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史3000名句(求二十四史中的名言)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书》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汉书》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后汉书》 ◎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 ◎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后汉书》《后汉书》 ◎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鹫咚臁!逗蠛菏椤?br> ◎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后汉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后汉书》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三国志》 ◎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三国志》 ◎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三国志》 ◎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
《三国志》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国志》 ◎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
《晋书》 ◎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晋书》 ◎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
《晋书》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晋书》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晋书》 ◎变通革弊,与时代宜之。《晋书》 ◎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威。
《晋书》 ◎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宋书》 ◎罚慎其滥,惠戒其偏;发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
《宋书》 ◎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天下,而国富于上邪?《南齐书》 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南齐书》 ◎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
《梁书》 ◎溪壑可盈,志欲无满。《梁书》 ◎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
《陈书》 ◎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陈书》 ◎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
《魏书》 ◎迷而知返,得道不远。《魏书》 ◎尚俭者开富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
《魏书》 ◎思政不察逆顺之理,不识大小之形,不度强势之势,有此三蔽,宜其俘获。《北齐书》 ◎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
《北齐书》 ◎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周书》 ◎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道。
《周书》 ◎学不精勤,不如不学。《周书》 ◎士必从微而至著,功必积小以至大。
《周书》 ◎化于敦朴者,则质直;化于伪者,则浮薄。《周书》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周书》 ◎人生不得行胸怀,随寿百岁犹为夭。《南史》 ◎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史》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北史》 ◎审而后发,犹未为晚。
《北史》 ◎时不可再,机不可失。《隋书》 ◎因人成事,其功不难。
《隋书》 ◎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须端其末。《隋书》 ◎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 。
《旧唐书》 ◎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旧唐书》 ◎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
《新唐书》 ◎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新唐书》 ◎在善用,不在众。
《新唐书》 ◎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新唐书》 ◎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
《旧五代史》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旧五代史》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 ◎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新五代史》 ◎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
《新五代史》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宋史》 ◎世之治乱,在赏当其功,罚当其罪,既无不治。
《宋史》 ◎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宋史》 ◎上有忧危之心,下有安泰之象,世道所由隆。
《宋史》 ◎恩赏明则贤者进,刑罚当则奸人消。《辽史》 ◎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
《辽史》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金史》 ◎政令乖失。
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金史》 ◎人之聪明,多失之浮炫。
《金史》 ◎教化之行,兴于学校。《金史》 ◎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
《元史》 ◎力无所用与无力同,勇无所施与不勇同,计不能行与无计同。《元史》 ◎为国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
法不徒立,须人而行;人不滥用,惟贤是。
2.二十四史前四史的名言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3.《二十四史》有哪些经典佳句值得一读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译文:能够做到一件事情的人未必能够说出他是如何做的,而能够说出怎么做这件事情的人不一定能够做得好。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译文:依赖品行立足的人越来越兴盛,依赖武力让人顺服的人会逐渐走向消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译文: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译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译文:大丈夫立志,越是处境困难时越是坚定不移, 越是年老,其志向越是雄壮。
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后汉书》
译文:拒绝接受别人意见的视听闭塞,自己独断专行的遭到孤立。
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后汉书》
译文:做事不要让自己亲近的人感到痛心,敌对者感到高兴。
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译文:迷路后知道回来,就离正确的道路不远了;犯了错误能够及时改正,错误就不算什么。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
译文:人分别了一些时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晋书》
译文:成全一个人功不足道,拯救天下人功德重大。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译文:长久积累善行,知道的人很少;一天做了坏事,四面八方都会知道。
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南齐书》
译文:有贤才却不知道,知道了贤才而不用,即使用了却不委以重任,委以重任却不信任人家,这是通患。
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陈书》
译文:在后面,望着眼前,那是前;而在前面望着后面的,就为后。
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陈书》
译文:取草断了根,在没有蔓延;扑火停止燃烧,贵在迅速消失。
4.二十四史前四史的名言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
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5.司马迁史记名句
有很多但不能一个一个的整理只是大概把想到的列出如下:
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史记》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名言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捐细流,故能就其深。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司马迁经典语录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史记·五帝本纪》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史记·货殖列传》
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司马迁名言
《史记·淮阴侯列传》
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史记·李将军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将军列传》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司马迁经典语录《史记》
女无美恶,入宫见嫉;士无贤肖,入朝见妒。《史记》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史记》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司马迁名言《史记》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史记》
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史记》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史记》
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 司马迁经典语录《史记》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史记》
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史记》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6.古代历史名言名句大全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欲灭其国,必去其史!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 ,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龚自珍
历史睡了,时间醒着;世界睡了,你们醒着~洛夫
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英]莎士比亚
历史好比一艘船,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往未来 [英] 史蒂芬·斯宾得
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德]赫尔巴特
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恩格斯
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法]马克·布洛赫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曾巩《南齐书序》
史乃'述往以为来者师也,经世之大略' --- 王夫之
7.二十四史前四史
二十四史前四史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前四史,最经典的四部史书,比较客观,文采好)。
《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著,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这部书记载了整个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
扩展资料: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经、以时间为纬的史书编纂体例。一般包括“本纪”,记帝王事;“世家”,记诸侯事;“列传”,记著名人物事;“书志”,记国家政经制度。
纪传体可以完整表现出历史人物的行为和他与其他历史人物往来的线索。由于此种以人为本的史书体例,它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很高。
自从此种体例的开创者《史记》以来,就一直被官修正史学家所采用。这类纪传体正史中,最有名的是“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前四史
8.求24条名言警句加感悟
1.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清.金缨《格言联壁》
但凡聪慧的人都是会宽容别人的,因为宽容别人的同时,其实是在帮助自己。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难免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怎样处理,怎样对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方法了。可能有的人会斤斤计较、牙眦必报,而有的人则以一颗宽容的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笑而过罢了。两种态度,自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那就是别人反过来对待我们的态度。我们宽容别人了,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由此看来,我们宽容别人,其实是在宽容自己。
宽容更是一种财富,拥有宽容,是拥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它在时间推移中升值,它会把精神转化为物质。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们在工作中通行。
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坚持,包含对梦想的坚持和对自己的坚持,而对自己的坚持就是:坚信自己是优秀而特别的。
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水出为止。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坚持不懈,最终孕育绝美的珍珠;顽铁忍受了烈火的赤练,坚持不懈,最终成就锋利的宝剑。一切豪言与壮语都是虚幻,唯有坚持的信念才是踏向成功的基石。
3.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一个人能否成功,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你内心是否对成功充满渴望,这种渴望能否促使你冲破环境所带来的磨难与阻碍。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成了激励人的名言。我们要成功,不仅要有才能,还要学会如何运用才能。正是因为不会运用才能,众多高学历的人空守着五斗才富,却只能喊:伯乐难求,怀才不遇。其实,只有你才是自己的伯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别人无法让你成功,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成功。
只有在我们民族伟大历史文化的土壤上产生出真正具有我们自己特性的新文学成果,并让全世界感到耳目一新的时候,我们的现代表现形式的作品也许才会趋向成熟。
· 列夫.托尔斯泰说:“在任何艺术作品中,作者对于生活所持的态度以及在作品中反映作者生活态度的种种描写,对于读者来说是至为重要、极有价值、最有说服力的。。艺术作品的完整性不在于构思的统一,不在于对人物的雕琢,以及其它等等,而在于作者本人的明确和坚定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渗透整个作品,有时,作者甚至基本可以对形式不作加工润色,如果他的生活态度在作品中得到明确、鲜明、一贯的反映,那么作品的目的就达到了。”(契尔特科夫笔录.一八九四年)
· 真正有功力的长篇小说不依赖情节取胜。惊心动魄的情节未必能写成惊心动魄的小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而这种才智不仅要建立在对生活极其稔熟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在对这些生活深刻洞察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