是由内升发到表,然后由表再入里,这样的一个循环过程。受病的时候,邪气一般都是受于太阳经,伤于太阳寒水之经,这也是很多人认为《伤寒论》为什么起这个名字。风寒暑湿燥火,统称伤寒。太阳居一身之表,太阳总统营卫之气。所有六经传变,刚开始的六经传变的变化都是太阳病,太阳总统营卫。为什么会产生其他经的变化,其他经的病?这是因为邪气有流止,什么叫流止?我们本身平常脏腑就积滞,内在经络就有阻滞,邪气传行的时候,与它结合起来,流行了一会,然后,既然受病了以后,一日二日三日,这个经气流行变化产生各种不同的症状。经气是迁变不留的,随着它流传一周后势头就会减低,就像我们把一个石头扔到水里面一样,它的波纹随着不断的传递,它的波也逐渐的减弱下来。这个疾病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内在的有形的东西相合,疾病就会自然而然地减弱,自然而然地消失。

但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这邪气太强大,六气太盛,一下子人体承受不了,然后在这个过程中精血极度的消耗,导致短期内的损伤,短期内病人的死亡。一般这种病在现在来说少一些。因为现在吊针、输液、蛋白各种阴质的东西给得特别多,西医抗生素治疗也特别多。西医唯一治不了什么?元阳亏损,它这些东西全都是阴的。古代人阳气比较重,每天起得早,昼夜奔波,早上起得早,然后太阳底下干活干很长时间,吃的东西又特别轻透,就内在的气非常旺盛而精非常薄弱。这个时候一旦得病了就好像长江大河之水一下被截住了,所以外感伤寒之重一般都特别重。像现在人呢,六经之气像涓涓细流一样,每天不活动,然后都呆在家里,看看电脑,即使受点风,伤寒也稍微轻一点,都没有发烧感冒,就偶尔嗓子疼、上火、不舒服。这个时候表现的是你把这些气都截住了,截住就截住了,症状不重。而且平时吃的东西也好,内在精气也有得消耗。所以就产生现在人得病以内伤居多,以内伤为主。你看过去人治病,你要考虑当时的场景,用的方子,不要只一味的跟他学。过去的很多名家,所谓当时的名家,他们治病很少考虑内伤这一方面,如果把他当时的经验方子都拿来治现代人的话,基本上都有害,不说有效。

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既然气机得病的时候产生逆阻,它是怎样的呢?它是调过来的,由太阳而阳明而少阳,再至太阴少阴厥阴。这个大家都看清楚了吧,这叫伤寒论六经传行的次第。伤寒论六经传行得病就这个次第。我给大家讲,大家一定要体会,考虑它为什么,不要把它当成一种知识。

同学:我有一个问题,传到一阳,相火少阳那儿,到右边太阴(怎么理解)?

行者:由表到里是邪气的传行次第,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内经》里边讲的。大家学《内经》的时候肯定就会说,这邪气怎么这么快呢?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这个时候虽然叫三日少阳六日厥阴,但不离太阳,这个时候还不离太阳,为什么不离太阳呢?太阳居一身之表,这时候邪气并没有深入,内在脏腑之气并没有瘀结与它相呼应,所以邪气还是流传不止,不停留的。怎么叫停留?比如小孩感冒了,一下子吃得多了,传入阳明了,传入阳明就有两种,一种从阳化,一种从阴化。从阳化什么?阳明燥金,大肠就会出现便秘,然后是流鼻血等等内热的症状就出来了。到阳明不走了,邪气一下归于腑气,叫由经入腑。邪气有传经传脏传腑之说,入脏就不说了,入脏都是死证。有传经传腑之说,这个以后具体仔细讲的时候再给大家讲。它在这里面传变有一个归经和归腑,但是在受病的时候,中医就有一个说法,“中阳入经,中阴入腑”。稍带给大家讲一下,什么叫中阳呢?比如背受寒了,头受寒了,肩背、外侧属阳的部分受寒了,这个时候就入经。就会出现经脉的拘急、发烧,肢体疼痛。什么叫“中阴入腑”?腹部属阴,胸腹受寒了以后往往就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和胆胃的种种不适,就叫“中阴入腑”,根据它受寒的部位来定。

我们今天不讲这个,就是邪气是入经还是入腑。总而言之,走到阳明经以后分两种情况,从阳化,什么情况下从阳化?看病人体质,病人体质阳气素亏的人,一路全从阴化;阳气素旺的人,平时比较瘦,比较精神,气有余血不足的人,睡眠也少,平常看特别精神,都从阳化。从阳化的人少,从阳化就真是太阳病或者阳明病,阳明病里边的胃家实,就是说胃热,要么实热,要么就是虚热,虚热就是没有有形结聚,邪气也入腑了,白虎证,有实质的是承气,大小承气等等,这个是很少的。对现代人来说,更多的是从阴化,从阴化是走什么,走太阴肺经,也是经气,咳嗽。比如小孩,吃得不好受寒了就咳嗽,这一咳嗽,体质平常还是虚寒居多,这个时候一咳嗽就往里头走,西医叫支气管炎了。这个时候就入里了,再往里走,就肺炎,由支气管入肺了。这个时候为什么再往里走呢?就是因为表气还未开,外面气还瘀滞着。因为我们人身之气是由阳明往太阳走的,你需要发散,你需要气机要开达。没有这个过程的话,一得病里面胃家湿热堵在里面,外面还解散不开,所以产生肺炎。很多人说,小孩发烧,不去看西医不去打抗生素得肺炎怎么办?我说怎么会呢,你只要用药把太阳之路开开,有足够的动力,里面把积滞化开,外面把寒气束缚散开,这个病就不会有问题,不会得肺炎。得肺炎就是闭在里边,一味的去清热,一味的去清肺,但是力量还用得不够,里面瘀浊还没打开,这样力量清得够了,一下子就会由肺走肠胃,把热气从里面泻下来。这个病呢,就是由阳化阴寒更深入了一层。但是体质阴寒的病人,真入肺了它治不了,清热也不行,像SARS,本来是寒疫,用这么多清热的药不管用,除非体质好的。体质不好的,阴寒之药把阳气封住,这一身阳气的流通就受到阻遏,这个时候肺气更加闭阻。在这个过程之中,《内经》提到一个说法,叫做“太阳引精”,太阳不得引精,七日死。这个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这种肺炎,痰湿闭阻以后,痰气咳不出来。太阳引精,什么精啊?说是叫精其实是痰,浊痰闭在里边了。很多病人你看,咳嗽发烧,有时候不发烧,有时候感觉烦燥,种种外感症状,然后呢偶尔咳嗽但是咳不出痰来。一般咳嗽没痰的比有痰的重,他过几天突然能咳出稠痰来了,他这病就快好了。就是太阳引精,病从里到外的这个趋势。

这是穿插给大家讲的,大家先记住这个规律。我们一身的气机由内向外一层一层开达,然后受病的时候,由外向内,有这个传递的次序过程。把这个过程把握住以后,你就可以预知这个疾病是往重了走还是往轻了发展。要不然的话,你就迷惘。很多学中医的人就是辨证论治,到哪个证用哪个方。这个病下一步会怎样,不清楚。

大家对我讲的这个有什么问题提一下。

同学:那我问一下,西医看病是不是跟您讲的这个规律正好是相反的?

行者:不是。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一个标本的问题,就是你知道这个疾病的发展过程之中,中医叫做“明知顺逆,正行无间”,就是说是没有疑惑的。间是什么,就是有缝隙的,合不到一起的。你知道这个疾病的顺逆发展以后,你用方子就知道它的方向性了,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就是说它的升降顺逆你的心里就清楚了。而西医呢,西医很多时候它是对一种身体表浅的,就是说从物质结构去认识的,他就为了解决现在认知范围内的症状、问题,也能解决很多疾病。你像我前面说的肺炎,大多数病人,体质还没有耗到特别差的地步的话,通过输液,通过种种治疗,疾病都能控制住,但是控制住了以后,由于不是顺治,会留下一些隐患,体质不好的人会反复发作。

同学:太阳跟少阴相表里,这个从卦象上怎么看出来呢?

行者:中医讲太阳跟少阴相表里,这是《内经》里的一段话。先跟大家讲一下两经互为表里的关系。这里面六经的变化的模型是非常难建立的,它不像四象,四象比较直观。六经这块儿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太阳为表,少阴为里,就是说,少阴即是太阳的底面。我用阴阳的关系来讲,之所以有太阳寒水,里面才能有少阴君火,这二气是合在一起的。通过一个侧面来认识它的时候,太阳寒气在外,在外收束以后产生火气,火气收摄在内,是这个现象,它这两卦合起来。

太阳寒水跟这个又完全是两个概念。太阳寒水就是说,太阳是一身之阳,它是阳气最为旺盛的,阳气最为旺盛以后,它就发散要变为阳气,如果阻挡它,不让它变为阳气,束缚它,对外开不开,里面这一层少阴之气,阴气就会产生作用。所以,太阳的变动是寒水,它本身是三阳,是阳气最旺盛的一条经。太阳经一受病,我们就有恶寒,怕冷等种种症状,这都是变动。少阳相火,哪有火?只有少阳不得升,遇阻后才会产生相火。阳明经也一样,很多人到秋天觉得秋高气爽,秋气很舒服,但为什么会产生燥金,会产生燥热呢?肺气欲降不得降。举个例子,就像很多人过一个桥,本来这个桥承载十个人同时过桥没问题,现在到秋天了,秋气突然旺了,突然一下来了好几十人,一块儿都想过去,那谁都过不去。一下堵住了,所以这时肺气反而降不下来,反而显示为在上的燥气,肺气不降。春天肝气旺,这时往往显示肝气不升,秋天容易显示肺气不降。这就是一升一降,升降跟水火的关系还不一样,水火是盈缩收藏。所以,在表之阳气,在表有三阳,在内,少阴,二阴之气是阴气含藏在内,所以少阴之气是寒的,阴寒,它的君火是对应太阳寒水之气,它的变动是这样的。少阴如果不收藏的话,人的一身的君火不得收藏,阳气浮动,会产生浮躁的状况,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它原来叫少阴火热,叫热气。君火是没有讲究清除的,只是君火不能够潜降了以后,相火会上僭,这是中医的一种说法。在治疗过程中,不讲究清君火,只讲究清相火。其实是有清君火这一说的。

阳明燥金与太阴湿土相表里。少阳相火与厥阴风木相表里。大家把这个看一看。

刚才提问的那位同学,我讲完后你现在对这两个怎么理解?

同学:我理解是,太阳因为是阳气在最外面,少阴是君火,是藏在寒水里面的,相当于是少阴君火藏在太阳寒水里面。

行者:讲的时候不要用君火、寒水这些,直接用阴阳。因为这个是在外,这个在内,都有外内的区别。

同学:太阳正好是阳气在最外,阴气在内。少阴相对于表阳,太阴阴在里面。

行者:对,就这个意思。这两个是一个东西,指的侧重点不一样,就是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它。

同理,阳明燥金与太阴湿土的关系。太阴湿土在内,阳明燥金在外。(太阳和少阴)这是一对,它们讲的是寒热的关系。(阳明和太阴)这是一对,它们讲的是燥湿的关系。寒热,其实寒是比较好讲的。寒热是水火征兆,阴阳最容易体会的就是寒热。然后燥湿,这里就讲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什么是“燥”,大家理解什么是“燥”?燥是秋气,怎么产生燥?不降。燥气是什么产生的?燥气是火产生的,从“火”字旁。但是燥是什么邪?阴邪还是阳邪?谁说是“阳邪”讲一下?寒热代表一个极端,燥湿代表升降,气机的动。动的时候就有不一样的地方,怎么不一样?它是有体有用的,是有方向性的。燥气说它是阳邪呢,因为在上。说它是阴邪呢,它清降。燥邪是往下走的,它注定是要归于阴。湿邪,湿为阴邪,体就是阴,但怎么产生的湿邪呢?必然是因为旁边有阳气,要升动,要从阴气里面升动,就像一个屋子一样,为什么会起湿气?夏天为什么湿气重?就是因为有阳气不断地往上蒸腾,湿气才会弥漫,所以这是体阴的。湿气是体阴用阳,有肝木这边克制它。但是你不要把它跟脏腑对应起来,脏腑是显示内脏的,五脏是藏精气的,它又是内在的层次,我们外在的是经络,六经的经络。内在是脏腑,是精气传递,外在六经是营卫周流,这是两个次第,两个层次,不能搞混了,搞混了自己就乱了,会感觉越学越糊涂。所以要搞清楚,湿邪是升的,燥邪是降的。所以,病人一生湿,湿气很大,你要首先考虑到,这个病人下焦阴气不足,或者阴气过剩,阴气过剩才会导致湿气过剩。第二点,他的阳气升不上来,老鼓动,欲升动不得升动,把脾湿全给蒸化掉了。过去很多人怎么对付湿邪?明清对付湿邪全部是淡渗利湿,清热化湿,都是以这个为主线。为什么以这个为主线,是有道理的。

那天讲过,湿气是什么?风能胜湿。既然是阳气郁阻在底下,欲开散而不能开散,然后蒸动了湿气。让阳气散开就行了,不要郁在底下了。刮大风,风气让树苗长起来。这一屋子都是湿柴火,一点,可能湿气弥漫,是不是?刮大风,火苗起来了,湿气就没了。就是火不起来才会生阴,才会生湿,这是对待湿邪的认识。所以湿邪郁阻重的时候,该清热还要清热,治标。但要知道湿邪是要往上走的,该把它引上来还得引上来。燥邪呢?你该清降,还得要清降。但是不要忘记,燥本身是潜敛的,它有阴气的趋势,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忘记要温中土,不能在清燥气的时候把中焦的阳气亏损了。

内在的燥湿,这是燥湿的升降问题,然后再来体会它们两个互为表里的关系。我今天没讲透,给你们留个作业。下节课我会提问今天讲的,把《内经》里面的标本中见也讲一下。这是一段,叫风火。

燥湿非常关键,我们一身之中,很多病都是燥湿的关系,都是关于燥湿的升降的关系。这里面牵涉到,一个是太阴湿土要升,阳明燥金要降。太阴湿土大家知道就是脾土,脾阳必须升动。这是我们一身肝脾阳气,是少阳之火萌芽的体现,一阳来复。什么叫复卦?一阳来复就是这个。这个是燥金,燥金是什么?这是一阴的兑卦,肺气要潜敛,这是一阴的产生。我讲这个的时候,你不要把这个跟它对死了。讲这个全用形象去理解,去感受它的状态就行了。这些名词全部是辅佐我们去理解具体的状态的。要不然,我们理解一个事物的时候你报个名词,理解第二个状态的时候你报个名词,光把这些名词对应起来,发现这名词其实是互相打架的,它们是互相整合不到一块的,因为它们产生的时候本身就不是一条系统。所以,我们看三阴三阳,六气的产生原理的时候,我们用到这个八卦,到后来,再用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为什么不是这样?因为我们去掉乾坤以后,在六气变化过程中,用的不是先天八卦,用的是后天八卦。

阳明燥金在外,太阴湿土在内。在外的要敛降,在内的要升达。这是它们两个表里的关系。所以,伤及阳明的时候,有时候病人会显示出来脾胃虚寒,因为是从阴化,病重入里了。伤及太阴湿土。得太阴病的时候,有时候会发现,长期脾胃不好,脾胃寒的病人,在某一段时间吃药慢慢精神好点,但是老便秘,你就知道它从阳化了,这个病要好了。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能,一看从阳化了,就泄一泄吧,一泄又全回去了。他病要好的时候,刚出生的这个阳气,叫“苗芽”,一阳,你稍用一两剂药,马上回去。稍微吃一点东西不慎,这个病的恢复之机又被打消掉。一打消掉,第二个循环可能又是,病重的话,可能要三年以后,轻的话可能又要是下一个轮回,就是一季。

燥湿的关系,寒热的关系。其实刚才这个同学提到的这个观点很好。表里两经,是呼应的。现在在讲六经传变时已经很少有人讲了。为什么?因为很多人的思维,已经不去探究它。这个不探究明白,六经始终是六块儿。通过表里整合后就不是六块儿了。就好像一个整体,你画三根轴线,通过三根轴把这个给合成一体了。

然后是风火。

大家对前面这两个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探讨一下。

同学:燥湿的问题,湿气是因为阳气的升动蒸化而形成的状态。燥气和湿气相对而言,是阳气要敛降,就是用阳气的升发来蒸动水精,但刚才您讲燥邪的时候,是因为阳气不降,才产生燥气。这种现象是不是因为阳气的活力太大了,水精被蒸发干了?

行者:怎么说呢?你脑子里不要想水精,水是从哪儿来的呢?不要想那么多水汽,没有水。什么叫燥湿呢?湿还是属于一种,它的形体是种敛凝状态的叫“湿”。什么叫“燥”,弥散开了叫“燥”。像沙漠里,百平方公里水分很少了,都散开了叫“燥”,都凝缩起来了叫“湿”,再凝缩叫“水”,是这样的。为什么散开叫燥气呢?散开属阳啊,晴空万里。晴空万里时欲敛降不得敛降,这时候感觉就燥气就出来了。一能敛降就下雨,这雨就下来了,一阴生了。敛降的过程叫“阴”,这个动态叫“阴”。这个动态不下来的话,阴气不能敛降,人就会出现燥渴,是这个过程,就是说有阳气蒸腾上去,然后阴气要敛降下来。所以燥为阴邪,很多都这样讲。你不要想水精,这水跑哪里去了?钻牛角尖了。

同学:但是如果是正常的湿气和燥气的话,燥气的形成就是因为阳气的敛降。如果说病态的那种燥气的话……

行者:燥气的生成是欲敛降而不得敛降,湿邪的生成是欲升达而不得升达。它要敛降下来就不叫燥气了,哪来的燥气?敛降下来就是说:时值三秋,秋高气爽,感觉非常清爽,哪有燥气?三秋,金气已经到位了,已经敛降下去了。

同学:但是,气管炎,秋天气管很明显感觉比之前燥。

行者:你说那是早秋,早秋要燥,深秋慢慢就不燥了。深秋如果还燥的话,是另外一个层次,是中焦的阳气不足,没有办法,由于阴气一敛藏下来,把它伤了,它升不上去了。它这个湿气要升达,要带上去,它带不上去了,所以上边口干鼻燥,是这个问题。不是因为那边不降,而是因为它不升。明白吗?

同学:嗯!

行者:是彻底明白了吗?

同学:之前理解燥气,想的是阳气敛降,现在想的是一气所主。

行者:你要考虑它的状态。其实我脑子里考虑寒湿燥的时候,没这词,跟你们讲的时候,我又把这词现调出来,然后一一对应,才考虑这是怎么回事。其他人还有问题吗?就是这样问的。你问出来才有进步,才能证明你思索过。每堂课都问几个问题,整个我讲下来,你就有进步了。没有疑问,我讲的是我的,你想的是你的。你永远在你那个圈子里。

同学:刚才讲太阳是艮卦。艮卦一阳在上,在外,那它的象,实际上它的变化,一个是静,一个是要敛藏,所以,少阴病是把阳气含藏起来,我听明白了。而阳明用坎卦,我体会不太好,这个卦象怎么跟阳明燥金病结合起来?

行者:跟你讲,它们的对应不是那么紧密的。本身艮卦属太阳,然后藏像归膀胱,这个在后天八卦是非常大一个体系的。太阳经本身就是说,太阳经发在最表一层,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个弹簧已经弹到最高处了,意味着它收的力量是最大的。它外有太阳,内有少阴,少阴是最寒的。你从这个像上去理解就行了,不要纠它的卦,每个卦有每个卦的对应。坎卦怎么对应?过去都说,坎卦是二阴加一阳。其实不然,坎卦其中哪是一阳?坎卦其中是一阴。坎卦的最内爻是阴,证明它中藏一阴,它真正里面是一阴。只是画卦的时候,它外内中间是一阴,外内是一阴,外内的中间是一阳,是这样的。这时候,阳明是燥,阳明要归于水中,土要治水。土治水后,真正的水汽才会含藏在里面。它们中间是有联系的,但不是那么绝对对应的。到时候,把书整个一讲,你会感觉到它们是在一体的。开始我们只用领会它外在表里的呼应,它的升降次第。把这个搞清楚,看病的时候就有方向性了。然后对于卦象的本源,具体的现象再体会。

同学:关于燥湿的问题。燥湿好象是两种状态,燥是离散的状态,湿是敛凝的状态,刚才讲到湿的时候是阳气上升,因为阳气上升就虚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阳气不够大就是湿,如果火够强,它就变成燥。

行者:火够强也不会变成燥,变成火热。

同学:那这个燥湿对于临床上的意义是什么?

行者:临床的意义?你知道为什么上火?口鼻生疮!从里边拱出来了。燥是什么感觉?燥不会生疮的。口鼻干,上焦口鼻干吧,有时候你还感觉消化还不是太好,饿吧,吃东西消化还慢,肚子胀。这是燥为阴邪。真正人体燥的时候阳气是不足的。为什么不足?因为阳气处于弥散状态,它该收回去,它不收回去,外边阳气多,里边阳气肯定少。火热是什么?火热是郁积在里边,要升发,压制住了,不升发,里边阳气肯定盛一些,内热。两个问题。燥湿是两种,它们是两个炯然不同的状态。一个是在下位欲升,一个是在上位欲降,在表在里,迥然不同。你可以从各个方面去体会,就跟人世间体会做人一样。湿气是什么?湿气就相当于下位、阴位。阴位相当于什么?是下位,下位就相当于我们在科室里当一个小职员的时候。我们要往上升,是不是?外面阻力非常大,然后我们意志比较坚强,继续往上升。这个时候就会郁而化火,化火就是内在有很多不平啊,然后是舒达,有很多力量。这个趋势就是湿气粘滞,磕磕绊绊的,总是不断的从内在到外去突破障碍,这是湿气。燥气是什么?燥气是本来就高位,要往下走。想往下走,又不想往下走,肯定是一种清凉,是一种心态,往下失落这种。

同学:老师刚才讲的升降、燥湿,在看病的时候落脚点是不是就是要掌握状态的一种平衡?

行者:没有,没你那个落脚实处,没有落脚点。落脚点就是当下,你感觉它,是升散,你把这个感觉找清楚,我们来这儿是找感觉的。感觉什么?心的感觉,学会中医从模糊逐渐抽象化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化为一种能驾驭的感觉。你要能驾驭了就行了。这就是你的中医了,不是我的,更不是《黄帝内经》的。那个时候,所有的书,所有的方子,你就可以驾驭它们了,虽然驾驭不熟,但是慢慢驾驭,你已经是主人了。

同学:不好意思,就是……。

行者:不要不好意思,以后有什么就问。(众笑)有什么反对意见也提,这样呢大家说起来比较畅通一些。

同学:现在讲六经,跟经络上有联系,因为太阳寒水跟太阳,金木水火土,你刚才说阳明燥金,我就觉得更迷糊了。

行者:行,这个问题捎带讲一下。六经之气呢,下节课会给大家讲标本中气,会统一讲一下。首先统一一点就是说,阳明燥金是吧,金气呢又是肺,又是胃,又是大肠,这里边有脏有腑,有寒有热,你到底在说的是哪个?你是不是就这个问题?

同学:对,搞不清楚,胃不是属土吗?怎么又燥?

行者:这里边第一个牵扯中气的问题,下一节课再讲,先讲第一个问题。我们在学十二经络的时候大家应该学到有手足十二经络是吧。这里边你看,手阳明是什么?大肠。足阳明是胃,足阳明胃属土,手阳明属燥金。这里边有一个标本中化传化的问题。先讲第一个,就是这个手足的问题。这个我已经讲过很多遍,老生常谈了。手经,手三阳,足三阳,然后呢,左右,各有六条经络,合称十二经络。今天我们讨论六经经气的时候,光谈足三阴三阳,不谈手,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的人身经络之中,足经是循行部次,比手经循行部次将近是两倍。所以足经的力量大,手经的力量弱。手足同名之经,相互传化的时候,就以足经为体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讲阳明的时候,大家就知道,这是足阳明,是主气足阳明,但是里面,手阳明化现,就是另外的。阳明手肺、胃、大肠,这一条道路往下降着走的,在上面还是太阴,在底下就是阳明了。这是一条降路,在上面是手太阴。这个燥金是燥金之气。这个讲明白以后,这个全是以足经为主。

再往下,举例讲一下标本中气,简单讲一下。《内经》有一句话:“叫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这是对六经的描述。阳明经表面是燥气治之,外在看是一团燥气;中见太阴,它内在含藏太阴之气。阳明之气从本,就是说阳明之气是以太阴湿土为本的,它外在虽然燥,但它时时刻刻容易化湿。这是它在我们这个世界的法则,你要跑到别的星球上不知道,在我们这个星球上,阳明之气就非常容易化湿。这六经有标本中气传化,《内经》上关于我们所生活的状态,就是六气是有取向的。太阳、少阴从标从本,阳明、厥阴从乎中见,少阳、太阴从乎本,这是讲标本中见,下一节课给大家仔细讲。这节课先把这几个搞清楚。

同学:老师先前举了个例子,就是太阴湿土跟阳明燥金和脾胃虚寒的原因,就是阳气提升的苗头了,接下来怎么办呢?

行者:疾病在向愈的时候,它有一个由阴出阳的过程,它要是出阳明的话,有的人会消谷,有的人突然饿了,有的人会突然便秘;出太阳的时候,有人会发热,外感病的时候,出太阳发热的很多,就是说,好好的慢性病,吃着药,突然高烧。既然阳气该升起来了,那就继续温阳,这如果大便干的话,你可以喝点蜂蜜,其它的手段。

同学:那能不能清?

行者:肯定不能清啊。其它都可以用,清是败笔。本来一个苗要生长的时候,你就是观察为主的时候,这时候以前用的温阳养精血的方子继续用。就像你用了很多措施,用了很多方法,在你手底下,这个公司突然有迹象好转了,这时候怎么办?你就继续用呗。外界都不要干扰,保持这个状态,让他再壮大壮大。这个时候再用其它手段,再去开发什么项目,这是刚升展开的阳气,马上要用,一用又该坏了,这时候也不能过多的辛温燥热的东西。你说,哎呀,到表了,到太阳了,一发烧,那我用剂麻黄汤啊,发一下,你一发,这气可能不足了。它本来是由阴出阳,欲开不得开,这时候力量还可能不足。你要用的话,也只能说你固护中气,里边阳明是出于太阴的,太阴脾土的药阳气要足,你把理中汤用上,再用点发表的,桂枝汤和理中汤合起来,或者苏叶、羌活这些都配上,这样的话才可以。

关于足经这个问题,传足不传手,这只是个说法,手经也传,只不过,手经在里边,传过去以后,它的话语权少一些,大象被遮盖住了。就跟一个班级一样,百分之三十的有个意见,百分之七十的有个意见,大家看见的是百分之七十的意见,百分之三十的意见被掩盖住了,但是还有。而且表里同名之经是同气相求,是互相感应的,感应了以后,它有一个同化的现象。

同学:如果太阴之气升不上去的话,阳明之气它也降不下来,比如秋天的时候口干舌燥,吃梨,吃完之后你就觉得好了,是这个意思吗?

行者:你讲的只是一个现象,吃梨一般讲炖梨,炖完了以后,寒性不会那么重,保留一些润降的作用,达到一种清降。但是那个寒邪又会伤脾胃,清阳不升。

同学:我的意思就是太阴之气如果升不上去,阳明之气也降不下来?

行者:这里边有这个关系,你讲的这个非常对。太阴、阳明它们就象一个打水的辘轳一样。你这边使劲往下走,水才能上来,两方面力量都是同样的。它们两个互为标本,互为开阖。外开才能内合,内合才能外开。第一个水火,寒热水火,太阳、少阴是讲开合的。第二个,讲升降的。

同学:就心肾而言,它为什么叫少阴?

行者:少阴之气在最内层,因为心肾统一在脏腑来说,都是最内层。我们这里讲少阴,讲的是在外六经之气,你讲的这个心肾,它是手足两经,有个同化过程,以足经为体,讲的足经为肾,少阴就讲的少阴肾,就讲的寒气,它外在表现为热气,而内在阴寒,这股阴寒之气,欲开而不得开达,郁滞在里边了,就会化火。

下面再讲这个少阳相火,厥阴风木,跟它这个非常类似。厥阴风木主升,木土是一对儿。画个图吧,中土是脾胃,脾升胃降,宜燥不宜湿,外边带着肝木,这个有点像四象。这就是肺金要敛降。但是,在六气里把这个给调换了。肝木不升的时候,脾胃也升不起来。大家都知道,很多人一生气了以后,不想吃饭,能不能吃?还能吃,只是食不知味。为什么?脾中的阳气不能升,不能接物了,他吃东西感觉不到香,这就叫肝木不升。胃气不降呢,想吃但吃不下去,吃就堵到了,下不去。这就是胃气不降。这里还牵涉到肺金,在我们中医里面讲究火克金。什么是火克金?讲的不是肝木,讲的是胆木。这里边,足少阳胆经,由头走足往下走,一旦逆上之后,就会克伐肺金,这边就变成了胆木。胆木即相火,它们在外组成了一个升降,调和内在的脾胃的升降,胆气不降,胃气肯定不降。谁帮我背一下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的主证就是治的相火不降,胆木不降,小柴胡汤是往下走的。学校里很多无知的老师都讲它是往上的。柴胡苦平啊,这么大量,半夏、黄芩,再加上参枣草,全都是中州的,力量全是往下的。什么叫升肝木?最典型的厥阴方不是乌梅丸,是桂枝汤。由厥阴而出太阳,这很多人没有讲到,但是你一看黄元御的书就非常明白。桂枝汤才是厥阴方,但是,由厥阴才出太阳,它才好用,所以桂枝汤又叫太阳神方。肝木之气升,胆木之气降,这个胆木之气不降,胃气肯定不降,为什么?少阳之经循胃口,经络上很明显,它是绕胃口而行的。如果胆木之气不降,则胃气肯定不得潜降,就把它限制住了。当然阳明之气是这条降路最大的力量,它如果不降的话,其它全跟着受影响。

行者:甲木为标,乙木为本,什么叫甲木?什么叫乙木?什么叫胆木?什么叫肝木?

同学:甲胆乙肝。

行者:我说的是感觉,阴阳?那什么是阴阳呢?咱们挖出一棵树来后,哪段是甲木?哪段是乙木?土上面的是甲木,长出来就该往下收了吗?再底下的还需要往上长,这不一定是土上面的,开散的甲木。甲木就好像发芽一样,它发出来芽,长出来了它就需要往下收了。没长出的它还孕育着呢必须往外长。所以说对甲木乙木理解的时候,就是按阴阳来感觉它。甲木是能看见的,奇门遁甲,为什么遁甲不遁乙呢?乙木还暗藏呢,甲木是能看见的。奇门遁甲,为什么遁甲不遁乙呢?乙木还暗藏呢,甲木发露出来了,就要受克伐容易受伤害。所以奇门遁甲要把它保护起来,时时刻刻注意到它不要陷于伤害。木气最容易受金刑,金气的克伐,火气消散。五行之气太过,甲木皆容易受伤。我们养生是什么?养的就是这股生生不已之气,养的就是甲木。就是说我们的性格要偏于外向一些,但是又不是特别张扬,有什么东西该表露就表露一下,就像甲木一样,但是又不要太过,力量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在性情上就是温和柔和,就像初春这种苗芽一般,但是内在又有无穷无尽强大的生机,这叫养生。

我们内心时刻都要有自己无穷的力量和信心,外在又是一点一点的升发,这叫养生。不能太壮,太壮了,目标都已经很有成就,就该衰败了,你要是不养它的话身体会差。木气一郁在下边,你有目标都藏着隐忍着,那就是乙木。乙木遇遏,百病丛生。为什么风为百病之长呢?知道吧?就这个升气你没有升起来掉在底下了,乙木欲升不得升,就变成风气。厥阴风木,这叫风为百病之长。不是外面刮的一阵风,那叫百病之长,很多人不见风也生病。在脉法中有一条叫做弦为六残贼脉之首。弦脉大家知道,弦脉是什么?应的是肝木就是乙木,欲升不得升,像琴弦一样,有股力量想升又被压住了,想蹦蹦不起来,就是一个力量在跳动,这个叫弦脉。六残贼脉之首,就是说身体的正气阳气正在受到克伐削伐的时候,这种脉象是非常容易出现的。弦脉在现代人的虚损劳伤之中大概百分之八九十都不止,过去人少一些。升气不达了,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高脂血症全都从这走。心情有问题。

行,今天就主要把六经的问题讲一下。先讲完了,大家有什么问题问一下,然后我再给大家讲一些其他的。有问题吗?

同学:我问一下,标本中见跟表里中气之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行者:一样的。中见就是中气。

同学: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

行者:木气不畅,不得升达,全郁遏在里面,化风火,化燥热,都是这个作怪。你把厥阴真正和升了,情绪好,哪会得这病啊?该吃什么吃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乙木升了甲木,甲木是什么?相火。相火是什么?我们一身有君有相,大家都知道,领导一般不干事,他只是高高在上掌控大局。具体干事的手底下非常能干的人,就叫相。相火是温煦周身的,所有功能都要相火来体现。所以乙木不能升,乙木升到上边长出的才是甲木,你不能变为甲木,你这一身相火怎么来?血糖,那些水谷精微都被你吸收进来了,化不掉,就跟一口锅一样,底下火老不够,哪来的相火?那些脂肪组织、葡萄糖,全淀下来,变成脂肪了,化不开。有力量吸收,没力量转化,全是相火之功。木气要开解,如果没力量,都郁在这儿。好像有一条,好像是在天为玄,在人为道,什么什么……就讲乙木。就是说《黄帝内经》里五行之中就关于这一条论述是最多的。这里面有很大的奥秘,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生的,不是要死,或者阴阳平衡的。你论一个石头的话,天地大象没有生命的话,可以不在乎这个。我们要讲养生的话这是最关键的。把握这是个生机。

同学:老师我问一下,那你说这个小孩木气过张是说这个乙木这块升发不够旺吗?

行者:木气过张。木气过张现在有一些人看小孩的话,喜欢用这个词。有一些小孩体质比较差,它显示出来过于兴奋,过于活跃,晚上兴奋睡不着觉。这属于先天的话,他精呀行之不足,接受的东西又太多,太过于思索,开发过早,苗芽之气受伤了,这个时候它可能会导致,你看古人,古人天才神童都很容易夭折,跟这个有原因。再一个,木气不张,钱乙的方法是给小孩都吃六味地黄丸,为什么?苗芽没长好,你先给点水,是不是?你得浇水,滋养它。所以说木气过张的小孩,第一个要固护中土,注意中土脾胃不要寒湿瘀滞了。固护中土的基础上,就要收阳,所以晚上要吃点六味地黄丸,吃上半粒,三分之一粒,吃上一段时间养一养。但是记住中土一定不要寒湿,脾土不能湿陷,脾土湿气郁陷在下的话,吃什么都没用。乙木这小树苗都没长起来呢,是不是?你再给它浇水也没用。他往往不是说长起来了,或者一直没有长起来,他往往是郁陷的话,欲长不得长,长起来的时候少,不长的时候多。能体会到吧?并不是说长不起来全长不起来,那全长不开早出问题了。应该说该长起来十分,他就长起来了五、六分,六、七分。这就叫郁陷了。就是有一部分力量该发散的没发散出来。这个问题看懂了吗?今天讲的没懂?记下来了吗?记下来回去好好想一想,下节课提问。下节课我提问你啊。(众笑)

同学: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枢,那么这个跟太阳跟少阴之间这个表里这个又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行者:那个是讲三阴。这是讲三阳的开合枢,是局限与在表一层讲的。那个表里是讲一个整体的,这里面有很多对应关系,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表里关系。在不同的局限的部位,在表的一个部位看又有不一样,你光在太阳一经的看它又不一样。

同学:我还不太明白,你刚才说他这个讲的是在外之气,是不是?

行者:我说在外之气了?行。就这个问题吗?行。我也不知道我刚才那一句讲了,但是,就这一点说,我是不是讲标本中见的时候讲到在外?还是讲的表里时候讲到在外?

同学:是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刚才讲六经、阴阳、脏腑的时候。

行者:我们的身体,你看,从五行来分的话,金为在表,华盖、皮毛。然后下面是肌肉血脉,下面是筋,再是骨,再是髓,这是五个层次。筋骨在外了以后,这还属阳。在内是脏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六经就好像外在的枝枝杈杈,河流一般。内在的脏腑就像大海一样蓄积着精气,它是个源头,外在的经络相互沟通,内在的脏腑储存精气。所以这是外在的,外而六经内而脏腑。脏腑之间精气还互相感应互相流通,它们互相影响。外在的是这个河流,内在的就是湖泊海洋一般。

同学:老师,你说那个湿既是升而不得升,那我们治疗的话是不是就给一点阳气升一下,为什么还有温化寒湿、清热利湿呢?

行者:阳气不就温吗?

同学:那湿是不是他阳气不足了?

行者:湿气不化,湿为阴邪当以温化之,这是大法。但是,湿邪瘀滞了以后,湿容易产生有形湿邪,有形湿邪化热以后,瘀滞你必须得要清利。过去古人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你治湿邪不利小便怎么能行呢?所以就得利湿。为什么呢?湿邪是在下往上升的,它在下,在下的话就近就是从水道走,所以说利湿。但是它的整个趋向方向,六气传行的方向,它是阳气不得升,不得升的话,你这个时候把它升上去,它这个产生湿气原因就给你阻断了。升上去用什么升呢?一般在下面叫温升,因为寒湿多,在上面就得疏散。下面是温阳,上面是疏散,是用风药。然后阳气怎么升呢?肯定是由中土脾胃来升的,脾胃有足够的力量,你这个阳气升起来才够浑厚。肝木是指个方向,脾胃是根基,脾胃气越足的话越浑厚,力量越大。肝木之气生长了,肝木之气旺的时候,它能把它升得更加高一些。所以一般治脾胃湿气的时候,暖水燥土疏木。大家看《四圣心源》,整体看下来,所有的病机百分之八九十的病机呢都是水寒土湿木郁,治法就是暖水燥土疏木。

同学:老师,你能谈一下对六气的气的概念换一种的说法?

行者:六气,天有六气人亦有六气。天之六气跟我们人之六气是一回事。但是,我们居于我们一个人来观察这个六气的话,我们这个六气又是单独提出来的,要自成系统。所以我们人的六气是跟外在天行六气是时时刻刻相互呼应的。一旦入于后天以后我们有自我意识,我们身体内由于有七情五志的主观的变化,就会影响六气的变化,所以我们人体是自成体系的。这个气的变化是什么?用一种现在的观点的词来说,就是一种力,就是一股能量。但这个说法都比较片面。中国古人说,“古今往来为一气”。天地万物都是一气之周流变化,“凝则为精,散则为气,聚则成形,化则为无,周游六虚,变动不居。”这就是一气之变化。我们现在看这个桌子,百千年以后就灰飞烟灭了,那个时候它何在呢?现在只是它聚则成形,终归它要散则为气。但它聚则成形了,我们也可把它看作气的一种变成有形的凝定状态。还是气,只不过变为另外一种有形了,所以物与物之间又分一个形气。变为有形了,它受六气的传遍的影响,就受限制了,它就慢了。变成寒,变成冰,外在的热气再影响它的时候它变化速度就非常慢。要是寒气的话,有热气感应影响它,传变速度就快。从无形到有形,这是一个阶段。有形之间的五行之间的克化生化也有,但这个传化慢的多,不像六气这无形之间的传化。

我知道你刚才问的那个气的意思了。在中国关于气的文化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它就是一种认识,宇宙万物之间无非一气。什么是气?象。气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就是这个气产生的。我们有不同的心态,也是不同的气的现象。弥散的心,开散现象,那叫喜悦,沉降那叫悲伤,收缩,下面然后是沉降,恐惧等等,都是现象,都是我们内在一气的各种现象。所以说这个气它没有一个实质性的所指,只是一个现象内在的组成这个现象的东西,一个概称。《黄帝内经》里面有段话叫,黄帝问话说:予以为气血精液痰……那话咋说我忘了,就是七种事物以为一气。就是说我们的身体,经、精、气、血、痰,这种种的变化都是一气之变化,处在不同状态就产生不同的东西。“精气神”,首先这就是一个从凝聚到逐渐开散的一个变化过程。在不同的部位,上焦开发如雾,这是精,然后精专者变为营血;彪悍者变为卫气,流于血脉之中变为营气。到不同的地方叫不同的名字。就像走天底下的宾馆,走到新疆那叫新疆宾馆,走到兰州叫兰州宾馆,是不同的名词,在隶属划分的区域产生不同的叫法。把它搞明白就行了。

同学:我想体会一下您讲的六气的开阖升降,就太阳为开,少阴为阖,然后阳明为降,太阴为升。少阳厥阴为枢,是这样子?

行者:关于六经的开阖枢,这里面的枢转有不同的叫法。对于我们治病过程,太阳为阳开,少阴呢为阴阖,阳气开阴气就阖,这是互为表里,叫阳开阴阖。然后阳明为阳阖,太阴为阴开,它们互为开阖。少阳是阳枢,厥阴为六经之枢,由阴出阳是六经的转化,有人把它叫阴枢,阴枢其实不合适。少阴总统水火,有一身水火之枢,后天之枢这个说法。但是在治外感内伤病的时候,关于这个枢的体会,厥阴跟少阳它们不一样,厥阴跟少阴也不一样。这个需要自己去体会,名词没有意义。刚才讲的阳开阴阖、阳阖阴开这两个的开阖出入升降的对应比较好。后面这两个关于枢的问题,稍微复杂一些。

同学:我想说一些我的体会。我感觉少阳和厥阴是一气,厥阴在六气里属于最里面,但实际上我们讲少阴是阴气之合,阴之合,通常想象阴之合应该是最里面的一气,但厥阴又在更里面,所以厥阴为枢。厥阴这个……

行者:厥阴是六经的精气。

同学:对。

行者:讲少阴的时候往往牵扯到脏腑精气,肾精是最内含藏的。如果讲六经,这个肯定是最内层的。由厥阴到太阳,是两阴交尽一阳初生。阳气不升的话这就是最后一步。它讲的是六经传行的最后一步。

同学:我想跟脏腑一块……

行者:它们不一样,外感内伤杂病有时候不能混为一谈。所以治病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你对这个病的现象,对事物的最本原的感受,这些名词都是外在的。这本原的感受有了以后你再来收拾它们。现在很多学者搞反了,想先把它们都收拾清楚,收拾不清楚,各家都在打架。

行者:还有问题吗?懂了吗?没法听懂!你懂了,我还想问你问题。这个要在脑子建立一个感觉。开始没有感觉的时候不要强建立,脑子不要想,哎呀,我一定要塑造一个模型。这个是最差的,非得把自已逼在墙脚里。你就明白它们之间的表里对应关系,一一的对应,先打开,最后时间久了以后就融合在一起了,必须融洽在一起。

今天六经我先讲到这儿。又回到以前的话题。医者意也,关键在于感受。学医之道,虚静为宝。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内心应该空无一物。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情,我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就是以一个虚静的心态来观察万物。我们看这些东西都是文字相比较多,要从这些文字相中透悟,去感受它所描述的现象。现象是变动不拘的,是不可能你去定死的。从象上观的时候就比较容易灵活,不容易至于名相。关于这些名相问题,我们既要看到众多知识,然后逐渐去领会它,又要去用心去感受它,这就牵扯到用我们这个心去驾驭这个大脑。心是怎么为主导的?首先是以感受为主导的。心是不可把抓的,这个把抓的过程需要一个长时间认知和修练,你们现在没法一步达到,只能通过外在的感受。所谓感受是什么?升降、开阖,升降、开阖就尽显阴阳变化的过程。这个感知是最简单的也是最亲切的。但是,由于我们长时间不去用这种感觉,把这种感觉慢慢都压制住了,最本原最直接的感受现在被压抑住了,然后往往是用这些理论,诶,为什么呢,你要给我说一个名词,说一个理论。老是用这些想法把这些感受限制住了,所以就造成我们真实的这种能力,真实的这种心静的理解能力被牵制住。然后观察万物的时候都是条分缕析,都是按照固定方法来认识,没有办法跳出界限,界限已经被限制得非常死。

我们学中医,第一个就是要先心活过来。怎么样让心活过来?心活过来你看待万物才能活过来。心是死的,你看待万物都是理论化的条分缕析的,都是那个冰冷的。尤其一开始体会不到心怎样活过来,心活着的感觉。外在有很多方法、很多认知,这是思维处于僵化过程中的,所有认识全是僵化。我坐在这儿看见你们每个人,你们看见我,看见教室里诸位的时候,你们也能看见心里面空静,一丝一毫的观念,一丝一毫分别都没有,这就是外面的东西死了。这个时候才有机会里面让心活过来,所以叫“学医之道,虚静为宝。”虚静为宝只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你的心活不过来。老子《道德经》有句话:“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我们在虚静的过程之中,逐渐达到沉静凝定的状态,就会感觉到各种浮燥的气息慢慢都沉淀下来,归根。“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了以后才有生机。这时候才会焕发真正的生机。

我今天给大家这样讲,把这知识跟大家理一下,这需要个过程。当你心活过来的时候,这外面都是你的辅助,视万物如无物。你坐那一看,不是狂妄,跟没看见东西似的,不是没有看见东西,是你这里(指心)没东西。你这里(指心)彻底空静了,你这里没有障碍,你看见所有外物就没有障碍。那个时候你要想对外物感应的时候,一有点你想要的感应,你想要异常的变化,马上非常清晰地浮现,这叫感,要不然这个感知能力非常弱。所以说第一步就是要把那些我们固定的看法、固定的东西全收回来。我们一看有些东西,比如说,一看到鲜花,哎呀,真香啊,好漂亮,你的想法马上过去了。这一个鲜花放在这儿,颜色好看,香啊,这是它的自然景像,你再给它加了一个东西:好,这是你加的。我们就要把这个加字去掉,香就香呗,好看就好看呗,怎么啦?是不是?然后再拿过来一个丑陋的、难看的,那又怎么样?就这样呗。你的心态是不为所动的,这个时候慢慢心情才能平静,这个时候外物的好与坏、美与恶不会影响你内心的憎恶,不会引触动你的内心。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领导它们了,证明你的心量扩大了。我曾经说,修养有二步,第一步就要率真,但这二步有时是不分先后的,第二步就是要扩大心量。

我们这个人从小时候生下来,生下来以后,小孩是最天真的,也是境界最小,为什么叫小人呢,是不是?他就想好吃我吃,你们都别吃,占有欲也挺强,表现也比较直率,这叫小人。逐渐长大以后,他知道了,再有个弟弟要照顾弟弟,有好东西先给他,要分给他一些,自已拿另外一半,然后有东西他先挑一下。这个心态就扩大一点,以至于考虑到,哎呀,家庭里面有父母有什么,这时候你的说话做事,心量就要从整体的心态整体角度出发,这个心量又扩大了。这个时候还有没有率真呢?这个时候的率真又是什么呢?这个时候的率真就不是以个人的好恶而好恶,而是以整个家庭的好恶。外在的事情对家庭有害,那就得憎恶。就像日本打过来了,那就得该杀,是不是?那就得起嗔恨心,这就叫以国之好恶而好恶,这个境界就非常大了。这个时候你的喜好和你的那个憎恶都是从一个很大的境界中发出来的,一般人都会认可你。这叫什么?这叫仁人,你能体会大众的心情了。唯仁人,这是孔子说的,唯仁人可以爱人可以恶人,就是说可以憎恨人,他不是从一己的角度出发的,而是从整个大局的角度考虑。这个时候是从大的角度去率真的,还是率真。

当然,用不同的角度,你担当一个大任的时候,那你是大的角度好恶。你回到家里头,是小的角度好恶,你个人闲待着,一个人闲待的时候,表现个人性格时候,那你个人的喜怒衰乐又率真了。总归是以一个真实为体现。该什么就什么,内在是通透的。内在通透不表示我什么都跟你说,好像哎呀,我今天心里隐藏一件事情,我有件隐私不告诉他们,那我不叫率真啦?不是这样的,事情有隐有现,率真是什么?你敢拿出来对自已说,你自已的心觉得对这件事情没什么可藏,是摆给自已看的,不是摆给别人看的。自己的目标理想是摆给自己看的,不是摆给别人看的。你摆给别人看,证明你不够自信。你觉得给大家证明一下,需要大家都来认可认可,你内心足够的话,你看他们还不够资格讲给他们听,就不用说了。而且,往往自己心目中有一个目标的时候,就会绑架一些个人的东西,如情感,自己觉得这个好东西,这是信仰,凡是跟这个靠近的一切都好,把自已内心那些执着、傲气,跟它绑在一块了。这个目标也不是说不值一钱的,但是这只是你的目标,你要做的目标,你心里觉得要为它付出,要为它奋斗,是这样。

就跟很多人一样,很多宗教家,学宗教的,我是天主教,我信上帝,你们都是异教徒,我可以拯救你们,我要不拯救你们,你们都该死了,都是这样。自己看就比别人高很多,自已受到主的庇护。很多学佛的也一样,我学佛了就不一样,你们这些人没学佛,我要怎么怎么样,都是把自已跟自已那个目标全绑一块儿,绑一块儿以后,把自已的习气也绑在一块儿,根本就没有达到那种状态。所以,我们立一个目标,知道我们这个目标,但它不代表任何东西,只代表我们应该那么去做,心里也不要生出来很崇高的意识,我这个目标很崇高,没有。只是我们应该去这么做而已,你心里生长出来一个很崇高肯定就有下,高下一对应,有些人就给你压住了。以后如果你达不到这个目标就会自责,以后这个目标可能永远压着你。把目标放下点,那就是自已的,非常平实。你觉得它高,觉得它低的时候,心里已经有障碍,你这个心应该永远通透的,哪怕你的目标都不能障碍你。

同学:那如果有了目标就是说,跟别人合作如果……怎么去跟别人的目标去合作?比如说刚好别人的目标跟你不太一样,这样合作还是自己做?

行者:两个人既然合作就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目标就谈不上合作。但是你如果讲人生目标的话,人生目标都是关乎一生的,不存在合作。我们每个人都是对自已负责的,要对自己负责。你谈不上对别人负责,先对自己负责了以后,做好了以后,然后把境界扩大,然后才能谈得上为两个人的整体来负责。然后你承担一定的位置,一定的责任,那个时候你去做。

同学:在我们生活当中会跟很多人有合作关系,无论是工作还是……

行者:你那目标不需要讲给他们听啊,是不是?你说一个信天主的,一个信佛教或伊斯兰教,非掐个你死我活不可。不用啊!大家该谈什么就谈什么,生活的目标都是一样的。

同学:我体会你说的这个医学之根本之根与道教什么的是一样的?

行者:这个世界间就没有道教也没有佛教这些东西。它都是……

同学:……

行者:对啊。它们最基本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是化生一切的根本,我们就要认识它,我们就要把握住所有力量的本原。只是东方喜欢用儒释道阐述,中东喜欢用伊斯兰的真主,西方用天主,跟每个地域跟每个风俗都有不同的关系。当然,我们东方主生气,尤其我们中土,我们是真正智慧的本原,是符合我们这个人类生存的智慧,智慧的根本。

同学:道教里面,老子讲《清净经》,像佛教里面有《金刚经》,他那个东西也就是讲的静、虚无,已经讲得很深入。

行者:你看过吗?

同学:看过。

行者:看过后估计就忘了。是你讲那个意思,但是不是你说的那个话。你脑子里那个意思我知道,就像《金刚经》里讲过一句话,“如何降服其心”,我们修练就是为了降服其心,就是降服自已的心。自己的心慢慢顺着,好好能驾驭它,该干嘛就干嘛,每天别自已跟自已捣乱折腾,是不是?如何降服其心?书中是“如是降服其心”。这都是老话啦,什么叫如是降服其心?当你这一念发起如何降服其心,这一念就是降服其心的最根本,因为你这一念已经在反思,已经在脱离以前那个束缚了,这叫觉醒一念。觉,就这念就够了。时时刻刻保持你的觉念不失,以后就是觉行圆满,这叫成就!其实这个话说起来,很多东西都一样。刚开始我们为什么观照呢?观照也是为了觉察,只是有形的有为的,然后变成照,然后照都没有了,这个时候然后整个身心融合了,这个状态。就像牧牛图讲的,一个一个层次。

同学:十牛图。

行者:十牛图和牧牛图都是一回事,还是我讲的要体会这颗心。儒家讲什么?我们做学问最根本的一个心态就是诚直,直心为道场,以诚可以通灵。儒家也讲了“至诚可以先知”。你诚,对自己诚,就是对自已认知都是很通畅的,自已内在不自欺、不自卑、自责,自己内在非常通畅,这个时候你对外物也越来越通畅,就会“至诚之道,可以先知”,以至于你对很多事物就会出现预测功能,就是所谓的那种特异功能出现了。当然有人先天,有些人后来的。“至诚之道,可以先知”,这个先知跟那个特异功能还有所不一样。特异功能是要观想的,然后观想慢慢展现出来,它是有局限的。而这个至诚先知,在古人很多书籍上,它是对下一步事情发展苗头的一个感知,它不是那种着意的,它能预感到事情下一步可能会出现的苗头和吉凶的变化。就是说,你诚了以后,心态诚直以后,你对外物取类比象,你的感知会非常敏锐,时间久了以后,很多微小的,观察不到的东西、兆头你就能体察到。

所以我们做人需要诚直,内心诚直。内心诚直通透,这是一个修练的根本。直心为道场,在这个道场的基础上你才有资格去修练。要不然没有资格,只是自已在做一些个人游戏,观想什么的,都是自已跟自已的念头一块儿玩,内心不能诚直的话境界会非常闭塞狭小。

有什么问题问一下?今天也大概讲得差不多了。这几节课下来慢慢谈中医,我想以后把中医慢慢领向一个身心修练的一条路上。因为大家这样听,慢慢地讲,这个领会和日常生活之中都打成两片,结合不在一起,以至于没办法真正去领会,进步的速度也比较慢。所以以后有机会的话,会再组织一个专修的团体。专修是什么?日常起心动念,白天晚上都一样,都要对自己进行观照,这都要拿出来看的,这就叫修炼。然后对自已内心进行剖析,时间久了以后,这心态慢慢光明坦荡,感知也就越来越容易。这个时候再学中医,这个东西你看,我讲的很多东西,里面的,我说明白,都不是古人的东西。过去古人很多学伤寒大家,他们讲不了这些东西。你内心里面清澈以后,自己感知自已就钻研下去,把它们贯穿起来了。当然,今天我本来想再讲一些,但刚才那位同学问了一下,你们也应感谢那位同学,然后我把六经的开阖表里跟你们串了一下。本来没有这样讲,所以我需要激发,你们越能问出问题,感受越深,然后我也能将自己的感受拿出来,大家相互学习。如果你们问不出问题的话,我这人习惯就是我每堂课讲课我都不知道我该讲啥,我就感觉好像有个主线慢慢往下讲,具体什么我也不知道。行,大家有什么再问,没有问题今天就讲到这吧。行,没问题就下课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