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演义:21小青龙汤

原创 根尘不偶 新象学堂 2018-08-15

大家晚上好,咱们继续来讲伤寒经方故事。

上次咱们讲到有个淘气的孩子铁蛋,太淘气了,深夜到河里玩,受凉,寒气直入少阴,直入脏腑,仲景先生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把铁蛋的小命给保住了。

铁蛋这个孩子虽然淘气,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孩子在家里老人眼里都是心头肉。铁蛋有个奶奶,奶奶的年纪虽然大一些,因为乡下人,做爷爷奶奶的时候一般也就是五十多岁,身体其实还可以,下地干活都是没问题的。

只不过乡下人操劳太过,农活还是太辛苦,有时候也不避寒暑,所以她的身体难免就会留下些小毛病。铁蛋的奶奶也是,一直都是操劳太过,家里地里的事在农村什么都得干,因此就留下个老毛病,不时就会咳嗽两声,有点痰,应该是早年不慎受风寒留下的这个病根。

俗话说隔辈亲,奶奶看自己的孙子大病一场,非常心疼,放心不下,一直挂念着。等晚上铁蛋睡了,她就一遍一遍地过去看自己的小孙子,睡的怎么样啊,有没有着凉啊,踢没踢被子啊。夏天小孩嫌热,有时候就把窗户打开,老人再给他悄悄地关上。因为仲景先生当时交代了,不能再受风寒了,老人就记在心里,严格执行医嘱。就怕小孙子太淘气了,不听话,万一再惹出点什么事来,再生病不划算。所以连续几天,奶奶每天晚上都起来好几趟,去看小孙子睡得好不好,被子有没有踢开啊,门窗有没有被风刮开啊,一些细节上,老人很不放心。

结果呢,尽管农村的老人身体比较壮实,也架不住连续几天,天天晚上睡不好觉啊,她也觉得有点疲乏有点累了。这位老人只想着小孙子有没有着凉,有没有被风吹着,去给小孙子门窗都关好,被子都掖好,这才放心,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睡觉。有天晚上她又起来,披着衣服看小孙子的时候,就感觉晚上的风比较大,从门缝里吹过来,吹得她有点瑟瑟发抖,有点凉。

没想到一不小心晚上受这个凉风啊,老人就感冒了,第二天就开始感觉浑身乏力,咳嗽加剧,还有点低烧,人就没精神了。要搁在平时,老人每天起来咳嗽两声,咳点痰是正常的,她也不当回事,活动活动也就好了。但是今天就不一样了,晚上受过风之后,今天感觉起不来床了,也没胃口,整个人都没精神。

她这个不光是咳嗽的问题,主要是她也不想吃饭了。本来农村人下地干活,干体力劳动,饭量是比较大的,一顿不吃她受不了,饿啊。现在居然是连饭都不想吃了,甚至是有点恶心,想吐的感觉,好像是胃口这地方有什么东西堵在那。

这一家人一看,家里老人又病倒了,老人的身体毕竟是不禁折腾啊,所以呢也不敢怠慢,还得去麻烦仲景先生来看一看吧。就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又去跑到仲景这边,一五一十地把这个事情跟仲景先生讲了一遍,请仲景先生过来给老人看一看。

那个时候农村人都很朴实,如果说自己的病,自己能去大夫那里,他肯定不会请大夫上门的,只有一些年老体弱,确实是不方便出门了,才会请大夫上门看。都是很懂规矩,很有礼貌的。

仲景先生听这家人这么一说,心里大概也就有数了,就跟小虎子带上常用药,向铁蛋家走来。仲景先生住的离铁蛋家也不远。到了铁蛋家一看,铁蛋已经没问题了,活蹦乱跳的,很好。奶奶却病得吭吭咔咔地咳嗽个不停。

仲景给老人看了看,搭了搭脉,看了看舌苔,又问了她几句。

他问老人,你觉得胸闷吗?痰向外咳时,好咳不好咳啊?

老人说,真是有点胸闷的感觉,痰好像是想咳也咳不出来,好像是堵在里面,咳也咳不出来的感觉。

仲景先生问,那你怕冷不怕啊,出汗了没有啊?

老人说,自从昨天晚上吹了风后,身上一直也没汗,没有出汗,冷倒不是很冷,但是好像身上有点发懒的感觉了,就是没劲,好像也有点烫,就是有点发低烧。

仲景就问小虎子,考考他,说,你看这老人家,从症状来看,心下有点痞满的感觉,不舒服,有什么东西堵着,这是不是我们前面用过的半夏泻心汤的症状啊?

小虎子一听,说,是呀,师父,这个应该没有问题呀。我觉得可以给她用半夏泻心汤啊。

然后仲景就问他,那你看这个老人,有点低烧,又没有汗,脉象也略微有点急,她是不是也是伤寒外感的症状呢?我们是不是给他用麻黄汤的思路,也是对的呢?

小虎子说,师父,是呀。这个老人家,虽然没有高烧,但是她可能是年龄大了,身体虚了,可能烧不起来了。但是她的脉象还真的是有点急,有点往外冲的感觉,只是力量没那么大。又是明显的受寒生的病,又没出汗,又有点发烧,这也像是麻黄汤风寒表证的表现。

然后仲景先生又接着问他,你看这个老人家,她又没有精神,跟我们说话都没有力气,无精打采的,脉呢,虽然是有点往上冲,但是呢,力量又很弱,劲不够大,想冲冲不上来,这又是一个外感虚证啊。虚证,也就是我们经常治疗的外感中风,我们通常用的是桂枝汤啊,你看桂枝汤合适不合适呢?

小虎子想了想说,师父,我觉得桂枝汤也对证。

老人家确实是比较虚,因为后世对伤寒表证有一个总结就是,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桂枝汤相当于是建中为主,解表为辅这么一个方子,就相当于是扶正来解表的一个方子。这个老人年龄毕竟偏大了,年老体衰啊,用扶正的办法来解表,那也是对的呀。

小虎子很聪明,马上就明白师父的意思了,说,师父,你是不是说我们得用麻黄汤,桂枝汤和半夏泻心汤合起来治呢?

仲景先生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孺子可教也。你这个小家伙,师父没白教你啊。

小虎子就问仲景,说,师父,那我们是不是用这三个方子,原方合在一块儿用?

当然不是了,我们还是要有所变通。

虽然这个老人家,感觉自己病得不轻,其实呢,她不是个急症,只是年老体弱啊,正气衰啊。所以呢,仲景就利用这个机会,也教教小虎子,就故意问他说,你觉得老人家这个问题,是以扶正为主,还是以解表为主呢?

小虎子想了半天,心想表气不开,如果不解表,气机流通不开的话,里面的正气也很难正常地运转起来。但是如果不去扶助内在已经虚损的正气,单纯解表的话,正气跟不上,正气也没有力量去解表啊。他想了半天,觉得稳妥起见,还是以扶正为主。

所以他就跟师父说,师父,我觉得这个还是以扶正为主,以解表为辅。

嗯,仲景很满意,就跟小虎子讲,你说的是对的,对老人家,年老体弱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扶正。有时候虽然都是表气不开的表证,如果伴有正气虚,伴有内在的一些问题,你留得住一分正气,你就留得住一分生机。把有限的正气如果一股脑地都散了,留不住,这也很危险。

仲景先生跟小虎子讲,你看这位老人家,素有痰饮,她的体质本身就是内有痰饮,又复感外寒, 表气受寒开得不够通畅,不够通透。这就是外有表寒,内有水湿和痰饮。

痰饮就是水湿不化,水湿不流通,自然就凝聚转化为痰饮。所以中医有句话叫,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我们都知道脾属土,主中焦,中焦生湿,湿气本来是人体正常的津液流通的状态,正常情况下,人体是需要这个湿气的,没有湿气哪来的津液的化源?一旦湿气布散不好,不能正常地流通,往往就会停而为水,聚而为痰,久而久之就成了痰饮停滞的病。

所以凡是有痰饮的患者,必定中焦运化不良,一定是有中焦痰湿的问题存在的,这是肯定并存的。

只不过中焦产生的痰饮,如果堵在肺这一块,就容易表现为咳嗽。尤其是这位老人家,她不光是内有痰饮,更有肌表受寒,表气不开。因为肺主皮毛,表气不开,宣发肃降也受影响,也会引起咳嗽。即使没有痰饮都会咳嗽,何况她本身就有痰饮,老人的咳嗽就加重了,觉得喘不上气来,有喘的感觉。

咳嗽其实是人体自救的表现。痰气郁在里面出不来了,通过咳嗽的方式出口气,透透气,因此见咳止咳,连个透气的机会都没有了,那不要了他的命吗?所以中医有句话叫,见咳休止咳,不要见咳嗽就给人止咳,止咳有时候可能真的会把小病治成大病。

仲景跟小虎子说,老人家不是单纯的肌表受寒,体内的痰饮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不足以温化流通津液,它就聚而为痰,停而为饮。老人的阳气内在受痰饮水湿的阻碍,外在受肌表寒气的阻挡,阳气升不起来,出不来,郁在里面,它自然就想往外冲,从肺里冲出来就成了咳嗽。

仲景接着讲,正因为这位老人家,外有表寒,内有水饮痰湿,这种阴寒的病理产物也算是内寒。她是内外俱寒,是不一样的寒气,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阴寒收藏的一股力量。我们要想给老人家把这个问题治得比较好,就要内外同时下手,同时破阴寒之气。

我们上次给铁蛋用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可以借鉴一下。麻黄和细辛这两味药,一个开散肌表风寒,一个破散内在陈寒,内在郁滞的寒气。所以给这位老人家也要用麻黄细辛这两味药。

这位老人家年迈体衰,正气不足,她只是受了点小风,她不像铁蛋受那么大的寒气,她的身体就支撑不住,就没精神了,脉象就没有力气了,自己也没有力气起床了,一派正气虚损,阳气无力的象。

总体上而言,老人家这股阳气是被压制在里面出不来了,不能顺利地开达出表,所以要从扶助阳气的角度也帮她一把,不是单纯地引导阳气外出,也要从扶助阳气的角度帮助它,支撑着它,让它慢慢地能够升达起来。

扶助阳气,帮助阳气来流通外达,比较有代表性的方子,其实就是《伤寒论》的第一方桂枝汤,里面的君药就是桂枝和芍药这两位菩萨。从扶正解表的角度来看,请桂枝和芍药这两位菩萨来帮她也是必须的。

这位老人家,素有痰饮,凡是有痰引饮的人,必然是素体中焦脾胃虚寒或者是虚弱。如果是搁在平时,我们给这样的老人家用点白术把中焦稍微运转一下,固守一下也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是老人受寒之后,刚好赶上内外俱寒的时候,中焦受寒气的影响,运转更差了,阳气显得更弱。因为中焦阳气无力运转,老人觉得胸口下好像有一股东西堵着,所以她中焦的阳气也是明显比平时要差一些。我们不光要扶助老人流通外达的阳气,用桂枝芍药去扶助,还要帮着运化中焦。

中焦是气血化生的源头,运化中焦的阳气,我们也得帮她一把。帮助中焦脾胃运化,从扶阳的角度来看,从运化的角度来看,比较好的一对药,就是我们以前介绍过的甘草干姜汤,干姜甘草这两味药。干姜专入中焦,甘草是大管家,专门固守运化中焦的两味药。干姜甘草这两味药,也是很重要的,从扶助中焦阳气的角度入手,要给老人家帮这样一个忙。

现在我们已经有三路人马。

干姜甘草,在脾胃中焦这块,帮它运化,温运中焦,从痰湿的源头上流通阳气,散布水湿,防止痰饮的进一步生成。

桂枝芍药这两位菩萨是从扶助阳气,在体内流通的层面,把体内虚弱的阳气帮助它,扶助它,让它向外流通,好比扶上马送一程这种感觉。这样的话,老人家体内的阳气就有力量,可以从内部慢慢地向肌表走。

但是光有桂枝芍药送一程还不够,它毕竟是有障碍的,内在有痰饮寒湿的障碍,外在有肌表受寒,表气不开的障碍,清除障碍还是需要勇猛的菩萨,就请了麻黄细辛两位大菩萨,非常勇猛,力量无穷,一个破肌表寒气,一个破内在寒气,刚好把内外的寒气都破开,开通道路,这样阳气就可以很好地流通外达。

有了这三路人马,是不是就已经够了呢?你看我们还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因为老人家还咳嗽,不停地咳嗽,咳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气机不开,表气不开,肺气受郁了。还有一个她觉得有点闷,心下有点恶心,有点呕,有点堵着,其实她内里还是有痰饮,有痰气的。化中焦痰湿痰气,半夏泻心汤里用得最好的一味药就是生半夏,因此半夏这位大菩萨也必不可少,还得请过来,用半夏把已经生成的痰饮化掉,这样的话中焦的负担就小很多。

肺主宣降气机的,有升有降,有散有藏,气既要散布肌表,又要敛藏入内,下行大肠,起宣发肃降的作用。从开达表气这角度讲,我们已经有了麻黄细辛两位大菩萨,帮助开达表气,同时宣达肺气。但是咳嗽是气向外冲,本身就气往外散,用麻黄细辛一散,恐怕有去无回,老人这么虚,不能散得太过,还得请一位菩萨把气引回来。

在麻黄汤里我们用杏仁把气机往回引,那是一个实证,气机是有余的,用杏仁向回引,力度比较大是没有问题的。但这位老人家,体质比较弱,而杏仁菩萨干净利落,做事干脆,引导气机向回走,是说一不二的,所以他有时对气机的消耗也是很明显的。正气虚的时候不太适合用杏仁,力量太过强悍,像大锤子咣当一下砸下来,正气虚的就被砸趴下了。只有气机郁滞得比较实,可以用杏仁来一下,砸一下,刚好就把气机引下来了。给这个老人用杏仁显然不太合适呀。我们得换一个,请谁呢?

小虎子说,师父,我哪知道啊?您用啥我就学啥呀。

仲景就告诉他,当虚证气机不降时,可以用五味子这位大菩萨。五味子可以敛降上焦偏虚散不收的气机。

为什么叫五味子呢?五味子药用的是果实,他是缠绕藤本植物,一般长在半山腰比较凉爽的地方,山脚下暖和的地方不适合他生长。五味子不是树,是藤,缠着树长,依附着树缠绕着长。人工种植的远看像葡萄一样,一架一架地长。

五味子的特点是开花的时候,一朵花最后会长出一串五味子来。一般的植物或者水果之类的,开一朵花只结一个果实。五味子很有意思,一朵花最后能长出一串五味子来。当你看到一串五味子时,他其实是一朵花长出来的。说明五味子的花本身蕴藏的精气是很丰富的,很饱满,要不然怎么会长出这么多五味子来呢?之所以叫五味子,那肯定是五味俱全的,酸甜苦辣什么味都有。

我们平时尝五味子,他是以酸味为主,还是以收藏为主。带着一点辣味,带着一点苦味,一点甜味,等等,什么味都有。虽然是什么味都有,但是以酸味为主。

五味子什么味都有,那不是大杂烩,不是乱了吗?其实不是,五味子的气场非常干净清透,一点都不脏,很干净,很清透,很有秩序的。不是我们想象的一个大杂烩状态。他只是很巧妙地有机地搭配在一块儿了,或者长在一块儿了。也因为五味子药气很干净,很清透,又比较柔和,主要是偏收藏的,五味入五脏,他直接入五脏养五脏去了,有这么好的功效。

他有一点点油性,你把他打碎了他有一点点油气,但是他又不粘,能够把外在的气机收到脏腑层面,但是不至于引起气机的凝滞。如果一个药太粘滞的话会引起气机郁滞。五味子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药。

我当年用粉碎机粉碎药物的时候,有些药是很粘的,把粉碎机的内壁粘上了。用手抠,用刀子刮,都不好弄干净,后来我偶然发现了一个办法,把用过的粉碎机,抓一把五味子进去,再打一下,很快就干净了。说明五味子本身的气场比较干净的,是可以化浊气的,而且他偏于收藏,把里面的浊气刮下来。

这位老人家因为咳嗽有痰啊,气机本能地往外冲,已经有点气机外散了,我们就用五味子,帮老人家把往上散的,虚散的气稍微往回收一下,跟麻黄细辛相配合,有向外散的,也有往回收的,这样的话就可以让气机有一个正常的出入,而不至于有出无入,把整个气机搞虚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就把老人家的问题,基本上处理完了。以温运流通为主,其实总体上是以扶正为主的。干姜甘草是扶助中焦,桂枝白芍是扶助体内经脉流通的阳气,只有麻黄细辛是峻猛辛散,破寒气的。另外加半夏化内在痰饮,五味子收在上浮散之气,这个方子截止到目前,相对是一个比较完美的方子。

小虎子就问师父,说,师父啊,我还很少见你开这么复杂的方子,看来老人的情况比较复杂,一般的方子还真不行啊。

仲景先生说,是呀,病情简单,方子也可以简单,病情比较复杂,我们就得考虑得周到一些,方子自然也就复杂一些。

小虎子就问,师父,那这个方子叫什么名字啊?

仲景先生说,你还记得我们以前用过大青龙汤,给一个小伙子治疗重感冒吗?小虎子说,我知道这个案例啊。

青龙啊,龙是东方神物,我们经常讲龙腾致雨,其实讲的是气机流动,雨水才能下来。平时下雨,一定是先刮风后下雨,很少说没有风突然就下雨了。尤其是大暴雨,先来一阵暴风,然后紧跟着雨点就噼里啪啦下来了。龙代表这股风气,东方青龙,东方生风。龙更多地代表体内这股流通的风气,所以这个方子取名叫小青龙汤。力量虽小,气势不小。

当病人受寒,导致体内的气机不能正常地生发,就是体内正常的风气不能流通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让体内的气机动起来,用麻黄细辛桂枝这样的药去流通的时候,让体内的气机像风一样重新刮起来,重新流动起来,直达肌表,这种力量就类似于龙腾致雨的这种风气的流动。

根据流动力量的不同,大青龙汤用六两麻黄,劲很大呀,所以就叫大青龙汤。今天我们的方子力量比较小,但是依然有龙腾致雨的意思,都是通过流通体内的阳气,让阳气由内达表,由内出外,一股风气吹出来,然后有相应的药物让气机实现正常的升降,这时候它就能够引导体内的水湿津液有个正常的流通。就好比是腾云降雨的过程。

本质上是让阳气流通,使体内的阴液痰湿,随着阳气的流通自然布散全身,像津液一样流通全身,这样有水湿有痰饮,自然也就化了,就像雨一下,阴霾自散,很多秽浊的东西就冲走了,是一样的道理。

这个方子虽然力量不是那么峻猛,但是气势其实一点都不小。我们是从中焦、经脉以及从少阴直达肌表的层面,同时温运流通阳气,恢复阳气的流通,就好比一条龙在里面动一样。

小虎子一听,说,哎呀,师父,这个名字好,小青龙汤这名字起得很有韵味,我记住了,这个方子真是个好方子啊。

仲景把方子给小虎子讲完了,小虎子很聪明啊,师父一边讲,他就把药一味一味地都拿出来了,看师父的眼色也知道该用多少,方子就配好了。剩下的时间就给老人家熬药喝药了。

老人家等药熬好了之后,把药一喝,喝下去没多长时间,就感觉堵在心口下那股不舒服的感觉,其实就是痰饮痰湿之气,好像突然就开始动了,然后就觉得自己心里那闷闷的有点喘不上气,想咳嗽的感觉好像豁然开朗,就感觉自己一下子透气了。刚才觉得里外都不透气,被压着,现在这药一下子把自己内外都通透了,一旦透了,气就缓过来了,就不那么着急了。她长出了一口气说,哎呀,我终于活过来了。感觉内外舒畅,气机就透过来了。

我们在临床上,小青龙汤这个方子其实用处是很广泛啊。现在很多老年人,到了春秋都有一个习惯,我到医院去通血管,输上几天活血的药,丹参红花之类的,作为预防疾病的一个手段。

其实他们不知道,液体都是寒凉的,进到体内自然就容易变成痰饮。当时可能觉得好像有一点改善,日后留下痰饮的弊端是必然的。所以很多老人自然形成了一个痰引内停的一个格局,稍不留神就容易咳嗽。

尤其现在空调多,冷饮多,很容易形成外在受寒,内在痰饮水湿停滞的格局。这种情况借用小青龙汤的思路,都有很好的疗效的。根据不同的情况,在小青龙汤这个方子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加减变化,在现代临床上,凡是老年肺心病,慢性心血管疾病,都有着广泛的用途,是非常好用的方子。

今天给大家讲的是小青龙汤这个方子,小青龙汤的原文在后面有很多加减,什么症状,出现什么情况,药味是怎么变化,有非常灵活的加减变化,这个我就不给大家一一讲了。这个还要根据临床的具体情况去判断,仲景只是来给我们表法,来示意经方是可以灵活变通的,不是不可变的。很多人讲经方不可更改,只能用原方,改了就无效。这个观点不能说完全错,只是对经方的应用领会还不够灵活。

这个小青龙汤除了教会我们处理外寒内饮格局的病症之外,更多的是教会我们,去领会仲景先生给我们表法的精神,去灵活辨证,一切以真实病机为核心,而不是简单的套用。凡是只会套用经方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真正明理的中医的。

今天晚上的小青龙汤,就给大家讲到这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