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辨惑

“伤寒六经”辨惑

2021-07-04 08:40·徐小丽LittleLily

吴老师:请问你对伤寒论的分经,比如太阳,比如少阴,比如厥阴,就拿太阳这个纲来说吧,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虽说是循行部位的病症,但是治疗就定位在肺了,比如宣肺解表,比如温肺化饮,再讲到营卫,也是说疾病在表,表气不和。那么这个分经辩证的意义究竟何在?能不能给说说啊。看清代一些医家书里液体说过,太阳寒水,顾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之说。再说太阳蓄血证,也和膀胱挂的上勾,比如小便不利,就不是蓄血证,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的就是蓄血证。

吴南京答:

封建社会很多医生,因为受当时皇权专制的影响,对张仲景这位“圣人”的话不敢提出什么异样的声音,只会整天去说王叔和的不是。试想,没有王叔和,那有他们能看到《伤寒论》吗?,《伤寒论》只是张仲景把《汤液经》进行了一次注解而已。类似于现在的某个大学教授,对以前的某本医书进行了注解一样的道理。只是因为中医学史上,《伤寒论》是唯一一本奠定辨证论治基础的书,所以张仲景就成了圣人。

王叔和整理《伤寒论》时,因为条文太散乱,不能把病情的轻重和身体的强弱进行系统的表达,于是进行了疏理,把病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的病症表现进行归纳,再以一个名称来称呼,比如病人身体不是很虚弱又受寒的情况,用太阳病的名称来命名,其实也可以用阿猫来命名的啊;身体较虚弱、阳气较弱,又受了较强的寒邪,见腹泄拉稀的情况,王叔和用太阴病来命名,用个阿狗来命名不也一样。

尊圣,让这些治医的文人思想走不出来,所以中医的温病学停滞上千上,套用《伤寒论》的处方治不了温病,就不敢去怀疑圣人的错误,王叔和针对温病方面,写了“伤寒例”,后人就硬是觉得不是圣人的东西而删除掉,直到后来叶天士等人进行了补充完善。

但现在一些大学教授,一些所谓的专家,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整天写文章,又回到了以前的尊圣态度上来,用力的批评温病学的社会贡献。

这不是中医学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

因为病证是以外在的症状来表达的,所以本人认为所谓的六经,就是六个症状综合群。比如太阳病,是以恶寒、发热、脉浮等症状群为定。因为人受寒,毛孔郁闭不通,体内的热不能外达,于是人就觉得怕冷,于是这些医家就弄一个“太阳寒水”来说明为什么会怕冷。

比如中医对毛孔用了玄腑、鬼门等来命名,这些所谓的玄腑、鬼门什么的,说白了,无非是毛孔的别名而已。以前有些医生说“开鬼门”,所指的无非是发汗法。病名说膀胱,不是说病在膀胱,是说明病人的身体较强,病还较浅,还可以用发汗的方式来治疗。因为肺主皮毛,所以治疗上就通过宣肺的方式来达到祛邪的目的。所以虽病名叫膀胱,而治疗用肺药。

你说到的太阳蓄血证,也和膀胱挂的上勾,是让很多中医学子感到疑惑,有的认为是膀胱这个解剖学上的器官瘀血。这主要还是因为命名的问题。如果了解了《伤寒论》中的“膀胱”,只是身体较强受伤的情况命名,就不会认为是解剖学上膀胱这个器官的瘀血了。这指的是人受寒后,在膀胱这个层次所见到的瘀血情况,为了辨别是不是瘀血,就以通过小便利不利为一个重要的临床鉴别诊断症状。

《伤寒论》中说到,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的就是蓄血证。就是一个“如狂”的症状来辨别瘀血的问题。人体是病的受体,受寒后人体所表现再来的一些症状来反映病的本质,所以受病,病的是人体。所以同样的受寒,不同情况的人,所表现的情况也不一样。为什么会见蓄血证,这人的身体本来就是有瘀血存在的。因为寒为阴邪,寒邪的性质是凝滞、收引,血受寒就会流得不畅。本来体内就有瘀血的人,加上受寒,血就更不畅通。加上寒邪是下行的,所以瘀血见于下焦小腹部。这种情况妇女很常见,比如月经期受寒着凉,就会见小腹痛,月经见血块。月经期间受寒严重的,还会见月经内闭不行,这时的治疗就得用活血化瘀的方式,把内在的瘀血排出来。《伤寒论》中用桃核承气汤来治,药用大黄、桃仁、桂枝等来排瘀血。如果瘀血严重的,则用猛药“抵挡汤”来逐瘀血。

但对于瘀血存在,能不能逐的情况,书中还讲到“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也就是说,如果病人还见怕冷、脉浮等寒邪闭表的情况,不能用桃核承气汤来排逐瘀血。因为寒邪伤阳,阳气伤则无力升发,加上外寒没去,用苦寒的大黄来攻瘀血,于是外邪就会内陷,所以治疗得先去外在的病邪。有瘀血存在,又受寒邪的情况,临床上常常见到。比如素有瘀阻的妇女经期着凉,可以用麻黄汤加当归桃仁等为治,内外一起治。去掉大黄的苦寒直下药,温散药加大些就是了。没有必要一定泥于《伤寒论》的,书中所讲到的不能下,但可以用活血化瘀法啊。

当然这种蓄血情况,不仅仅是见妇科或者肠内瘀血,很多气阳两虚的冠心病,病人的气阳虽虚,但还较强,在受寒着凉去,只要见病人有怕冷、脉浮等症状群出现时,也一样可以参照膀胱蓄血来治的。本人对于这种冠心病人的治疗,用桂枝黄芪五物汤加当归茯苓等药为治,效果也很理想。所以对于膀胱蓄血的问题,我们不能把目光盯在小腹的膀胱部位,而是要理解病人原有的瘀血痼疾,和新感受的外邪之间的关系。

《伤寒论》中还讲到小便不利,就不是蓄血证,是蓄水。治疗上,针对阴虚和阳虚的具体情况,用五苓散治疗阳虚尿不畅,用猪苓汤治疗阴虚尿不畅。

伤寒六经,本人觉得只是六种症状群的归类命名,无非是把人体的强弱和受寒邪的轻重进行了归类而已,为了让后人学习便利,弄一个名字罢了。

受了寒邪的程度有轻有重,人的体质有强有弱,那么受其它病邪呢,何尝不是一样的原理。《温病条辨》所讲的也是一样的道理,中国中医发展几千年所讲的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就是西医学也一样是这个治疗原理。有了炎症,体温升高,汗出过多让人的体液丢失,西医的治疗,不也一样是以抗生素来消炎治病,用生理盐水和葡萄糖等物质注入体内在补充内虚,魏长春就直接把这种方式称为“急救其津”。

有人说中医不科学,主要就是因为中国历史的原因,很多医生为了虚荣刻意编写的一些理论让人看不懂,理解不了。比如上文说到的玄腑问题,为什么会把毛孔说成是玄腑???因为中医理论上讲脏是有藏无泄,腑是有泄无藏,以前中国没有放大镜,但看到皮肤有汗出来了,用肉眼又看不到从什么地方流出来,于是就把这个看不见,又能泄汗的地方称为玄腑了。于是一些不了解中医的人,看到这些玄乎玄乎的词语,就来说中医是迷信什么的。

但现在还有很多临床治疗水平很差的人,为了显示高明,也大谈一些玄乎玄乎的理论,自然就让中医越来越玄乎。越来越让人觉得中医是迷信,不科学。为什么一些很简单的中医理论,一定要弄一些让人听起来怪怪的话来写呢。

比如肺结核,中医发展上几千年,有多少论述,但还是一个难治病,才会让鲁迅来骂中医的。

比如有人说我吴南京用来用去只会用一味黄芪,我的空间里这么多文章,为什么其它的不去看下,我为什么会这样大量的用黄芪来治病我也在空间里写得明明白白。看到一个点就来盲目的评论,这些都是社会的风气问题。中医的发展过程中,朱丹溪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把中医的理论体系进行了些补充,提出了“相火论”,于就是说他是养阴,为什么不去看看朱丹溪所创的“玉屏风”、“越鞠丸”是不是养阴的处方。

伤寒六经辨证问题,中医界争辩了几千年,还是辨不出个什么来,为什么会有产生这种现象,还是社会问题,尊圣让人失去了自由的心;虚荣让人失去了理智。学中医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为了把病人的病治好。为什么一定要去进行这些无谓的争辩呢。我弄不懂。

八纲是临床辨证的总纲,本次微课则以八纲与六经相互结合,避免了单纯对八纲的理解,其实对于一名合格的中医医生来讲,六经八纲有效結合并娴熟运用,方是辨证的尖端!

大家好,今天晚上由我来讲讲“八纲辨证”,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这个平台,学习和传播中医。

先大概讲讲我学医行医的过程,我大学毕业后,就在基层行医,最初是用学院里的东西去治疗,后来发现与临床不太符合,疗效不是很好。

曾有位老师告诉我:“要想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做一个很好的中医师,必须学《伤寒论》,我为了一个梦想,做一个好的中医师的梦想,十多年前,我就开始习读《伤寒论》原文,那时没人推广它,我基本是自学,我从条文不熟悉到熟悉,从不连贯到连贯,反复的临床看书,看书又临床,所以呢也有一些自已的见解,直到现在,我的临床基本离不开它。

我们为了帮助西转中的同仁们快速地掌握好中医的基本思路,而八纲又是中医辨证的最基本思路,所从我先从“八纲”切入来讲。

该怎么讲?怎样讲才能讲清楚?我一直在想,因为我平时看病,八纲都会不自觉一起运用,本身也应该一起运用,那讲八纲,却要分开来讲,比较难。我会尽自已最大的能力去讲。毕竞我不是专业的讲课老师,其中也有我个人的观点,讲的不清楚及不妥之处敬请同仁们谅解。

八纲看似简单,实际不简单,我们的六经及脏腑辨证等都来自于八纲,你要学好了,会用八纲,才算是入了中医的门。

既然八纲在临床这么重要,那我们不管是初学还是老师们,我们一起来学习!

八纲是什么?

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个相对的组合体!

有人说,看病得先分阴阳,对吗?当然对!但实际临床中,如果你把表里,寒热,虚实分清楚了,阴阳自然就出来了。所以今天我们先从表里开始讲,什么是表证?什么是里证?——1表证与里证

中医

是根据疾病的深浅来分表证和里证。

表指外,里指内,那么事物的发展变化中会出现没有绝对的表和绝对的里,这时应该怎么办?疾病的发展变化同样也是这个样子的,那我们怎么定?定表,定里都不合适。所以在临床运用过程中,还有个半表半里证。我们根据疾病的深浅,临床上我们把疾病划分为三层,一.表证;二.半表半里证;三.里证

用什么标准、什么办法去分辨她们呢?靠西医的检查吗?显然不是靠人体解剖的层次吗?显然也不是!我们是依靠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去辨别。

那么,什么症状最能体现出表证呢?表证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什么呢?中医有句话叫:有一份恶寒就有一分表证,这句话表明了恶寒对诊断为表证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恶寒?恶寒是什么样子?临床上又有哪些症状跟他很相似?我们又要怎样去诊断或者鉴别类似的症状呢?这个相似症状是畏寒,怎么鉴别,恶寒就是你怕冷,但是盖被、加衣、烤火、晒太阳等等,都无法解除你怕冷的症状。

如果你怕冷、但盖被、加衣、喝开水、取暖等等,就不那么怕冷了、就舒服了,这就是恶寒。那么既然恶寒和畏寒有这样一个区别,为什么怕冷会有两种不同的状态呢?他们的病机是什么?我们得了解,我们平时只有了解了为什么会这样?也就是病机,那么我们在临床当中才可以去治疗它,这就是我们常讲病机很重要的原因!

畏寒是机体内能量不足(通俗地讲),或者阳气不足,或者津液不足,导致身体出现怕冷。

那么既然说能量不足,那么给他能量不就可以解决了吗?给他喝点开水,晒点太阳等等,他就能得到缓解。

恶寒是外邪侵入人体的最外层

,而机体内的能量相对充足,正气足,它入侵机体就要将邪排出去,或者说,我要守住我自己,不让它入侵,这时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机体反应。他的反应是什么?是恶寒!既然他有正气,他有能量,那你给他盖被子,加衣服等等就没有用,因为这不是他想要的,你给他也起不到治疗作用。

你的身体想要什么,想解决什么,我们就帮助你去解决。你需要什么,我给你什么。你现在需要的是什么?是解决外邪?或者是外邪已经侵入你的表了,你要把它赶出去,皮肤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出汗,那么这个时候,我帮助你把表打开,让邪气出去,这就是中医的治疗大法,叫顺势而为!

恶寒是表证的一个重要特点,那还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前面讲过,表里证的疾病是因为疾病的深浅而定。

人体的最外层是最表层,而头、项、背又是外层的最外层。那么说表证的初级阶段,头项背啊,当发生一些反应。我们说的一些反映就是一些病症,脉学是中医的一大特点,那么脉也有反应,浮外而主表,显于寸也主表,那么这个时候,脉当浮或者是寸浮,脉象就会表现出来。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是从舌苔上去看的话,因为疾病未入里,相对来说表现不明显。因为舌苔是由胃气上蒸所引起,表证的时候舌苔诊断的意义不大。

《伤寒论》的第一条

,可以说是千古绝句!他完整的,完美的表达了这一些。我啰嗦了半天,他一句就说清了,他怎么说?他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就是太阳病,所以就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就可以辨为表证。如果再兼杂其他的疾病,我们要再辨,因为疾病是复杂的,但是有了这几条,我们表证就可以定下来。

2

表虚证与表实证

前面讲了八纲里面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那么表证也有虚实啊,哪些是表的实证?哪些是表的虚证?我们也得辨,也得鉴别,表虚证是什么样子?表实证又是什么样子?我们一定得了解。

《伤寒论

》第3条,讲的大概就是实证。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然后第2条又讲了:“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我们对比这两条条文,我们就把表证的虚实区分出来了。

脉阴阳俱紧,那么说,通过后面的这条条文,你就可以看出,“脉阴阳俱紧”,他一般是无汗的,有汗出恶风,脉浮缓。是表虚,他们的共性是什么?

头项背,或者机体的表有痛,有发热,戓没有发热,那些都是共同症状。鉴别点,有汗、无汗;恶寒、恶风;脉浮紧、浮缓,你把它鉴别开来。

典型的表实证是什么?麻黄汤

典型的表虚证是什么?桂枝汤

当然,临床不是绝对的,我刚才讲了,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他有的像实又像虚,像虚又像实,那么在《伤寒论》

的条文也讲了,他怎么讲的?我们该怎么去治疗?无汗又有恶风,怎么办?汗出恶风~桂枝汤。无汗恶风怎么办?条文31讲: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他就很实在地表达出一个像实又像虚的一个表证。那么我们该怎么去治疗?用葛根汤,所以说葛根汤比麻黄汤,桂枝汤,在治疗感冒上还常用一些。因为第一在临床,这种类型特别多,第二的话葛根汤相对于麻黄汤发汗又平稳些,相对于桂枝汤,开表之力又要强一些,我们还有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些都是用于治疗一些虚实错杂的一种表证,我们临床当中就去运用,不用那么呆板。

一日太阳以脉浮,头痛、项强、恶寒,恶寒。

二日阳明以胃家实、恶热。

三日少阳以口苦、咽干、目眩、喜呕。

四日太阴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食不下。

五日少阴以脉微细,但欲寐,但欲寐。

六日厥阴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不欲食。

太阳经证解

经症者何?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是也。兼自汗而恶风者,则为伤风症,是太阳之卫分为风邪所伤也,主以桂枝汤,协和营卫,驱风邪外出,浅一层立法也,服此方而若解则病愈。经症而兼无汗者,则为伤寒症,主以麻黄汤,大开腠里,俾营分之寒邪,尽从汗出。经症而兼壮热烦躁脉浮紧者,则为两感症,是太阳之营卫,为风邪寒邪所伤也。主以大青龙汤,营卫两解,风寒并驱。服此方设若不解,不传经则必传腑。

腑症者何?口渴而小便不利是也。是邪由太阳之经,而转入太阳之腑也,主以五苓散,化太阳之气。气化一行,小便亦利,邪亦可从此而出,病亦可从此解矣。至于腑症之中,另有蓄尿一症(病形小腹满,便短赤不利,口渴),盖膀胱乃储水之区,今为寒气所束,太阳之气微,不足以胜其寒邪之气,气机于是乎不运矣,气机一刻不运,则所储之水,即不能出,势必上涌,而小腹作满,故名之曰蓄尿,主以五苓倍桂。

桂本辛温,力能化太阳之寒气,气化一行,小便得出,病亦立解,此法中之法也。另有蓄热一症(病形小腹不满,口渴溺赤),由寒邪入腑,从太阳之标阳而化为热。热甚则必涸其所注之水,故小腹不满而便不利,故名之曰蓄热,主以五苓去桂,加滑石以清利其热。另有蓄血一症(病形小腹硬满),缘由寒邪入腑,阻其太阳之气机,而循行本经之血液,流入腑中,聚而不散,少腹硬满,故名之曰蓄血,主以五苓散中,加桃仁、红花、当归、万年霜之类,从小便以逐其瘀,即可移危为安,皆不易之法也。

附解:太阳经,有经症初见,不传本经之腑,而传阳明、少阳,三阳经症同见者,名三阳并病,即以三阳之法治之,如桂枝汤加葛根、柴胡是也。有经症初见,传阳明而不传少阳者,名二阳为病,即以二阳之法治之,如桂枝加葛根汤是也。又有三阳经症同见,而见太阴之腹满自利,即于三阳表药中,合理中之法治之。有经症初见,转瞬而见少阴之身重欲寐者,肾与膀胱为表里,表病而及里也,当从少阴之法治之,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也。至于当汗而不汗,表里不通,壮热烦躁者,大青龙是也。经症误下遂利者,桂枝加葛根汤是也(误下邪陷于内,故加葛根以举之)。过汗而至汗不止者,桂枝加附子汤是也。下后而至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是也。

【阐释】癃闭症只说法宜升提,未有处方,宜用补中益气汤治之。癃闭还有由于湿热下注,或瘀血内结,膀胱气化不利而致之实症;亦有因肾气亏损、膀胱气化无权,水液不能下注之虚症。实症小便量少、热赤、频急、而滴沥不畅,甚至尿闭不通,小腹胀满,或疼痛、口渴、便秘、苔黄腻、脉滑、数,宜清利湿热,宜猪苓汤或八正散加减治之。虚症小便滴沥不爽,排出无力,甚或不通,面白、腰冷、舌质淡、脉沉细,宜补肾温阳通窍,以济生肾气丸加减治之。

阳明经证解

太阳之寒邪未尽,势必传于阳明。经症者何?前额连眼眶胀痛,鼻筑气而流清,发热不恶寒,此际寒邪初入阳明之经,寒气尚有一线未化尽,故还见筑气流清涕之寒形,渐渐发热不恶寒(不恶寒三字,便是寒邪俱化为热也)。邪在经尚可解肌,故用葛根汤以解肌。

设若不解,有传少阳之经,而不传本经之腑,有传本经之腑,而不传少阳之经者出矣(便是分途处)。若本经经症,合少阳之经症,名二阳合病,即以二阳之法治之,如葛根汤合柴胡汤是也。若本经经症,而传入本经之里,则现口燥心烦,汗出恶热,渴欲饮冷。仲景用白虎汤以救之。设若白虎力轻,邪即入腑,便见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大便闭塞等情,,主以大、小承气汤,苦寒陡进,推荡并行,火邪一灭,正气庶可复生。即有痞满实燥坚谵语狂走等情,皆缘热邪所致,俱当以此法为主。

少阳经证解

少阳经症者,头痛在侧,耳聋喜呕,不欲食,胸胁满,往来寒热是也。夫寒邪之客气,每至阳明燥地而化为燥邪,燥邪之客气未尽,遂传入少阳。少阳与太阴接壤,系阴阳交界之区,故曰半表半里。邪附于胆,出与阳争则热,入与阴争则寒(阳指阳明,阴指太阴),故有寒热往来也。主以柴胡汤。若用药未当,邪必入腑,即现口苦、咽干、目眩,。主以黄芩汤,清其里热。

太阴经证解

如少阳之邪未罢,势必传入太阴。太阴经症者,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益甚,手足自温是也。主以理中汤,直守其中,上下自定,乃握要之道也。若桂枝倍芍药汤,是太阳经症误下,而寒邪陷入太阴之内也。至于五饮症者何?经云:'脾无湿不生痰。'即此一语,便得治五饮之提纲也。治法总不外健脾、温中、除湿、行水、燥脾为主。

所谓着痹行痹者何?夫痹者,不通之谓也。经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着痹(行痹流走作痛,着痹痛在一处),风为阳而主动,风行而寒湿随之,故流走作痛;寒为阴而主静,寒停不行,风湿附之,故痛处有定。风寒湿三气,闭寒经络,往往从本经中气化为热邪,热盛则阴亏而火旺,湿热薰蒸,结于经隧,往往赤热肿痛,手不可近,法宜清热润燥。若忽突起,不赤不痛,则为溢饮所致,又当温中除湿,不可不知也。

所谓阳黄阴黄者何?夫黄者,土之色也,今为湿热蒸动,土象外呈,故周身皮肤尽黄。阳者,邪从中化(中者,胃也。少阳之热,不从太阴之湿化,而从中化,胃火与湿合,薰蒸而色黄);阴者,邪从湿化。阳主有余,阴主不足,阳者主以茵陈五苓散,阴者主以附子理中汤加茵陈。立法总在湿热、阴阳二字分途,外验看病人之有神无神、脉之有力无力、声之微厉,则二症之盛衰立决矣。

少阴经证解

少阴经症者,脉微细,但欲寐是也。夫脉细微欲寐,少阴之病情悉具,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协火而动者何?病人真阳素旺,客邪入而附之,即从阳化而为热。热甚则血液必亏,故病见心烦不眠,肌肤燥熯,小便短而咽中干,法宜养阴以配阳,主以黄连阿胶汤,分解其热,润泽其枯。若协水而动者何?病人真阳素弱(阳弱阴必盛),客邪入于其中,即从阴化。阴气太盛,阳光欲绝,故病见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四肢逆冷,法宜回阳

附解:凡三阴症,以温补为要。是阴盛阳必衰,故救阳为急。三阳症,以解散清凉为主,是阳盛阴必亏,故救阴为先。然阳中有阴症,阴中有阳症,彼此互和,令人每多不解处,由其未将三阳三阴各有配偶认清,遂把病机辨察不确,六经不啻尘封也。

厥阴经证解

厥阴经症者何?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是也。主以当归四逆汤、乌梅丸两方(当归〔四逆汤〕是经症之主方,乌梅丸是厥阴之总方)。方中寒热并行,重在下降。至于纯阳一症,乃客邪从本经之中气所化也。故见热深厥深,上攻而为喉痹,下攻而便脓血(外现张目不眠,口臭气粗之火象,有似阳明腑症形),在上则以黄连二冬阿胶鸡子清,在下则以黄连二冬阿胶鸡子黄治之,此润燥救阴之意也。

若纯阴症者何?外现必目瞑倦卧,身重懒言,四肢逆冷,爪甲青黑,腹痛拘急等形,是也。法宜回阳。

至若错杂者何?外现腹中急痛,吐利厥逆,心中烦热,频索冷饮,饮而即吐者,是也,法宜大剂回阳,少加黄连汁同服,寒热互用,是因其错杂,而用药亦错杂也。

六经病证治纲要

太阳病证治纲要

一、太阳本病(经证)

(一)主要内容:

  1. 性质:表病、热病。
  2. 2.证候提纲: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3. 3.病机:外邪侵入肌表,营卫失调。
  4. 4.病变脏器:膀胱、三焦。
  5. 5.病情特征:恶寒。
  6. 6.热型:发热恶寒。
  7. 7.治则:解肌、发汗。

(二)证型:

1.经病主证:

(1)表虚的中风证,即桂枝汤证:由于卫失外固,营血内弱,证见头项强痛,发热,恶风,自汗,脉浮缓,治主解肌祛风。

(2)表实的伤寒证,即麻黄汤证:由于卫气被遏,营血内郁,证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治主发表散寒。

2.经病兼证:

(1)表里同病:表实里热大青龙汤证:证见发热、恶寒、无汗、烦躁,治主重解表,兼清里热。表寒里饮小青龙汤证:证见干呕,发热而咳,治主重温里,兼解表实。

(2)邪郁肌表:邪郁不透的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由于病久风寒两郁,邪正俱微,证见形如疟,热多寒少,日二三度发,面热,身痒,治主两解风寒小发汗。汗出不彻的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由于汗后风重寒轻,表邪不甚,证见形如疟,日再发,治主重解肌微开表(即两解风寒微发汗)。表郁里热的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由于表未解,风寒两郁,兼有里热,证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烦渴,治主微发汗兼清里热。

(3)邪客经腧:表虚的桂枝加葛根汤证:由于风邪客于经腧,证见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治主祛风兼和经脉。表实的葛根汤证:由于寒邪客于经腧,证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寒,治主散寒兼和经脉。

(二)禁汗证:

1.桂枝禁忌证有:表实者,酒客中风者,服桂枝汤吐者,太阳病汗吐下温针仍不解者,约为表实、内热、邪陷,禁用。2.麻黄禁忌证有:咽喉干燥者,淋家病者,疮家病者,衄家病者,亡血家病者,汗家病者,病人有寒者,尺中脉微者,尺中脉迟者,约为津伤、血虚、中寒、阳虚,禁用。

二、太阳府病(里证)

(一)蓄水证:

1.病机:为表未解,邪传膀胱气分,热与水结。

2.症状:脉浮,发热,烦渴,少腹满,以小便不利为特征。

3.证型:(1)蓄水本证:由于水停津不上承,以渴而能消水的消渴为特征。(2)蓄水变证:由于水停上逆于胃,以渴而不能消水的水逆为特征。

4.治疗:治主解表化气,主方五苓散。

(二)蓄血证:

1.病机:为表未解,邪传膀胱血分,热与血结。

2.症状:脉沉,如狂,发狂,少腹急结、硬满,以小便自利为特征。

3.证型:(1)新病结浅型的桃仁承气汤证:以少腹急结为特征,治主泄热散血。(2)久病结深型的抵挡汤证:以少腹硬满为特征,治主急以泄热逐瘀。(3)久病结深势缓型的抵挡丸证:以少腹满为特征,治主以泄热行瘀。

三、太阳变病(误治坏病)

(一)水饮内停证

1.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主证汗后脐下悸,头眩,身瞤动,主温阳散水。

2.阳虚水动的苓桂甘枣汤证:主证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治主和表利水。

3.阳虚水逆的苓桂术甘汤证:主证汗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主温阳化水。

4.水寒束肤的文蛤汤证:主证水灌后烦热,肉上栗起,意欲饮水反不渴,治主透热散水。

(二)协热下利证:

1.表里俱热下利的葛根芩连汤证:主证下后利不止,脉促,表未解,喘而汗出,治主解表清里。

2.表热里寒下利的桂枝人参汤证:主证下后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治主解表温里。

(三)余热内郁证:

1.余热迫肺的麻杏石甘汤证:主证汗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治主宣肺清热。

2.余热扰膈的栀子豉汤证:主证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胸中窒,心中结痛,治主宣郁清热。

(四)气血营卫阴阳亏虚证:

1.津伤血虚的桂枝新加汤证:主证汗后身疼痛,脉沉迟,治主生津和营。

2.中虚气滞的朴姜夏草人参汤证:主证汗后腹胀满,治主和脾散滞。

3.阳虚液脱的桂枝加附子汤证:主治汗后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治主滋阴和阳。

4.营卫俱虚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主证汗后病不解,反恶寒,汗出,治主敛阴和阳。

5.阳虚阴竭的茯苓四逆汤证:主证汗下后病仍不解,厥逆、吐利,烦躁,脉微细,治主回阳益阴。

(五)结胸证(为有形之邪结):

1.大结胸证:邪结在胸膈,证重。

性质:属阳,属实。成因:误下陷邪,或传经之热,与水互结。主证:脉寸浮关沉,或动数变迟,或沉紧,膈内拒痛,心下痛,按之石硬,潮热。证候分型:大陷胸汤证,邪结偏下,主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治主峻攻以荡实逐水。大陷胸丸证,邪结偏上,主证兼见项亦强,如柔痉状,治主缓下已荡实泻肺。

2.小结胸证:邪结在心下,证轻。

性质:属阳,属实。成因:误下陷邪,或传经之热人,与痰互结。症状:主证脉浮滑,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治疗:治主清热消痰开结,主方小陷胸汤。

(六)痞证(为无形之邪滞):

1.成因:误下陷邪,或胃虚热入,气机阻滞。

2.主证:心下痞、或痞满,按之不痛而濡。

3.证候分型:

(1)热型: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由于内热壅胃,致心下痞,按之濡,脉关上浮,治主泄热消痞。

(2)寒型:附子泻心汤证——由于热结于胃而表阳虚,致心下痞,复恶寒,汗出,治主扶阳泻痞。

(3)虚型:

半夏泻心汤证——由于胃弱气滞,致呕而发热,心下满不痛,治主降逆泄痞。

甘草泻心汤证——由于胃虚阳陷,致心中痞硬而满,下利,雷鸣,干呕,心烦,治主和中泄痞。

旋覆代赭汤证——由于胃虚气逆,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治主补中镇逆。

(4)实型:

生姜泻心汤证——由于食饮滞胃,致心下痞硬,干噫食臭,雷鸣,下利,治主散水消痞。

四、太阳类似病

(一)温病:

1.成因:伏热内发。

2.病理:热灼津伤。

3.症状:发热而渴,不恶寒。

4.误治坏病:(1)误汗风温证:由于津伤热盛,致身灼热,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鼾,语言难出。(2)误下证:由于津液下夺,致小便不利,直视,失溲。(3)误火证:由于火热伤营劫津,致微则身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身若火熏。

(二)风湿病:

1.病机:主由风湿相搏。

2.证型:(1)轻型:为湿滞经脉。桂枝附子汤证:偏于风胜,证见身体疼烦,不能转侧,脉浮虚而涩,治主祛风胜湿,温经散寒,从外祛邪。白术附子汤证:偏于湿胜,证见一身尽疼,大便硬、小便自利,治主化湿温经,培土输液,从内撤邪。(2)重证:为湿流关节。甘草附子汤证:风湿俱盛,表里阳虚,证见骨节烦疼掣痛,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身微肿,治主补中祛邪,温阳除湿,缓通表里。

五、太阳可能出现的里虚证

(一)气血不足,兼感表邪的小建中汤证:证见伤寒二三日,心中烦而悸,治主缓调营卫,养正祛邪。

(二)心血不足、心阳不振的炙甘草汤证:证见伤寒脉结代,心动悸,治主通阳复脉,滋阴补血。

阳明病证治纲要

一、 阳明本病

(一) 主要内容:

1.性质:里病、热病,实病。

2.证候:提纲:胃家实。外候:身热、汗自出,不恶寒,但恶热。

3.病机:阳热内盛,津液耗伤。

4.病变脏器:胃、大肠。

5.成因:

太阳阳明——由于太阳病,素体津液亏少,表邪乘虚入胃,热与燥结,致不更衣无所苦,名脾约,病轻。

少阳阳明——由于少阳病,误发汗、利小便,胃津受伤,邪乘胃燥传入,因燥烦实,致大便涩而难出,名大便难,病较重。

正阳阳明——由于正气素盛,胃有宿垢,邪入化燥,燥热宿垢互结,致内实不大便,名胃家实,病重。

6.病情特征:恶热。

7.热型:蒸蒸发热。

8.风寒辨证:中风,即胃强、实热证,主证能食。中寒,即胃弱、虚寒证,主证不能食。

9.分型、主证:

经证——为无形之热实,主证大热,大汗,口舌干燥,烦渴,脉浮滑或洪大。

腑证——为无形之热实,主证腹满痛,大便硬,蒸蒸发热,潮热,谵语,烦躁,脉沉实。

10.治则、主方:

经证——治法清热,方主白虎汤。腑证——治法泄实,方主承气汤。

(二) 分型治疗:

1.经证:清热。

(1)未经汗下,经热独盛者:

白虎汤证:由于内外俱热,主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治主清热保津。

白虎加人参汤证:由于热炽气液两伤,主证发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治主清热益气生津。

(2)误下陷邪,热扰三焦者:

热盛中焦的白虎加人参汤证:由于津伤热炽,主证口舌干燥,渴欲饮水,治主清热益气生津。

热郁上焦的栀子汤证:由于热扰胸膈,主证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心中懊恼,治主清热宣郁。

热伤下焦的猪苓汤证:由于津乏水停,主证发热,渴饮,小便不利,治主育阴清热利水。

2.腑证:泄实。

(1)攻下证:

峻下证——大承气汤证,由于燥结成实,主证大便硬,潮热,谵语,腹满硬痛,以腹部结实且满为特征,治主泄实攻坚。

和下证——小承气汤证,由于热结未实,主证小有潮热,腹满,大便硬,以腹部满甚于结实为特征,治主泄实和胃。

缓下证——调胃承气汤证,由于热甚将结,主证发热,心烦,腹满,微谵语,以腹部结实甚于满为特征,治主泄热和胃。

(2)润导证:

润下证——麻仁丸证,由于津伤脾约,主证小便数,大便硬,治主泄热滋燥。

导下证——蜜煎导证,由于津液内竭,主证小便自利,欲大便而难出,治主润肠道便。

(三)阳明禁下证:表证未解者;邪结胸膈者;热势向上者;胃中虚冷者;肠中无燥屎者;津液内竭者;热未成实者;热盛于经者。

(四)阳明急下证:结热深伏,津竭于内:主证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邪热内盛,津脱于外:主证发热,汗多者。邪热势内窜,津结于内:主证发汗不解,腹满痛者。

(五)阳明死证:热极津枯正虚:证见谵语,不识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视,脉涩者。津伤阴绝,阳气上脱:证见直视,谵语,微喘者。中气衰微,阴泄于下:证见直视,谵语,下利者。

二、阳明附发病

(一)黄疸:

1.湿热型:

(1)偏里证——茵陈蒿汤证:由于瘀热在里,身黄,兼见腹满,治主泻热利湿。(2)偏表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由于表闭热瘀,身黄,兼见无汗,恶寒,治主解表兼清湿热。

(3)偏半表里证——栀子柏皮汤证:由于湿热郁于三焦,身黄,兼见发热,治主清热泄湿。

2.寒湿型:由于寒湿郁滞在里,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治主运脾温寒化湿。

(二)蓄血:抵挡汤证:由于燥热与瘀血内结,证见喜忘,屎硬,大便反易而色黑,治主逐瘀通便。

(三)热入血室:刺期门证:由于热灼肝阴,阴络受伤,证见下血,谵语,但头汗出,治主刺泻实邪。

少阳病证治纲要

一、少阳本病

1.性质:半表半里病,热病。

2.证候:提纲——口苦、咽干、目眩。并发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3.病机:血弱气尽,腠理开泄,卫阳不密,邪气因入,饮热阻滞,三焦失利,胆气不和。

4.病变脏器:三焦、胆。

5.病情:喜呕。

6.热型:往来寒热。

7.风寒辨证:

(1)少阳中风,兼见耳聋,目赤,胸中烦满,脉弦数。

(2)少阳伤寒,兼见头痛,发热,脉弦细。

8.治疗:治则——和解表里,清彻内外。主方:小柴胡汤。

9.治禁:禁汗,邪不在表,汗之,津伤胃燥,则谵语。禁下,胃肠不实,下之,阴伤火动,则神惊。禁吐,膈中不实,吐之,中伤正怯,则心悸。

二、少阳兼病

(一)兼表证:柴胡桂枝汤证:由于外证未去,邪入少阳,证见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治主和少阳兼解表邪。

(二)兼里证:

1.兼里实热证:

(1)大柴胡汤证:由于胃燥已实,正未伤而痞满甚,证见呕不止,郁郁微烦,或心中痞硬,呕吐,下利,治主和少阳兼下胃实。

(2)柴胡加芒硝汤证:由于胃燥未实,正已伤而燥结甚,证见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微利,治主和少阳兼泄胃燥。

2.兼里虚寒证:先小建中后小柴胡证:由于气血虚少,血行不畅,证见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治主先温里后和少阳。

(三)兼饮结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由于阳热内郁,水饮停结,证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必烦,治主化饮透热。

(四)兼正虚神扰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由于伤津化热,心神被扰,证见腹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治主和少阳兼镇慑。

三、少阳附发病

(一)偏半里证:三焦气机受阻,升降失职。

1.痞证:半夏泻心汤证:由于邪陷气滞,证见因呕而痞,心下但满不痛,治主泄痞降逆。

2.痛证:黄连汤证:由于上热下寒,证见呕而腹中痛,治主平调寒热。

3.呕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由于太少合病偏于里热,胆火逆胃,证见呕逆,治主清热降逆。

4.利证:黄芩汤证:由于太少合病偏于里热,胆火攻脾,证见下利,治主清热敛液。

(二)热入血室证:少阳邪热内陷血分。

1.经水适来:

重型证:由于延日已久,血行已尽,热入结实,证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治主刺期门以泻肝实。

轻型证:由于初病未久,血行未断,热入未结,证见暮则谵语,如见鬼状,热可随血外泄自愈。

2.经水适断:由于经行中断,热入与血半结,证见续得寒热如疟状,治主小柴胡汤透里达外。

太阴病证治纲要

一、太阴本病

1.性质:里病、虚病、寒病。

2.证候提纲: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

3.病机:中焦虚寒,脾胃失运,寒湿阻滞。

4.病变脏器:脾。

5.病情:食不下。

6.治疗、治则:温中散寒。主方:理中汤。

7.病愈机转:正复邪退。太阴中风证: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脾旺湿泄、脾家实证: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

二、太阴兼证

(一)兼表证:桂枝汤证:由于太阳传邪而表未解,证见太阴病脉浮,治主解表祛邪。

(二)兼里证:由于太阳陷邪而表未解,其中:

1.桂枝加芍汤证:主由脾虚气滞,证见腹满时痛,治主达表和脾。

2.桂枝加大黄汤证:主由胃实气阻,证见大实痛,治主达表通滞。

少阴病证治纲要

一、少阴病主要内容

1.性质:里病,虚病(阳虚或阴虚)。

2.证候:提纲——脉微细,但欲寐。必发主证:阳虚寒化证——恶寒,踡卧,吐利,厥逆。阴虚热化证——心烦,不眠,咽痛。

3.病机:气血俱虚。邪从寒化:则阳虚阴盛而虚寒。邪从热化:则阴虚阳亢而为虚热。

(一)顺证:

1.阳复阴退型:利自止,恶寒,踡卧,手足温。下利,手足反温,脉紧反去。恶寒,踡卧,时自烦,欲去衣被。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

2.正胜邪微型:脉阳微阴浮。

3.阴证出阳型:热在膀胱型:热在气分,一身手足尽热。热迫血分,必便血。

(二)逆证:

津竭阳浮型:证见咳而下利,谵语,小便难。下厥上脱型:证见但厥无汗,动血上溢。纯阴无阳型:证见恶寒、身踡,下利,逆冷。

(三)死证:主要为阳亡、阴竭。

阴盛阳越型:吐利,烦躁,四逆。

下竭上脱型:下利止,头眩,时冒。

阴极阳绝型:恶寒,身踡,脉不至,不烦而燥。

肾竭肺脱型:六七日,息高。

阳亡阴竭型:自利,烦躁,不得卧。

厥阴病证治纲要

一、厥阴病主要内容

(一)性质:里证、寒热错杂(包括上热下寒、厥热胜复)证。

(二)证候提纲:

1.上热下寒证:(1)上热: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咽喉不利,吐脓血。(2)下寒:饥而不欲食,吐蛔,下利,厥冷。

2.厥热胜复证:厥热往来。

(三)病机:阴极阳微,正邪争胜,阴阳消长不定,邪正进退无常。

1.上热下寒证:阳盛则邪从阳化,木火上炎为热;阴盛则邪从阴化,火不下达而为寒。

2.厥热胜复证:正胜阳复则发热;邪胜阳衰则发厥。

(四)病变脏器:肝、心包络。

(五)病情:不欲食。

(六)病变转归:1.生机:阳长阴消,正气回复。2.危兆:阴盛阳衰,邪气充斥。

(七)治则:温清并用,攻补兼施。

二、厥阴病基本证型

(一)上热下寒证:

1.乌梅丸证:由于膈热肠寒,治主清上温下,扶正安胃。

2.麻黄升麻汤证:由于里热表寒,治主清热散寒,滋阴养血。

3.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由于胃热肠寒,治主清热温寒,开格降逆。

(二)厥热胜复证:

1.病进者:有但厥无热,厥多热少,热而复厥,厥去热不除等证型。

2.病退者:有厥而见热,热多厥少,厥热相等等证型。

三、厥阴病主要证治

(一)寒证(正治证)

1.厥证:

(1)蛔厥的乌梅丸证:由于胃寒蛔扰,阳不外温,治主益胃安蛔。(2)血虚寒滞的当归四逆汤证:由于表寒凝滞,阳不外温,治主活血散寒。

2.下利证:

(1)厥逆的四逆汤证:由于阴盛阳亡,治主温阳散寒。(2)厥利的通脉四逆汤证:由于阴盛阳越,治主回阳通脉。

3.呕哕证:有吴茱萸汤证:由于里寒浊阴上逆,治主温寒降逆。

(二)热证(变治证)

1.厥证:有热厥的白虎汤证:由于热盛阳郁,治主清热生津。

2.下利证:有热利的白头翁证:由于热盛下迫,治主清热涩肠。

四、厥阴病死证

(一)中阳败绝的除中证。

(二)真阳衰微的脏厥重证。

(三)阴寒下利死证:

1.阴盛阳越于上型: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

2.阴盛阳浮于外型: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

3.阴盛阳亡于外型:发热而利,汗出不止。

4.阴盛真阳脱绝型:下利,厥冷,无脉,灸之不温,脉不还,反微喘。

5.阴盛孤阳已绝型:利止,脉绝,厥冷,时脉不还。

6.阴盛孤阳外浮型:发热而厥,七日下利。

7.正不胜邪,胃气败绝型: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0)

相关推荐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63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63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

  • 外证不等于表证

    <伤寒论>中常称麻黄汤证为表证,其功效谓解表,如"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常称桂枝汤证为外证,其功效谓解外,如"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 ...

  • 【经典自学】伤寒论—六经总论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古人云: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这句话是建立在外感为病的前提下,否则单有恶寒难辨表里 太阳病 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 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为诸经之藩篱.凡 ...

  • 《伤寒杂病论》“辨六病”方证集(第一篇)

    老中医理度居士 第一篇 阳病类 第一章 太阳(单一)病类方证 (一)桂枝证类方证 1.桂枝汤方证:(太阳) 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表虚证.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 2)病 ...

  • 豁然开朗:“伤寒六经”辨惑 !

    吴老师:请问你对伤寒论的分经,比如太阳,比如少阴,比如厥阴,就拿太阳这个纲来说吧,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虽说是循行部位的病症,但是治疗就定位在肺了,比如宣肺解表,比如温肺化饮,再讲到营卫,也是说 ...

  • ​“伤寒六经”辨惑

    徐小丽LittleLily 1小时前 吴老师:请问你对伤寒论的分经,比如太阳,比如少阴,比如厥阴,就拿太阳这个纲来说吧,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虽说是循行部位的病症,但是治疗就定位在肺了,比如宣肺 ...

  • “伤寒六经”辨惑 !

    豁然开朗:"伤寒六经"辨惑 ! 医品阁 今天 吴老师:请问你对伤寒论的分经,比如太阳,比如少阴,比如厥阴,就拿太阳这个纲来说吧,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虽说是循行部位的病症,但 ...

  • 伤寒六经用药诀

    至道汇 昨天 痔疮 牙痛 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 霜降以后春分前,伤寒即病六经②传,传过六经当自愈③,请观素问④不虚言.若然两感伤寒症,一日两经表里病,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之间当殒命.是故伤寒不服药, ...

  • 记熟有大用:伤寒六经疾病的分类和方子!(附伤寒方子归类)

    杏林飘香 公众号 一. 太阳主证 表证 一,伤寒(表实)麻黄汤 二,中(伤)风表虚 桂枝汤 表里同病 一,水饮犯肺 小青龙汤 二,水停心下 (1)表里俱轻 茯苓甘草汤 (2)表里俱重 桂枝去勺加茯苓白 ...

  • 易记易懂:伤寒六经辩证歌诀

    一.<太阳病证> 伤寒经病 伤寒经病邪走经, 六经路径辩证清, 太阳头项强痛紧, 阳明面赤额痛行, 少阳暴聋目赤痛, 太阴腹满肢痛频, 少阴喉肿五方治, 厥阴吐涎痛颠顶. 六经合病, 并病 ...

  • 熟记伤寒六经疾病的分类和方子

    熟记伤寒六经疾病的分类和方子 至道汇 今天 至道汇推荐搜索 六经 阳明病 一. 太阳主证 表证 一,伤寒(表实)麻黄汤 二,中(伤)风表虚 桂枝汤 表里同病 一,水饮犯肺 小青龙汤 二,水停心下 (1 ...

  • 伤寒六经疾病及变症代表方

    伤寒六经分述如下:       伤寒方既可分为虚实.表里.寒热六类,亦可分为阴阳两大类.伤寒的方剂,于是可由阴阳统之.外感风寒引起的的疾病及类似的杂病或变症. 一.感受风寒: 第一阶段:      1 ...

  • 民间高手篇:万病至简对治核心原理!(附:易经四象阐述伤寒六经)

    天地之理,大道至简. 中医济世度人,更是如此.唯以至简,方可度人. 万病至简,精述如下: 人由各种功能构成[吃喝拉撒和思考等等],功能由能量推动,功能的本质是能量变动的体现.能量的最本质特征是&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