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不好,我就打自己”,“内疚感教育”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有一档《不要小看我》的观察类节目,请一些家庭进行观察,并将里面一些关于育儿的好处与弊端暴露出来,以此来获得解决的方式。在其中的一期中,有一对让人印象深刻的母女。

妈妈在指导4岁女儿的过程中情绪崩溃,无奈之下通过自我惩罚的方式来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采访时还表示,自己打自己的方式,让孩子很惊恐。

结果视频一经播出,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很多人表示妈妈对于孩子太严格,也有人认为妈妈心理有问题,需要找医生治疗,更有人表示:“妈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到内疚,因为内疚而听妈妈的话,但这种教育方式,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内疚感”教育

内疚感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以爱孩子的名义,做一些让孩子内心、情感上感觉到内疚的事情,从而对孩子的情感、情绪进行绑架,强行让孩子满足自己的意愿。

就像上文中的妈妈那样,面对女儿背不会课文,吼完孩子发现没有用,就在孩子面前打自己,意图让孩子明白:如果不认真背诵,妈妈就会失望,从而惩罚自己。

小贴士:面对妈妈这样的一种“威胁”,孩子会感到恐惧,但更多的她会以一种内疚的心情,怀揣着对妈妈的爱,来满足妈妈的要求

这就是所谓的内疚感教育,是一种极其可怕的家庭教育,父母通过牺牲感与付出感来勒索孩子。

心理学博士苏珊·福沃德曾经说:“情感勒索者,会利用责任感、恐惧感来控制你,双方会在一起一直被捆绑在一个恶性循环中”。

内疚感教育可以让父母产生一种“我为了孩子付出、牺牲了很多,非常不易、十分伟大”的想法,潜意识中认为孩子亏欠了自己,企图从孩子身上获得赔偿。父母的这种做法只满足了自己,却对孩子造成极大、极其恶劣的影响。

内疚感教育下的孩子缺少安全感

作家刘娜曾说:中国式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父母无法安放绝望无助的自己,举着“还不是为你,我才牺牲自己”的旗帜,让孩子产生沉重的负罪感,在愧疚中一生过得拧巴、委屈。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30多岁未婚。偶然间她透露尚未结婚的原因:害怕。父母离婚,又各自再婚,她跟着母亲生活。很长的时间里,外婆外公都在耳提面命的告诉她:“你妈是为了你才嫁给现在的丈夫,你要好好孝顺,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因此她从小对母亲抱有愧疚感,也形成了强烈的缺乏安全感。她愧疚于自己拖累母亲,又害怕自己做不成一个好女儿,更严重的是她害怕自己所遇非良人,让孩子经历自己的经历。

外公外婆心疼女儿,希望朋友能够心怀感恩,但谁也未曾关心过那个孩子,如何从小带着满满的愧疚感生活,又如何因为这份愧疚感而活得压抑,小心翼翼,不快乐。

科学结果证明:孩子4岁开始有愧疚感萌芽,5-6岁是孩子内疚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本应该以“自我意识”为主的阶段,如果父母以让孩子产生内疚感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那么会让他形成讨好型人格。

为了满足父母对他的设定,孩子会学会看父母的脸色,以确保自己的做法可以使他们开心。久而久之,他会把这份小心翼翼带到其他的场合,面对其他的人。

被内疚感控制的讨好行为,并不是真正内心需求,坚持得特别累。

有网友说提到:家里明明不穷,但有次母亲带他去吃肯德基,自己想吃汉堡,结果妈妈告诉他“咱家的钱只够你一个人吃汉堡,没事妈妈看着你吃,你要努力”

那顿饭他边哭边吃,至今都觉得那天的汉堡如同嚼蜡,认为自己对不起母亲,更没有资格乱花钱。从此每当遇到朋友、同事请客吃饭,他能不去就不去。

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不仅造成了孩子的压力,也对孩子性格造成影响,有些孩子自卑心理往往就是这样造成的。

如何做到“有效教育”?

马东曾说:“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

中国父母喜欢利用孩子的内疚感来控制孩子,实际上内疚能力是最低的情感,不仅会增加孩子的负担,还会对孩子造成一生无法愈合的阴影。这种教育算不上真正的教育,那么,父母如何做到有效的教育孩子?

1、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不是一个口号,而是父母从心里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行为。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要做到有效的教育,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心理、行为、爱好兴趣等各个方面,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尊重,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2、顺应孩子年龄特点

现在很多父母喜欢超前教育,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利用各种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就像文章开头的那位妈妈,在孩子4岁时就要求孩子必须背会指定的内容。

每一个孩子都有对应的年龄特点,如果逼着孩子去学习、操作一些不符合年龄特点的事情,会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这样的结果对教育没有积极作用。

3、榜样力量

女儿很喜欢黏着哥哥,哥哥做什么她就会做什么,了解到这个讯息以后,我有意识的培养儿子的各种行为习惯,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与先生需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这种教育方式就是榜样力量。

每一个人都有榜样,喜欢模仿自己喜欢并崇拜的人。孩子也一样,而家庭成员是最开始对孩子造成影响的人,他们会模仿父母以及周围其他关系亲密的人而父母需要处处规范自己的行为,起到对孩子的榜样作用。

小贴士:父母用内疚感教育出的孩子,或许如你们所愿,孩子听从安排,但他们并非从心底认可,顺从,只是因为长久的习惯将孩子与父母的意愿绑定在一起而已。

凌晨妈妈来叨叨:

让孩子怀着内疚感去感恩,去达成自己的意愿是非常愚蠢的事情,毕竟我亲眼见过朋友是如何被那份“愧疚感”所折磨,希望她能够在以后的日子中获得救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