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演义:26理中丸
原创 根尘不偶 新象学堂 2018-08-28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讲伤寒经方故事。
话说上次仲景先生用麻杏石甘汤,治好了小孩子的肺炎,一下子就在母亲们中传开了。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经过妈妈们的传播,仲景先生的名气就流传得更广了。闲聊中妈妈们认为仲景先生既然能够看好小孩的病,那么大人的病也是能看好的,于是慢慢地小孩的妈妈们也开始来找仲景先生看病。
自古至今,孩子都是家庭的聚焦点,尤其在中国,孩子都是非常宝贝的,很多资源都先紧着小孩,孩子病了肯定要找个大夫来看看。仲景先生看好了孩子的病,慢慢的家里的人生病就都会找仲景先生,最后一家子都成了仲景先生的病人。所以在古代是不用做广告的,完全是口碑效应。
上次肺炎的这个小孩,他的妈妈王氏,有点大大咧咧,马大哈,平时对身体不太在乎,毕竟自己挺结实的,底子在那儿啊,所以受个风,着个凉,也不太在意。这会儿正是三伏天,天很闷热,人就容易贪凉,想吃点凉的,喝点凉的。
王氏就喜欢给自己和家人吃点凉的,也不太把吃凉的当回事。她家爱吃水果,就种了点西瓜自己吃。这西瓜有个特点,只要水分合适,天越热它长得越甜越水灵,要是雨水多了反而长不好,就不甜了。
偏偏前两天下了两场雨,把西瓜给淹了,很多快熟的西瓜就裂开了。这样的西瓜不甜,水多也不好吃,卖不掉不说,连送人都不好意思。舍不得扔,王氏只能把地里十几个裂开的西瓜搬回了家,每天也不喝水了,就抱着西瓜吃。
按说产后的妇女,一年之内因为喂奶和操劳,消耗大,很容易阴亏火旺,是很需要滋养阴津,要是少吃点西瓜压压虚火倒也没问题。但本质上还是虚,要是拿西瓜当饭吃就不行了。上次仲景先生已经提醒过王氏少吃生冷寒凉了,可她是实在舍不得扔掉这些西瓜呀。吃了几天西瓜之后,王氏慢慢就感觉不对了,没有胃口不说,看见水也不想喝,还恶心吐清水,不停地拉肚子,一会儿肚子就疼得马上去厕所,一天要去十几次茅房,有点上吐下泻的意思了。
夏天火气用事,阳气升散开达于外,内在脏腑是阳气弱。所以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尤其是夏天,阳气都开散于外了,一定要少吃生冷,保护好阳气虚弱的内在脏腑。要不然怎么肠胃炎多发于夏天,冬天就少呢。夏天脾胃本来就虚弱,吃了生冷的东西,就很容易拉肚子。
以往王氏拉肚子从没有连着一两天不好的,一般是拉一下自己就好了,都不用吃药。这次怎么拉了几天还不好呢,心里有些担心了。自己病得起不来,没有力气了呀,只好让家人把仲景先生请过来。
仲景先生了解了王氏发病的大概情况,就带了小虎子,备了些草药到了这家。先问了问情况,又诊了脉象,看了舌苔,发现跟自己预期的差不多,心里就有了数。
王氏拉肚子虽然有了一两天,看着拉得厉害,人也软了,倒不是个多么危险的病,只是脾胃太弱了,虚得有气无力,没精神,吃不下还不停下利,还憋不住。
仲景于是就讲给王氏和小虎子听,说,你这是过于贪吃寒凉的西瓜,西瓜性寒,尤其是雨后的西瓜,水气重,更寒了,伤了脾胃中阳,才演变成今天的下利,也就是拉肚子。
仲景先生道,你这么拉,拉的都是水呀,这会耗伤津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会脱水。按说拉肚子的人都容易口渴,仲景就问,你口渴吗?想喝水吗?
王氏回答道,快别提水了,我自从吃了这几天西瓜,看了水我就头大,不用喝我就难受,我一点都不想喝呀。不仅不想喝,时不时还有清水吐出来,完全没有胃口。
于是,仲景先生看了看小虎子,给他讲道,病有不同的层次,人体正常的状态,靠的是阴阳和合的一气,流通周身表里内外,来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动则为阳,静则为阴,通俗地来讲,我们称这流通的阴阳和合的一气为阳气。
能够阻碍阳气运行的力量,一般都是阴寒的力量。比如受寒,吃了寒凉的东西等等。如果只是受到外在的风寒,风寒会比较表浅,不会进入体内,只在表浅的层面影响阳气的运行,这属于感冒的范畴。用辛温发散的药,如桂枝汤、麻黄汤,解表发汗,把寒气散掉了就可以了。
如果阳气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流通不太通畅了,但是造成的主要后果是体内的阴津水液不能正常布散,就是痰饮水停之类,这个也进一步阻碍了阳气的正常流通,这个大多也是相对表浅的层次,大多在经脉的层次,还没有入到脏腑,可以用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猪苓汤之类的。虽然阳气受到阻碍,但主要表现的是体内津液循环代谢异常,我们只要利湿利水,流通水湿,阳气就可以跟着流通起来。
这就是比较表浅的两种情况,一个是单纯的温通阳气,一个是通过利湿的办法恢复阳气的流通,这就是偏阴偏阳的不同。这两种情况以前我们都遇到过的。
但是这次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因为王氏是西瓜吃多了,导致寒气直接入内了。这个层次比较深,直接伤到了脾胃脏腑的中阳,这时治病的层次就不一样了。
比较表浅的病,基本不影响脏腑的功能。脏腑就是生命的基地,内经有云,“五脏者,藏精而起亟也。”也就是说,五脏像个能量储备库,他不停地把内在储藏的能量向外释放,然后流通周身,维持身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产生气机的升降出入。所以表浅的这些层次,就是流通一身经脉肌表,用药偏于流通,只要阳气流通起来了,病就好了。而一旦伤到脏气,五脏本身的元阳受伤了,就不太好办了。
王氏就是过于贪凉了,伤到了脾胃的中阳,这个疾病的层次就不是一个表浅的层次了,而是入脏腑了。入脏腑也有虚实的不同,王氏这个是中阳受损的阳虚,或者说是中焦虚寒,阳气弱引起的。
我们知道脾胃属于阳明太阴这个系统,主要是通于地气,也就是“六腑以通降为和”这样一个体系。主下降,收敛,它的整个气机流通的状态是偏下降,偏收敛的。所以正常情况下,中阳很足的情况下,它会把饮食水谷消磨,该消化消化,该吸收吸收,该排泄排泄,完成自己的生理功能。
王氏因贪食寒凉,伤了自身脾胃的阳气了,脏腑的功能就不能正常发挥了,那么身体首先就会自保,拼命把阴寒的东西往外排,用腹泻的方式把脾胃中焦的寒气排出去。这种腹泻是脾胃自保的一种方式。
口吐清水,其实跟下利是一个意思,也是人体本能地往外排散寒湿的反应,都是身体自救的方式。身体通过上吐下泻来自救,目的就是为了恢复自身中焦脾胃正常的磨化运转的功能。
我们知道内经里面讲到“中焦如沤”,就是说中焦这个消化消磨的过程,就像一个高压锅一样,高温高压,把饮食水谷就消化了,就好比煮烂了,熬烂了,就成了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所以中焦脾胃,就是一身气血化生的源头,就像一个大本营一样,是一身气血的根本,所以脾为后天之本,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中焦脾胃这个大本营,它决定着一身气血的流通,就像一个核心,枢纽一样,五脏气血的升降出入,都离不开中焦这个气血化生的源头,所以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把脾胃中土,比喻成一个枢轴,是一身气机流通的枢轴,由中土化现四象,从脾胃中气演变为一身的一气周流。
中焦脾胃的功能如此重要,所以它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的。中医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就是强调了脾胃的重要性。那么脾胃到底是怎么决定人的生死的呢?其实就在于“中焦如沤”的状态。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人活着这一口气不能散了呀,散了就死了呀。这口气能不能散,就取决于中焦如沤的状态。沤就是一股热气聚在一块不散的意思,散了就没法沤了呀。所以人体脾胃这个“中焦如沤”的状态,就是阳气充盛,聚在中焦凝聚不散,可以正常地消磨水谷,是这么一个状态。这个状态,不仅决定着脾胃中焦正常的消化运转的功能,也决定着一身之气能否聚成一个整体,能够以脾胃为核心,聚而不散地流通周身。
保持这个“中焦如沤”的状态,有两个主要地条件,一个就是气机要聚而不散,就是得有凝聚的力量,有收藏的力量。一个就是聚集的必须是阳气,得是有温度,有热量,能运转的阳气,没有热度就动不起来,就不能磨化了。这两条缺一不可。
王氏就是因为吃了大量的凉西瓜,寒凉之气直入脾胃中焦,首先把中焦的火热之气给灭了,中阳受损,阳气虚弱,没有热量,就没法运转磨化了,就是没法沤了。而人体自身本能地要去排寒湿,散寒气,所以就开始上吐下泻,中焦这股气就开始外散,就没法保持聚而不散了。
既不能聚而不散,又没有足够的阳气,脾胃这个“中焦如沤”的状态是维持不住了。所以轻的就是上吐下泻,有气无力,重的确实会有生命危险的。
所以王氏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上吐下泻,本质上是中阳受损,“中焦如沤”的状态维持不住了。所以当务之急,是想办法帮她恢复脾胃正常的“中焦如沤”的功能。也就是说,要帮她把中气重新聚集起来,还要把聚集起来的气,变成一股温暖火热的有力量的阳气。
怎么来聚气呢?人体五脏藏神,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啊,是生命的根基。要守住人体这股气,先要守住五脏的神气。固守五脏神气,润养五脏精气,最好的一味药就是人参。所以首先请人参这位大菩萨来帮忙。
《神农本草经》里讲“人参主补五脏”,人参扎根深山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守而不移,静心修养,性格非常的沉静内敛。人参补五脏,就跟春雨润物细无声一样,是缓缓浸润进去的,很清透。以后我们有机会专门讲一下人参。人参这位大菩萨,凡是能补五脏之气的人参,都得是十二年以上的,十几年以上的人参才可以,几年的人参是没有这个功效的,修为还不够。我们在药店里买的那个萝卜参,就是园参,种了个三年五年就拿出来卖的,那个没有用的。最少要十二年以上的林下参,才有补脏气的效果,当然年头越长效果越好。
人参主要是在五脏藏神的层面,来帮着收藏一身气机。人体这一气,流通周身,不能只守五脏,全身上下内外一身之气,都不能散了呀。所以我们还要再请一位大菩萨,来帮着守固一身之气。这个重任,非甘草菩萨莫属,别的中药菩萨担不起这个重担呀。
《神农本草经》讲甘草“主五脏六腑”,甘草是一身内外阴阳,五脏六腑,都能给你看好了,守好了。甘草大管家的名号不是虚名呀。甘草很芳香,味也很甘甜,气味俱足,很厚重,专入中土,专门守一身之气的。
甘草本来就生长在土气偏于疏散的沙土地里,本来就是擅长固守土气的高手,所以用甘草来固守这一身之气,那是最合适不过了。
有了人参和甘草这两位大菩萨的帮忙,一个从五脏的层面收藏,一个从全身的角度固守,中焦气机不能聚在一块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但是只把气机聚起来还不够呀,中焦如沤,得有温度,有热量呀。王氏吃西瓜吃的中焦都是一股凉气呀,都是阴寒水湿呀。所以还得请一位大菩萨,能够让聚起来的气机有能量动起来,能够把中焦的寒气散开。这时候,就得靠干姜这位大菩萨了。干姜是擅入中焦,专门温养中焦脾胃的。
我们以前讲过生姜干姜。新鲜的干姜长得圆鼓鼓的,就跟小孩的胳膊一样,完全就是人体身上的肉的这么一个形状,颜色也是黄的,气味也是香的,刚好是擅入中土。所以温养中焦土气,温养中焦脾阳,最好的药就是干姜。
干姜一般用专门的药姜,就是天生就长得很结实,很辣,跟我们平时吃的菜姜品种不一样。也有用菜姜的老姜的,要在地里长了两年的老姜,或者是长了一年到霜降之后挖的姜,不是我们做菜吃的那个嫩姜,姜是老的辣嘛。干姜他那个温热的力量很足,但又不至于把身体的阳气散了。
那么姜是怎么产生温热的力量的呢?我们要是把生姜切开,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的姜丝,最外面呢,是一层很致密很细密的姜皮。姜丝就是说姜的流通性很好,就是跑得块,跑得欢,很活跃的这么一个药。但是姜的这种活跃,这种热情高涨的流通,是有一个自身的限制的,就是他只是在自身姜皮范围之内活动,绝不超出这个范围。而姜皮限制的这个气机的范围,刚好跟人体中土的范围相近,或者说基本重合。
也就是说,姜的活动范围,只是在人体中土的范围内,他不会到处乱跑,跑得不见了,不会的。像附子细辛麻黄这些药,跑起来是很容易跑出人体中气的范围的,所以不能过量,用多了容易耗散人体正气。
干姜温运中焦,是自带活动范围的,很自律,就像自己给自己设了一个边界。那他动起来,动就会生热呀,动起来产生的这股热量,就聚集在中焦这个范围里,聚而不散,就产生了热的感觉,就可以起到温阳散寒的效果。寒气散去,热气独存,人就会感觉热乎乎的,中焦的阳气也就恢复起来了。
所以干姜自身,这一位药,其实就已经有点中焦如沤的意思了。只不过干姜总体还是偏于动的,偏于动而生热,偏于散寒的,所以就专门请人参和甘草两位菩萨来聚集气机,再请干姜菩萨带动气机运转生热。这样,三位菩萨相配合,将中焦气机重新聚集起来,重新动起来,变得温热有力,就可以恢复中焦本来的聚而不散,温热能沤的状态。
有时候五脏虚得不厉害的时候,就可以不用人参,只用甘草干姜两位菩萨来温运固守中焦之气,这就是我们很熟悉的甘草干姜汤。其实都是恢复中焦如沤的状态,固守人体这股生生不已的温暖的土气。
现在有了人参甘草干姜这三位大菩萨,中焦如沤的状态基本恢复了,就可以开工了,中焦脾胃就像一个车间一样,可以恢复生产了。
脾胃属阳明太阴这个体系,主要是通降下行的。也就是说食物在中焦如沤的车间里,经过运转磨化,最后是要顺着腑气下行的。而干姜毕竟是偏温散,偏上行的。所以中焦这个整体的运转磨化,以及下行,都需要一个方向明确的执行者,就好比车间里得有专业的工人一样,得有干活的呀。
王氏这个呢,是以虚为主,表现为上吐下泻,但实际上是脾胃阳虚为主,中焦阳气弱了,不能中焦如沤了,不能正常地行使升降消磨的功能,已经吃什么拉什么了,就是中焦已经不能正常地干活了。
所以我们帮她把中焦如沤的状态建立起来之后,最后还得给她一个力量,帮她恢复中焦正常的升降斡旋,就是还得干活呀。有一位大菩萨非常适合干这个事,那就是白术。
白术我们之前也讲过,白术这个大菩萨,长得像个小孩的拳头一样,很结实,很芳香,带着一点辛辣的力量,也是温养中焦,运转中焦,固守中焦的药。他就像非常强有力的一只手,把中气抓一下,攥紧了,再把它转起来。就是恢复脾胃的斡旋升降,恢复中焦的磨化,消化食物的功能。
所以白术他主要的作用,就是把中焦的力量聚在一起,让它转起来,让中焦能够有入有出,能够顺着腑气正常地下行。因为白术长得很结实,这个抓住同时转动的力量,是聚而不散,偏于下行的,正好符合肠胃腑气下行的需求。
有些老年人脾胃弱,肠胃蠕动的没有劲了,所以他消化慢,大便排不出来,半个月都排不出来。老年性的便秘,就用一味白术,生白术50g,就可以显著改善整个肠胃的蠕动,就相当于加强中焦的运转。他的胃口也开了,大便也排出来了,是非常好的一味药。
你看我们请的这几位大菩萨。先请人参和甘草菩萨把开散的中气聚起来,再请干姜菩萨散去内寒,把聚集的中气温运起来,形成中焦如沤的格局。最后请白术菩萨把这个中焦如沤的格局转动起来,让中焦能够正常地斡旋升降,人体脾胃正常的磨化水谷,有出有入的功能就恢复了。
我们没有再给她加利湿排便的这些药,不需要了。王氏她主要是正气虚,我们只要扶正就可以了,正气扶起来,中焦如沤的格局一恢复,脾升胃降的功能也就跟着恢复正常了,她体内的这些阴寒水湿之气,自然就排出去了,不需要额外的处理。
这就是《内经》讲的,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这就是纯粹的一个虚证,中焦虚寒引起的下利,我们就以温运扶助,固运中焦为主,恢复中焦如沤的正常状态,以扶正为主来用药。这个方子给它取个名字叫“理中丸”,专门调理中焦的这样一个方子,就是人参、甘草、干姜、白术。
这个药仲景平时都做好了,都做成了丸药,随身带着呢。所以就拿出几丸来,捣碎了,拿热水像煮茶一样煮开了,直接给王氏喝了。
王氏喝了之后,说,哎呀,我这肚子热热的,暖暖的,好舒服呀。没过几分钟就说要去上厕所,你看寒气就这样赶出去了。上了厕所之后就感觉好多了,寒气出去了,负担小了。中焦又得到了药物的扶助,它就恢复自己的运转了,就马上有了明显的好转。就看王氏的脸色亮了,不那么苍白了,有点正常的颜色了。
仲景先生感觉问题不大了,就给王氏留了十几粒理中丸,嘱咐道,你每次吃个三四丸,吃个两三次,巩固一下,就没事了。以后可不能这么没有节制地吃凉的了。幸亏你的身体好,要是身体不好,产后妇女吃这么多西瓜,可是会出大事的。王氏终于长记性了,连忙表示以后一定注意,再不敢乱吃凉的了。
仲景先生又转头对小虎子说,这个丸药虽然取用方便,但毕竟药量小,如果碰上拉得很厉害,虚寒很重的重患者,吃丸药效果不好的时候,还是要用汤药来治疗效果更好。方子还是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换算成现在的剂量,就是各50克的样子。汤药劲大,也来得快,补益温中,散寒祛湿的力量都大,起效迅速,效果更快更好。汤剂就叫做理中汤,丸剂就叫做理中丸。名字不同,药是一样的。
轻证用理中丸,在市面上可以买到附子理中丸,加了附子,散寒运转的药力就更大一些。如果是重证,丸药的药劲不足,或者来不及做丸,就加大药量直接煎汤,效果更好。
我们在临床上碰到的腹泻,这种饮食寒凉,中阳受损,导致的腹泻,是最常见的。还有一种腹泻,是水气停滞导致的腹泻,他也是腹泻下利,也是水样便,但是他的脾胃中阳,并不算太虚,他只是阳气受郁,水气停滞体内而已。这种腹泻,单纯利湿就能好。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利小便以实大便。常用的方子,就是我们以前讲过的五苓散。
那么五苓散证的腹泻,和理中丸证的腹泻,这两种不同的拉肚子,他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呢?根本区别就在于中焦阳气的状态。
理中丸证,脾胃中阳受损比较重,中焦已经基本没有自主运化的能力了,就是已经不能中焦如沤了。中焦就处在一个阳不能化阴的状态,阳气太虚弱,完全不能控制局面,水湿充斥肠胃,除了人体本能的去通过腹泻来排除体内的寒湿积聚,已经没有吃喝运化的能力了。整个中焦的局面是阴盛阳衰,水气盛,所以人不会感觉到口渴,运转无力,所以也没有喝水吃饭的欲望。
而五苓散证的腹泻,情况就要轻很多。只是阳气受限,阳气受郁,不能很好地布散津液了,所以水湿停留在体内。他的脾胃中气的状态,还是不错的,阳气还是有自主能力的,还能大致正常地升降运化。只是体内阳气跟津液有点分离地意思,水湿聚在一块,阳气郁在一块,所以还能感受到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导致的口渴。他是想喝水的,中焦还有运化能力呀。
所以五苓散证的这种腹泻,其实是也人体自我调整的一个表现,也是想通过腹泻来排除体内停聚的水气,从而恢复一身气机的流通。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五苓散来帮助身体实现这个目的,就可以更快地恢复。
所以有句话叫,有病不治,自得中医。就是说人体自身是很智慧的,一些小的问题,身体自己就会处理,他的水平,就相当于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
所以,理中丸证和五苓散证的腹泻,主要区别,在症状上看,就是看口渴不口渴。口渴想喝水就是五苓散证,不渴不想喝水就是理中丸证。背后的实质,是中焦的阳气还能不能自主。能自主,就用五苓散顺势帮一把,流通即愈。不能自主,就用理中丸破阴助阳,帮助他恢复正常的运化,恢复中焦如沤的状态,就是温阳散寒为主。我们为什么要问王氏口渴不口渴,就是判断她中土的状态,决定用什么药。
明天就是大暑了,从大暑开始,五运六气就进入了四之气,太阴湿土了,湿气比较盛。在太阴湿土主气的这段时间,因为天地之间湿气重,所以内在脾胃湿气也就跟着加重了,湿气重必然容易伤中阳,本身湿气就耗阳气,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少吃水果少吃凉的东西。所以在四之气太阴湿土这段时间,大家一定要注意,天地之间湿气也重,脾胃本身湿气也重,本身就是这么个阳气弱的时候,生冷的呀,凉的呀,一定要慎重,不要吃太多。
五运六气的变化还是很明显的。这三之气是少阴君火,你看前两天差点把人给热死,实在受不了啊。明天就是四至气,太阴湿土了,马上就要转变过去了,今天就突然凉爽了。你看这个五运六气,它这个变化还是很准的。我查了一下,今年四之气主气是太阴湿土,客气是太阳寒水,所以今年三伏天可能湿气重但不会太热,客气是太阳寒水,可能会偏凉爽一点,比较舒服一些。反正今天就比较舒服了,没那么热了,挺好的。
今天晚上我们讲理中丸,就讲到这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