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文化浅谈 文/张蕾
蟹文化浅谈
文/张蕾
中国人食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以前。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绘画、文学、饮食等文化。
在绘画史上,有唐伯虎的《醉蟹图》、齐白石的《蟹》、韩冬生的《菊花双蟹》、王憨山的《鱼游虾戏蟹亦欢》.......众多的艺术家用国画的形式把螃蟹的形态渲染得栩栩如生。范罗聘的《贩蟹图》把蟹市的场景展现在人们眼前。特别是会意水墨画创始人王广然更钟于画蟹,他的《秋丰蟹肥》、《福寿图》、《五蟹图》等作品把蟹的憨厚可爱之态用笔墨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记载见于两千多年前的《周礼》中“蟹胥”,据说是一种蟹酱。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陆龟蒙的《蟹志》、傅肱的《蟹谱》、高似孙的《蟹略》对蟹都有所阐述。
明代的《明宫史》对宫庭蟹宴有着细致的描写。“(八月)始造新酒,蟹始肥,凡宫眷内臣吃蟹,活洗净,用蒲色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细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胸骨,八路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食毕,饮苏叶汤,用苏叶等件洗手,为盛会也。”
《天启宫词》之一曰:“海棠花气静,此夜筵前紫蟹肥,玉笋苏汤轻盥罢,笑看蝴蝶满盘飞。”
后宫的佳丽们吃完蟹将其胸骨在盘中摆成蝶形,以分巧拙。
据说中国古代有专用的吃蟹用具,叫“蟹八件”。即:锤、勺、盘、签等。吃完能将壳完整在摆回原形,或拼摆成“蟹画”。
《金瓶梅》第三十五回:“金莲快嘴,说道:'吃蟹,得些金华酒吃才好。’”
《红楼梦》对蟹文化有着更详细更生动的描述。见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蟹咏》。贾府的女眷们在一起吃蟹、饮酒、说笑、赏菊、赋诗。其中薛宝钗的讽蟹诗最为哙灸人口:“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诞口到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用浦空余禾黍香。”众人看毕,都说:'这方是食蟹的绝唱!这些小题目,原来寓大意思,才算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
鲁迅对螃蟹可谓情有独钟,据许广平回忆,鲁迅日常生活非常平民化,偏爱食蟹,点心喜欢“蟹壳黄”之类的烧饼,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螃蟹只是一种普通食品,并不昂贵,他吃得津津有味,写得妙笔成趣。
《琐记》中描述了他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有些高年级学生的霸道行为。“......便是空着手,也定将肘弯撑开,像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
《论雷峰塔的倒掉》:“法海把白娘子镇于论雷峰塔下,后来玉皇大帝知道了,责怪法海多事,荼毒生灵,下令捉他,法海逃来逃去,终于逃到蟹壳里避祸,再不敢出来。”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多的是螃蟹……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下,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 ......他想寻一个穴......他知道外面蜕壳是危险的,身子还软,要被别的螃蟹吃去,这并非空害怕,他实在亲眼见过……”鲁迅的《螃蟹》,辛辣在抨击了人吃人的旧社会。
鲁迅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赞扬了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些年为了宏扬蟹文化,各地纷纷推出了各种美食,如蟹煲、蟹羹、蟹汤、蟹粥......
螃蟹是一种高蛋白和含有多种维生素的食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蟹肉具有舒筋益气、理胃消食、通经络、散淤血之功。”
笔者自小生活在江南,正是螃蟹产地。在七八十年代,螃蟹乃是水乡人家桌面上常见的菜肴,只是近些年蟹价骤贵,普通百姓只能蟹兴叹了。不知何时螃蟹才能回归寻常人家的餐桌。