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建设要走向实处、深处和高处

学校课程建设在一路缤纷之后走入了“深水区”,开始面临一些难题,如碎片化、临时生成、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契合度不高等。探索中我们发现,学校课程建设要走出“深水区”,需要在“实处”、“深处”、“高处”着力。其中,走向实处是体系构建和规范实施,走向深处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走向高处是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培育。只有三者并进,方能破解难题。

追寻“实处”,提高学校课程建设的结构性质量

学校课程建设走向实处,是从课程形式走向课程实质、从碎片化课程走向结构化课程、从临时生成课程走向具有学校战略意图的长期决策性课程的过程。“实”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把握课程的“育人”实质,提高规范设计和实施学校课程的能力,在育人品质上“做实”;把握课程的“育人”指向,让不同门类和层次的课程都朝着这一方向前进,在系统育人上“做实”;把握课程的“育人”特征,“育人”是一件极具战略性的事,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程规划并持之以恒地实践,在育人上“做实”。这三个“做实”,要求围绕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建构高质量的学校课程框架,并提高规范实施能力。

我们学校校训“审是迁善,模范群伦”取自扬雄的《扬子法言》,意为在明辨何为“最好”的过程中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达到“至善”境界,成为众生楷模。在课程建设中,学校着力建构“是范课程”框架。“是”即“审是迁善”中的“是”,既指向真理与学问,也指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善的追求 ;“范”是“模范群伦”中的“范”,即追求卓越、成为楷模;以“是范”为核心建构的课程框架,我们称之为“是范课程”。在这一课程框架中,我们以“让国家课程校本化,有基础;地方课程特色化,重文化;校本课程多样化,供选择”的基本“德范课程”滋养生命德行,塑造高尚品格。通过德范课程形成了在学习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的促进学生品格成长的特色德育。例如“荣耀三部曲”课程以“荣耀·成长”“荣耀·责任”“荣耀·奋进”为主题,以隆重的仪式表彰先进,鼓励成长,涵咏爱国热情;依托艺术与文学的表现形式如合唱、戏剧表演、原创诗文诵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对主题的理解,让学生明晰自我价值、激励社会担当。又如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课程引导学生从明自我到明他人和明社会,再到学会面对、学会选择。在学习中,促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充分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再通过职业体验,在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榜样示范和引领下,促进学生努力提升和完善自己,为自己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奠基。

“学范课程”奠基生命智性,提升学习能力。学范课程是基础,不仅重知识学习,重能力培养,更重思考、判断、表达。学范课程学习采取的是分层分类同时推进、主题学习穿插进行、模块教学常态实施的方式。比如,在语言文学等学科学习中大力推进大阅读课程,不仅重视阅读教学中的输入,更重视学习的输出,还强调输出的多样性,如以图、文、剧目表演等形式输出。开设的《财商课程》立足提升学生的财经素养,既让学生具备初步的投资理财意识和能力,更重视培养学生成为有正确财富观的现代公民。

“行范课程”尊重生命个性,增强社会责任。在行范课程里,我们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提倡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格物致知,增强自信并服务他人与社会。我们让课堂、自然与社会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与实践。比如,在模拟联合国课程中,学生以各国外交官身份共议全球气候、国际安全、经济金融等当今世界发展的热点问题,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格局、有眼界,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和思课程中,学生自主设计、动手制作,并合作探究,凝聚智慧,培养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国际理解课程中,我们走出去请进来,进行多元国际交流学习,努力使学生具有民族灵魂、国际视野,并知晓国际规则,为将来参与国际竞争打好基础。

追寻课程“深处”,提高学校课程建设的创生性质量

课程“深处”即课程深度。课程“深处”集中体现在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上。众所周知,知识不等于素养,纯粹的单项能力也不一定能够成为素养,只有经历了“转化”过程,知识和能力才会变为素养。这种“转化”过程,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生”过程,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生,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和与世界相处的能力,才能把单项能力综合发展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素养。

为了追寻课程“深处”,我们首先在细化“是范课程”框架时,强化了核心素养的培育功能。例如,为增强学生人文底蕴,开设了国学诵读必修课程及品读诗经、宋词风韵、红楼遗梦之金陵十二钗等选修课程;为引导学生健康生活,开设生命·生态与安全、心理健康、生命急救等必修课程,又开设了趣味心理学、校园心理剧、中华武术、形体舞蹈、田径运动与成长等选修课程 ;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开设了数学建模、超级物理思维风暴、走进化学世界、生物多样性研究、玩转机器人等选修课程。

其次是在课程实施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生性学习能力。学校根据成都特有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开设了博物馆课程和都江堰课程,学生走出书斋进入自然景观和历史画廊,用脚步丈量时空,用智慧提出问题,用研究纵深思想。例如在都江堰安澜索桥3D模型制作及保护研究的项目学习中,学生了解安澜索桥的发展历史,测量安澜索桥相关数据,根据测量数据和结构特点建构3D模型,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保护措施。本项目对于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空间几何素养、工程思维、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重要意义。又如“爱心Market”活动课程,该课程的初衷本是志愿者的献爱心活动,但如何以一己之力创造价值表达爱心呢?这一挑战促使学生萌发了创意设计、开发产品的想法,学生运用财商课程的知识成立了财务部、营销部、宣传部、后勤保障部等,整体安排,科学谋划,让开发设计的个性化产品如冷热杯、明信片、自绘图案的手机壳等迅速销售一空,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慈善捐赠,智慧创造加上积累的财经素养实现了学生关爱社会奉献他人的愿望。

再次是建设“创生型课堂”。“创生型课堂”是学校的基本课堂样态,其基本内涵是 :以培养学生的创生性学习能力为重点,以整合新知识、形成新经验、产生新观点、提升新能力等为主要任务,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敢于质疑、乐于创生为重要追求。“创生型课堂”的表现形态为 :教师创造性教,学生创造性学,师生在创造性教与学过程中产生新体验与新收获。“创生型课堂”的核心要素是 :学、思、创、生。“学”是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是课堂创生的前提 ;“思”是指积极思考,乐于动脑,是课堂创生的保障 ;“创”是指在课堂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产生新方法、形成新成果,这是课堂创生的关键点 ;“生”是将外在的知识符号、师生的创生或班级成果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方法与能力,使自己生成新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与能力结构等,这是课堂创生的主要目的。抓住这四个核心要素,就能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建构“创生型课堂”的行动模型。

“创生型课堂”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在“创生”的过程中把知识和能力转化为素养。《道德与法治》课堂一直坚持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时政播报”应运而生。小组学生分工明确,或采集一周要闻,或主持播报,或拍摄剪辑。课堂连线采访随即展开,全班学生畅所欲言,品评天下事。每一次的“时政播报”都上传到公共学习平台,不仅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更是曾经努力的美好记忆。学生在热点时事的采集和播报中,不仅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得以真正落地,而且将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众参与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中。

“创生型课堂”从构建到发展,传承中多了一些超越,冷静中多了几许深思。为了在课堂上追寻课程“深处”,我们的课堂致力于回归真实。以情感为线牵连师生生活情境,教师有言之不尽的生活阅历,学生有言而有据的生活体验,课堂有言乎于情的生活真实。我们拒绝只重形式的“声光电”技术课堂,拒绝高高在上“卫道士”般的说教课堂,拒绝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虚假课堂。

为了在课堂上追寻课程“深处”,我们的课堂致力于提升能力。我们积极推进新技术支持下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环境实现了多向交流互动,泛在学习得以实现,我们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以快乐学习、自主学习、选择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为特点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学习环境。

为了在课堂上追寻课程“深处”,我们的课堂致力于行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除了真实情感的流露之外,还有冷峻的哲学思考。把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整合、推理、应用,转化为养素以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朝着“改变思维、启迪智慧、点化生命”层级迈进。

从“是范课程”体系构建到“创生型课堂”实践,我们追求既见“木”又见“林”的课程深度变革,营造“生命成全”之教育大格局、“生命成长”之教育新样态,提高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创生性质量。

追寻课程“高处”,提高学校课程建设的文化滋养质量

课程建设的高度主要表现在课程对学校文化的涵养上。好的课程既是优秀文化的产物,也是滋养优秀文化的土壤。我们建构的“是范课程”,既是优秀办学文化的结晶,也是滋养学校文化的肥田沃土。“是范课程”是对学生公民品性人格的塑造,是对学生当下健康的心智发展以及未来生活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整体而长远的观照。我们希望,接受“是范课程”的洗礼,能让学生明白:俯仰宇宙就懂得天上星辰之渺小,仰望真理就明白学问之局限。做学问,养大德,一定要审查真理,明辨是非,用真理修身,用执着求学,意气昂扬,自强不息。道德纯粹,学问渊博,做大众的表率,奉献民族与世界,这是我校师生努力追寻的人生境界,也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追求。

学校文化体现了全校师生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认同、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等“向心力”。教师是行走的文化,他们实施课程时“行为表仪,智如泉涌”,以人格与学识引发学生的精神自觉、思想觉醒、智慧开启,从而使学生成长为对未知满怀好奇的学习者、对定论保持质疑的思考者、对实践勇于创新的探索者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引领者。而课程担负着将学校文化要素渗透进教育教学的重任,课程里的精神高度、思想深度、智慧宽度、情感温度,都以各种方式把学校文化传递到学生生命的深处,同时课程实施里各种师生故事也以自身独有的魅力,丰盈和滋养着学校文化的持续生长。

文章出处说明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FHB15-537)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文刊登于《人民教育》2018年21期,ISSN:0448-9365  中文核心期刊。

(0)

相关推荐

  • 莱西一中高一语文教研组举行开学第一次集体备课

    2019-2020 新学年即将开学之际,高一语文备课组的老师们聚集在五楼办公室,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活动中, 教研组长李展飞老师首先就今年高考的一些思考跟老师们做了分 享. 随后,李老师重 ...

  • 以“共生思想”引领课程育人

    王爱东 课程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而课程建设要在学校教育哲学的指引下进行,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融入课程建构实施.教师课程力提升中,构建适合学校文化特质的"课程育人"实践体系,促进 ...

  • 【校园时讯】创生课程 变革未来——桐庐县科技城未来学校2021年课程建设专题报告会

    师德培训活动 GENIUS 创生课程 变革未来 2021年8月21日,桐庐县科技城未来学校全体小学.幼儿园教师及凤川初级中学教师齐聚未来学校的报告厅,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员.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

  • “三个指向”消除校本课程建设“痛点”

    课程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而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概念中的一个部分,更能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也能直接反映师生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 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 ...

  • 封面报道 | 汪琼:借助慕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有热情的教师才可能想方设法做一个不同于传统的课程,也才会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课程内容设计,从而在改造课程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汪琼 截至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含高等职 ...

  • 新课改进入下半场,学校课程建设究竟走向哪里?丨一周精读

    一所学校的核心是课程,而好的课程永远处在进化和迭代状态中. 因此我们说,课程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同时也带来一个挑战,如何在永无止境的课改中始终能秉持初心,不迷失方向呢? 此时,我 ...

  • 差异教育观照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之二 专题文献摘录38)

    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将课程的三个要素(内容.过程.成果)紧密联系起来. 1.内容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差异化的方法包括: (1)对有需要的部分学生进行巧妙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某些新观点 ...

  • 差异教育观照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之一 专题文献摘录37)

    异教育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课程目标就是要到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体性和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其课程观包含如下三种含义: (1)差异教育的课 ...

  • 五育融合与学校课程建设

    <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第12期中的一篇文章<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研究>,有一些非常有启发的观点: 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 ...

  • 学校课程建设迭代升级的5.0版

     完整地读完了<走向学校课程4.0>(徐谊.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4)一书.  是采取精读的方式阅读的.陆陆续续读了比较长的时间(有2年多的时间),有些章节反复研读了许多次,收获是 ...

  • 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

    在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建设学校课程体系,开发学校自己的课程是办学的重要任务. 在学校课程开发中,确定起点很重要.学校课程的开发的出发点应当是"需求",这个"需求" ...

  • 课程选择性: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之一  专题文献摘录56)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把学校课程中的核心领域课程.广域选择课程.个性特色课程进行合理搭配,必修选修整合,分类分层教学,为各层次学生提供更加广阔是成长空间. 领域 ...

  • 课程选择性: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之二  专题文献摘录57)

    课程之于学生的发展,犹如食物之于人的身体健康.在课程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构建起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变片面追求分数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教育为社会主 ...

  • 【智慧】学校课程建设要注意处理四个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是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事物的两重性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把握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客观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思考.分析.判断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