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发展逻辑

近年来,国内对于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全国范围内相关研究机构和智库纷纷建立。如何从方法论、认识论的角度做好区域国别研究,更好地发挥其在国家发展、对外关系等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学界深入思考的问题。

起初,我国区域国别研究工作主要是在搜集、编译国外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描述、归纳和总结研究对象国家和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状况的演变发展。在国内外发展环境较为艰难的历史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这些研究为我国研判国际形势、了解和适应外部世界及其规则、抓住战略机遇、拓展国际空间作出了巨大的智力贡献。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发生很大变化。国际地位与角色的转变为区域国别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提高战略性和前瞻性、覆盖全地域和国别范围、增强专业化程度和说服力、运用科学和前沿的研究方法工具等。应该从学科发展的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角度来培育和完善区域国别研究的方法论意识。

目前,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中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术发展主线有待清晰。区域国别研究具有多领域、多专业综合性研究的特点,以语言、历史等为方法论基础的学科发展传统可能满足不了目前党和国家以及学界对区域国别研究更高的要求。这是从学术上明确区域国别研究发展方向的问题。二是学科领域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区域国别研究亟待重视在复杂的现象中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学术能力,在知识理论体系构造、逻辑思维、研究工具方法、新兴和交叉学科、跨学科以及跨区域合作研究等方面都有待提高。这是明确区域国别研究发展路径的问题。

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看,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发展主线的确立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在理论逻辑上,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用规律性的认识指导实践、改变世界。研究过程中不仅需要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力、分辨力,更要针对事物的本质增强思想的穿透力。二是在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史上,不乏具有理论贡献的学术案例。如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根据拉丁美洲的发展实践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阐明了国际分工的现实格局,深化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与“外围”之间不对称性和不平等性关系的认识。基于区域与国别的情景性知识,在学术单元层面的深入考察为学术理论在体系层面的创造性构建打下了基础。

从我国目前区域国别的研究需要出发,应充分认识理论概括对于把握社会科学现象和从现象中寻找本质联系的意义,以学理构造为核心,提高检验完善现有理论的自觉性,发挥抽象演绎推理在理论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注重研究工具方法的应用。

同时,在历史逻辑上,以研究对象为坐标,应充分认识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特殊性的重要意义。特殊性体现在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上,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与生态环境中生成和演变。这里所指的历史并不仅限于时间维度,还包括研究方法的历史主义倾向。兴起于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历史学派政治经济学,与英国古典经济学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分析不同,强调针对特殊国度经济状况的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学派动态、相互联系和多因素分析等理念为研究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有益范式。在区域国别研究中,应重视独特的历史环境、文化传统、发展基础与演化动力,注重国别现象特征、行为模式、演变趋势等方面的描述与考察,围绕基本区域国别属性来做抽象的概念演绎,认真把握区域与国别发展的动态性、独特性、差异性。

区域国别研究学术发展逻辑的关键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在这方面,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所作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最好的范例。从考察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和事实出发,马克思在厘清和提出商品、价值、使用价值、剩余价值等学术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劳动价值论,构筑了资本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理论;并运用这样的分析范式研究了资本的生产、流通、分配过程,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和运行机制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从而完成了极富力度、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从客观实践的情景化描述,到概念、范式的抽象化提炼,再到演绎分析和前瞻性地揭示实践发展方向,这一思想历程,将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融为一体,将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内在统一。从中可以发现,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逻辑为理论逻辑提供了研究的客观对象。二是理论逻辑将历史逻辑中的发现概念化、抽象化,并转化为研究的理论对象。三是进一步运用理论逻辑,演绎推理客观对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实现理论的螺旋式升华。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为区域国别研究指明了学术建设的努力方向。

今后国内区域国别研究应从以下方向努力。一是深入探寻从中国立场出发,区域国别研究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外关系、国际地位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区域国别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培育提出理论问题或发展现有理论的意识,提高具有战略意义的学术议题的设置能力,为我国的全球治理战略和区域治理实践提供智力支持。二是深入研究现有全球与区域治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以及世界发展与合作理论,加强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外关系与合作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提炼有学理性的新发展与合作理论,与世界区域国别研究学界分享中国智慧和价值。三是加强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区域国别基础研究,推进区域国别研究与学科理论之间的对话和互鉴。注重运用前沿研究工具和方法,提高生产原创性情境性知识的能力,在提升经验性描述和规范性阐释质量的同时,注重演绎分析和逻辑推理,提高对学术规律的把握能力。四是推动学术研究成果向智库成果实现政策性、战略性转化,发挥建言咨政功能。智库产品应包括: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念分享和反响研判、区域或国别对我国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意义、双边关系中的风险控制和安全保障、区域治理空间拓展、双边关系的政策模拟和监测预警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