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庄子》|读过庄子《逍遥游》,大家知道如何做才是逍遥吗?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首篇,一般认为这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品之一。什么是逍遥呢?有人选用文章中“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一句来概括这一主题。但是,对于学者而言,这一句话却不能教人实现逍遥的境界。
为什么呢?如果使用这一句话来定义逍遥,那么我想学做逍遥首先就要懂得什么是天地之正,六气之辩。但是通览全篇文字,并没有论及天地之正,六气之辩。这会令学者无所适从,学来学去一头雾水。这样看来,选用这一句话来定义逍遥显然并没有抓住要领。
庄子

文中讲到,尧欲让天下于许由,而许由却以“予无所用天下为”为理由婉拒了尧的让贤。这段文字中,庄子以许由为贤,说他贤就贤在无志于得天下。
肩吾转接舆言说:藐姑射山上有神人居住,肌肤若冰雪,婉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游于四海之外,学具有使农作物不受病害,而使五谷丰登的神通。肩吾以这些话荒诞不经而不敢取信。
庄子则借连叔的嘴不仅肯定了神人的存在,还宣称神人视万物为一,从不为天下的治乱等人间俗事而操劳。他神通广大,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到他。洪水不淹,炎热不焦,既使利用被他遗弃的尘垢秕糠,也能陶铸出尧、舜一般的人物,哪里会把万物当回事呢。在这段文字中,庄子认为神人不以天下的治乱、万物的美恶为意,不为人世间的功、名、利、禄所累,其志意游于万事万物的得失之外,一其意而逍遥于世外。
越人断发文身,帽子是无所用之物,所以宋国商人将帽子带到越国去卖,必然是徒劳的。神人视万物为一,天下就是无所用之物,所以尧前往藐姑射山见神人,怅然忘记他的天下了。许由贤人也,不以天下为意。神人更不以天下、万物为意,所以能逍遥于人世间的功名利禄之外。
樗树以其不中绳墨、规矩,无所用于天下,所以能不夭斤斧,不被物伤,不遭困苦,得以保全性命,逍遥自在于尘世中间。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主旨是:庄子要做一个于天下无所用的人,以此来保全性命,实现在混浊的尘世中逍遥自在的目标。
所以,所谓的逍遥是指我虽然生存在尘世中间,但不会为天下的治乱、万物的得失、功名利禄的诱惑所羁绊,使意志集中在自己性命的周全和内心的专一与宁静上,宁可做一个于天下、于万物无所用之人,也不要使自己的心灵受到尘世间丝毫的污染。要逍遥就要视万物为一,不受万物得失所累,就要无所用于天下。
老子

鹏,大鸟。它的背不知道几千里之广,它的翅膀就像天上垂下的云彩。它要飞往天池去,先要高飞到九万里的高空,然后才能向天池的方向飞去。这是蝉与斑鸠所不能理解的,鹏鸟游于天地的地域之广大,不知道是蝉与斑鸠飞行区域的几千万万倍。但是仍不能达到游于无穷的境界。
宋荣子讥笑世人孜孜汲汲于功名利禄,不为外物的得失而勤勉或烦恼,明确区别内外与荣辱,但仍旧未达最高的境界。列子乘风游行于天地之间,十五天才往返一次,于福报没有孜孜以求,但也不能实现畅游于无穷的目标。只有庄子心目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才能畅游于无穷无尽的空间里。所以,逍遥就不能局限于有限的空间中。如何才能游于无穷?那就需要我们的心灵不要受万物所累,不要停留于事物有限的得失中。
惠子以大瓠过大无用而掊之,庄子却讥笑他不善于用大。为什么不将它用作腰舟,逍遥于江湖之上呢?逍遥、逍遥,让自己的身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广袤之境,无驻足于尘世间的功名利禄、悲喜得失。什么天下、什么荣辱得失、甚至生死,都不能激动我悲喜的情感,羁绊我的志意。
道教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